杨桂华
时下,“双减”这个词已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但“双减”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国家要为什么花大力气实施“双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十分清楚。“双减”首先是减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其次是减去校外的文化课培训负担。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学校的文化课难度比较大,属于超标、超前学习。再加上国内中考、高考的激烈竞争,文化课的超标、超前训练逐渐变本加厉,小学五、六年级学习初一年级课程、初一年级学初二年级课程、初二年级学初三年级课程、初三年级学高一年级课程的现象屡见不鲜。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教师不得不布置大量的练习作业,作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主要手段。两种情况叠加,导致学生疲于应对,压力相当大。学生家长自然也被裹挟其中,不但每天要东奔西跑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同时还要付出相当多的经济投入。在大家都不甘心分数落后的心理驱使下,学生间的竞争逐步演变成家庭间的竞争,并且愈演愈烈,渐趋“白热”化。
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种超负荷的努力并没有获得更有效、更全面、更积极的教育效果。表面上看学生的分数有所提高,但他们却因大量的重复训练而丧失了学习兴趣,逐渐变得麻木。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逆反情绪和压抑心理,与师长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出走、轻生等令人难以面对和接受的事件随之发生。从国家的角度看,这种超负荷的作业和课外培训,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身心健康、具有活跃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建设性人才培养目标冲击很大。仅是针对身体健康这一培养目标进行调查,我们就会看到触目惊心的结果: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基本良好,存在视力问题的人数不足总人数的8%。但在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学生视力下降状况非常明显。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加入到激烈的竞争之中,在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嫉妒心也被不断引发与滋长。很多学习好的学生,难以面对考试的失利,心理脆弱成为他们的共性特征。在诸多问题面前,我们应不断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配合,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实。
“双减”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并不是让大家忽视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是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应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学生意志品格的形成,强化他们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家长的关注与配合。时下,国家要求学校安排教师负责学生的课后托管,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暂时性的选择。学校进行课后托管,不是倡导家长不必过问孩子的学习,更不是轻视社会的教化功能,而是在学生课后服务与社会实践教育尚未完善情况下的暂时性安排。学生的在校时间过长,身心压力就会加大,这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现在,大多数孩子放学回到家都很晚了,但是不论多晚,家长每天都要对孩子的在校情况进行了解。问问他们这一天有哪些收获,学习了哪些内容,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辅导,给出有益的建议。家长坚持每天这样做,才会促进孩子提高对课堂知识的重视程度。长此以往,孩子上课时就会集中注意力,其学习能力也会逐渐提高。在“双减”政策下,家长切不可以孩子回家太晚,没有机会和时间为借口,对孩子的在校学习不闻不问,放任不管。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专注力弱、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孩子,家长更应日日监管,清楚地掌握孩子在校学习的真实情况。家长应及时与老师沟通,促进孩子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只要做到了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全力以赴,等孩子长大后,我们才可以坦然地面对他,那时的心安才是对孩子、对自己的最好交代。
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想追求高品质、高品位的生活,这是常情亦是常理。对于高品质、高品位,每个人自有其不同的标准,但都会有一个相同的基本点:洁净的生存空间和可口的饮食体验。晋代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在其诗中曾经说过,“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人生从衣食开始,如果连衣食都不去经营,怎么可以求得心安?“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句话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的确是不容置疑的。劳动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人的美好生活就是从劳动开始的。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美好生活从动手劳动开始。家长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培养孩子的生活本领。例如:一、二年级的家长,应该教会孩子整理个人的学习用品和衣物的能力;三、四年级的家长可以培养孩子清洁地板和家中卫生间卫生的能力;五、六年级的家长要培养孩子做简单饭、菜的能力,会用电饭锅,能安全使用燃气等。对于这些家务,有些可以要求孩子天天去做;有些可定期让他们分担。有些家长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对于这些看似不值一提的劳动,如果教会孩子做了,他们的幸福人生就会多了一份保障。
家庭教育除了有效配合、监督学校教育之外,应该有其相对独立的教育内容,并非只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知识教育的强化。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言谈举止的规范、待人接物的训练、家务劳动的分担、日常处事的要求……都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他的《童蒙须知》 一文中曾说过:“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对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朱熹均做了详细说明:“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正。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哄,浮言戏笑”“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常令洁净”“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以上种种情形的规约,是儿童进一步修养的基础。时至今日,笔者认为,这些内容仍有其积极的教育意义,家长都应有所了解并对孩子加以严格要求。
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获得幸福,并最终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的人,当他个人生命的意识得以觉醒之后,获得幸福便会成为他真切的渴望和憧憬。用心地观察我们身边的人,什么样的人会多一些幸福感呢? 简单地说,就是那些豁达、大度、坦诚、善良,做事情有判断、明是非,忠厚、质朴之人。这些美好的品性大多都是通过教育、培养而逐步形成。自私是人的本性,也是实情。但这种本性决不能顺其自然。试想如果人人为己,那么这个世界必将变得丑陋不堪。
我爱读书,尤其是喜欢读古书。我认为,我国古代典籍所传达的思想核心是“以修身为本”。《老子》 《论语》 《庄子》 《孟子》 是这样,一些典籍小品也是如此。不论是难读的书,还是易懂的文,它们都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敦厚的立身追求,坦诚的交往原则,认真的做事态度,明辨是非的能力均可由阅读中获得。清代曾有人用对联的形式,把格言编成了一本书。近来翻看,我又产生了许多共鸣。例如:“子弟有才,制其爱,毋驰其诲,故不以骄败;子弟不肖,严其诲,毋薄其爱,故不以怨离。”其意思是子弟有才华,要节制对他们的宠爱,但也不要放松对他们的教导。只有这样,才不会使他们因骄傲而失败;子弟不像样,要对他们严加教导,但也不要减少对他们的关爱。只有这样,才不会使他们因心中怨恨而疏远你。身为人师,应该知晓其理。
作为家庭的主要谋划者,家长应知道:“观富贵人,当观其气概,如温厚和平者,则其荣必久,而其后必昌;观贫贱人,当观其度量,如宽宏坦荡者,则其福必臻,而其家必裕。”其意思是观察富贵的人,应该观察他的气概。比如敦厚平和的人,他的成功必定会长久,后代也必定昌盛;观察贫贱的人,应当观察他的度量。比如宽宏大度的人,他的福气必定会到来,家境也必定会富裕。在实际生活中,凡是有气概、有度量的人,大多是受欢迎的人。
对于个人修养,有这样一联,我们都应该了解:“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酒谑,慎勿形言。”其意思是凡是关涉他人终身命运的事,即使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也不要开口乱讲;凡是有损自己朴实敦厚的话,尽管是喝酒闲聊或是玩笑,也不能说出口。上联教人善良,下联嘱人自重。
类似这种闪烁古人智慧之光的观点,在我国古籍中随处可见。要想提高自己的修养,最好读一点古书。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则应该多读一些我国古代的家书或家训。如诸葛亮的《诫子书》、朱熹的《朱子家训》、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以及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 等治家的经验典籍,这些书中所讲的道理如能施行一二,则有利于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一点不假。读书是一个人自我教育和成长的最佳途径。人从婴儿期到幼儿期必须一边吃奶、一边加辅食的现象,可用来描述学生一边课内学语文、一边读课外书的学习成长过程。人的成长最终是要以后来的辅食为主,而学生学习语文最终也是需要以读书为主。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有时能够决定其发展层次。环境(人类生存的空间) 可分现实的物质空间和意识的精神空间。在其精神空间中与古今哲人贤士相晤谈,这是人所追求的高层次发展方式。一个人能否真正拥有这种心智生活,其童年期最为关键。如果在这一时期没有养成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那么将会对其未来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充分把握这一黄金时期,帮助孩子习惯于天天读书的生活安排与节奏。要让孩子形成一旦缺少读书就若有所失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这对于促进和提升孩子的发展层次大为有利。也许在短期内,读书不一定让孩子感到有明显的收获,尤其读人文类的作品。但是长此坚持下去,他们的眼界、见识、情怀、气度一定会有所变化。有的学者曾说过,读书是最愉快的事,是纯粹的收入。我想他们所说的这个收入并非指经济利益,而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提升。
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拓宽时间和空间两种境界。有计划、有预设的文化旅游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家长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有目标、有选择地带领孩子出去走一走,增长他们的见闻和阅历。
教育孩子是一件长期、艰辛的,不得不做、不能不做的事情。这件事情如果处理不好,不但会影响到你的家庭生活和孩子的成长,甚至他们的命运也会因教育的效果发生顺与逆的改变。家长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应该尽力去研究它,即便是非常复杂、棘手。切勿以孩子本身有问题来逃避现实,减少付出。如果这样,所有的解释都是为不负责任找借口。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每天辛苦工作,全力赚钱,都是为了孩子。其实你赚的钱再多,一旦忽视或错过了孩子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致使他们没有达到所预期的良好成长,那么这些钱也许就是孩子产生不健康的思想与行为的助推力量。看一个家长是否对孩子负责任,不是只看你能给他攒下多少钱,而是要培养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体验未来的有价值、有尊严、有滋味、最值得过的生活。每个孩子都会存在不同的弱点与不足,这也正是教师与家长充分发挥教育指导作用的良好机会。只要我们肯于用力、用心、用情,就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