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模式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2022-03-14 13:07郭良瑞陈亚州
科教导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讲授法治

郭良瑞,陈亚州

(1.滁州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2.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的公共必修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科学性,更具有实践性。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创新教学方法,推动课程改革,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不断探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1 当前“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的形式缺乏创新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治素养的重要课程,要挖掘各种可用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多高校的实践教学往往采取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的方式,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但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创新第一课堂,同步进行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丰富第二课堂,开展校园实践,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夯实第三课堂,开展假期综合实践,将课堂教学的理论深度与社会课堂的实践温度有效结合。实践表明,实践教学形式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人格特点,坚持因材施教选择最适合的实践教学形式,最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1.2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健全

由于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分阶段、分散进行的,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成绩评定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大部分高校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的评价仅限于调查报告和课堂汇报的情况,而实践成果并不能完全体现每位同学在实践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等具体表现上,这样的评价显然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如果不把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纳入教学考核中,可能会导致学生将关注点放在实践成果上[3]。另外,实践所得成绩与学生实践付出的劳动并不一定完全一致,会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进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且在实践教学结束之后,教师未将结果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学生。所以,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努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1.3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日常管理缺乏规范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公共必修课,在大部分高校是大班授课,这增加了实践教学开展的难度。一些高校为了完成教育部规定的实践教学任务,应付开展一些实践教学活动,在管理上不够规范。比如,不能根据各高校性质、学生专业特点等制定出与各校办学理念、办学作风、办学精神相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大纲、实践方案、评价体制,对于每学期需要组织开展的课内外实践教学次数、人数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导致实践教学的开展不够严谨,甚至处于混乱的状态,最终也会影响到实践教学中学生进行实践的积极性。

2 对分课堂模式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改革的依据

2.1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最终源于人们所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这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人们的认识会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深化,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基于学生的本质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因此,基于对分课堂模式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改革,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尤其是能够客观、辩证地看待我国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更加坚定政治立场。同时,通过课内课外等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明确自身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2 历史依据:教学模式的改革

近年来,思政课教师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致力于增强实践育人效果。过去被广为关注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慕课等相比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有较大的突破。2014年,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将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有效地结合,把以“学生为本”作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突破点。该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过程性评价,这是我国在教育改革探索道路上的又一次创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适合采取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

2.3 现实依据:时代和学生的特点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授课对象一般面向大一新生,多为0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常常不自觉地以自我为中心,团结协作意识不够;虽关注自身与时事,但认识比较片面;充满激情,但部分同学心理素质不佳,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成长于新时代的大学生在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主体意识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特点。因此,种种现状急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同时,也需要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4]。基于对分课堂模式,依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重点内容选择实践主题,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将政治理论、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德行[5]。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是尊重学生自我意识的表现,体现了新时代“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3 对分课堂模式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3.1 基于对分课堂模式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原则

①精讲留白的讲授原则[2]。将留白引入课程实践教学,可以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传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更注重知识讲授的完整性、全面性,而在对分课堂教学中则更强调教与学的先后顺序以及精讲和留白的度,坚持先教后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仍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精讲告诉学生所学章节的目标、框架、脉络、重难点等,即学习内容、学习意义、学习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握讲授内容的度,做好留白,以激发学生对留白内容探索的兴趣,使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

②权责对分的教学原则。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权责对分。在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师,但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学生觉得太过形式,没有实际意义,最终导致师生关系比较微妙。其实,这是由于师生的权责没有分清。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在整个对分课堂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讲授环节主要是教师负责,内化吸收则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而讨论阶段则由师生共同配合完成。在实践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和学生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肩负了相应的责任。学生在获得一部分权利之后,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提高,这也可以拉进师生关系,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③简明分层的评价原则。评价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评价中,缺少对结果和过程的评价都是不完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最先接触到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从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旨在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讲好这门课,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甚至会对其后的四年大学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不仅关系到本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甚至受“先入为主”的制约,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其后各门思政课的学习热情。因此,实践教学的评价不仅仅体现在分数上。教师要肯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每个阶段学到的知识,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成果被肯定的自豪感。因此,作为教师,在制定实践教学评价标准时,要综合考虑、全面把握、全程参考,教学行为才会更加客观、可行。

3.2 对分课堂模式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①课堂讲授。在教学课堂讲授中实施对分教学时,遵循先教后学、精讲留白原则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做好实践教学的引导工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进行实践的积极性。

②内化吸收。内化吸收是对分课堂模式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实践主题的设置是首位,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根据“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大纲和各小组结合教师讲授的专题重点内容,选取实践主题,开展实践活动,汇总实践结果,做好实践交流及课堂汇报。

③课堂讨论。对分课堂中的讨论是学生在内化吸收之后的一个反馈,展示的是学生自学的知识及效果。按照实践教学进度安排,小组进行课内实践成果展示完成之后,开始组内及组间同学的提问、交流、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解答总结反馈。一方面,教师在这个环节将实践主题进行升华,以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印象;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学习成果的平台,在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表达、团队合作、胆量、思维等各种能力。

4 结语

针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中的困境,结合张学新教授所提出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学习以及师生的共同讨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师生共享权利、权责清晰的实践教学氛围。因此,基于对分课堂模式下探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改革,最终是为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汲取精神营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讲授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的讲授方法探讨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