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娇萍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学法指导。
【关键词】教学设计;探究学习;学法指导;建构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是何等重要。新课程提倡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时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笔者认为,进行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创设有效的情境
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九年级酸碱反应教学设计片段:
创设情境:学生观看视频,装有浓硫酸的汽车发生事故,浓硫酸泄露,有关部门紧急调运熟石灰来抢险。利用熟石灰中和浓硫酸,化解灾难。
提出问题:其他的酸碱之间是否能发生反应?
教师演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思考。你认为为什么没有看到明显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思考得出:可能是盐酸和氢氧化钠没有反应,也可能是他们反应了只是没有明显的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两者是否发生了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1: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先加入酚酞,然后在滴加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红变为无色。说明碱性的氢氧化钠消失了,也就是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方案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先滴加盐酸然后滴加酚酞。
方案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先滴加石蕊试液,然后滴加盐酸适量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讨论方案的优劣。
案例中在探讨酸和碱发生了什么反应的教学中,创设了生动真实的情境浓硫酸的泄露引入酸碱之间的反应,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利用酸碱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引起学生的质疑,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通过引导小组合作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分析方案的优劣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以及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师创设合理的情境,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能过多的干预。哪怕是学生错误的问题,也要让学生经历错误的过程,让错误变废为宝。
二、设计合理的问题串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例:在学习长度的测量时可以用以下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问1:在我们生活中,可以对哪些量进行测量?
学生联系生活,回答: 时间,温度,速度,湿度,风速,质量,容积等等
问2:同学们谁来量一量科学课本的长度?
问3:你为什么用这个尺子来量?在测量的过程中,引出尺子是个标准量。
问4 那测量是什么?从而引出测量的概念。
问5:测量是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所以我们要规定的公认的标准量,拿出米尺,用手比划,规定这段长度为1米,1厘米。
问6:生活中还有哪些尺子?这些尺子都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刻度尺的概念。
问7:请你观察一下刻度尺,你发现了什么?引出刻度尺的三要素。
问8:具体怎么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刚才同学测量时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讨论得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问9:在测量跳远的成绩、窗户玻璃的长度、人的身高等情况时你该如何选择正确的刻度尺?
问10:你在生活中除了刻度尺来测量长度,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测量长度的吗?学生思考,还可以用指距,脚步,等来估测长度。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设置,有简单到难,不断的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构建科学概念和规律。巧设问题,循循善诱,使学生逐步分析掌握科学使用刻度尺的方法以及不正确使用的后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就很好的指导学生在科学的学习中要时刻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问题创设可以引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问题的设置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问题过难,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问题的提出变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又變成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如果问题过易,也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培养思维。
三、引导学生进行适当地归纳小结
将课本知识网络化,这样便于把握知识的整体框架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于知识的小结给予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先从简单的开始指导,比如说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可以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比较,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然后将它们进行多方面的比较。
其次,教师也应该对板书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设计,把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外显。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边指导学生的学习,一边将教学内容合理的展示在黑板上。通过教师的示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学生也有利于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自主地进行总结归纳。
进行学法指导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是学生在老师的教的基础上,教师长期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并不是教师传递给学生并由学生直接完全接受的,更多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摸索体悟和积累。
参考文献:
[1]刘洁民.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季晓婷.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生物网络教学的优化与整合[J].中学生物参考,2005(10).
[3]罗秋红.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J].中学教学参考,201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