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2-03-05 00:55候艳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教学研究中心842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双减德育

候艳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教学研究中心 842000)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对学生价值观及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巨大塑形作用。语文学科属性所包含的价值理念、社会情感及个人品质、生存态度具有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面对“双减”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各类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培养,成为现阶段义务教育学校需要重点反思的实践教学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价值意蕴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语文教学本身蕴含着关键的育人目标。从语文学科属性分析,语文学科将“文”的内容具象化、意境化,将蕴含的核心思想以“文”为载体得以实现。语文课程题材的故事、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历史特色,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道德与审美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思想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成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

2.小学生道德品质培养需以教师专业行为为示范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对小学生而言,教师的教育行为与教育理念对学生成长有重要推动作用。在大部分小学学校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师担当班主任的现象仍比较普遍。教师的教学行为最先影响学生道德品质认知,教师是学生模仿的第一对象。换言之,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直接影响本班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水平。

3.语文教学内容强调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德育是育人的灵魂,语文是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德育论表明,教育要教出真人,不是只会识字读书的人,应培养出正确对待自我与他者、自然与社会的真实人。德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特别是教师能否在课程内容与学生自行理解之间建立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自主理解的视角,拓展更大的思考范围,深化与拔高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极为重要。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1.课程德育理念脱离时代背景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将课程内容的育人目标向学生清晰地阐释。在与教师的交流中,研究者发现,“双减”政策推行以来,教师将教学重点更多地转移到对课堂中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但从教材中提炼的德育元素,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学生对其中的人物情感、故事情节的感受力较薄弱。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结合新时代楷模与榜样,将语文课程内容与新时代榜样力量进行结合,是小学阶段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亟待完善的专业技能。

2.课程德育渗透途径固化

人们对道德的感知和理解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是一个在生活中感知且在生活中反思的循环过程。德育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与渗透,美国教育家杜威及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都表达过“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因此,“日常生活”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核心途径。反观现实,教师讲授式教学的方式仍然存在。不同情境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多采用言传的方式,试图让学生从情感上感知和理解道德价值。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是并驾齐驱的两架“马车”,教师应组织与指导学生从两方面进行学习与体验,才能更好地将德育本质融入学生内心,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

3.课程德育资源收集及利用范围局限

课程资源是保证课程目标达成的基础,其形态与呈现方式决定其使用范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了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形态,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类型。教师多以上述资料作为收集德育资源的路径,忽视了课程资源中的校外资源和信息化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城乡差距日益缩小,乡镇级学校的信息化设备配备水平有所提升。在日常德育渗透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丰富和补充校内课程资源的单一性,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

1.教师通过教研活动,拓展教育理念与知识储备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内化理念、在理念中反思实践,才能将既定的知识转化为身体力行的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德育意识。德育不再是传统概念中的道德教育,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之一,是立德树人的首要目标。教师在教学、教研过程中应该首要具备这一意识,逐渐强化家国情怀。这些举措的实施,离不开教师观念的转变。其次,在日常教研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以德育渗透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教师在专业性的学习活动中,感知德育元素的应用情境,而不是刻板地政策学习,可加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化为教学行为的意识。教师对德育的理解与应用离不开日常对时事政策的学习与思考。

2.丰富与加强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联

对教师而言,如何与时俱进、引经据典地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视觉、听觉以及感知觉,丰富学生的日常德育体验。从教学过程方面来说,一方面,教师需要紧扣文章主旨,透过文章主旨丰富其深刻含义,化繁为简,帮助学生直接思考核心主旨。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抓住核心主旨,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时,可以将党史与地方历史结合,让学生从生活的家乡的历史变革与国家逐渐繁荣的变化相结合,将家国情怀与课程故事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

3.鼓励学生将日常所闻与课堂教学思考结合

进入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模式也变得更为丰富。多媒体设备与网络资源的融合,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衔接,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又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学生在虚实结合、既定与生成的知识间拓展自己的视域,为德育内容增添了更多魅力。对于小学低学段的学生而言,丰富且变换的教学情境更有利于其专注和掌握新知识。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下,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知识的时代价值及对个人的观念影响。“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介,近年来逐渐受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认可。教师通过网络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将固化的知识转变为趣味十足的动画,加以跌宕起伏且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故事情节,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双减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