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思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022-03-05 00:55李祥祥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221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陶行知体育锻炼思想

李祥祥(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22100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其中,“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具体指的是: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高中体育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关注体育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并且注重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论的落实,让体育教学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日后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生活教育思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价值

思想是实践的指引,适宜教育思想的引入会为教学实践带来诸多变化。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以及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开展高中体育教学具有丰富的价值。

1.提升教育目标的合理性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有较强的生命力,是一种活的思想。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强调将教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从生活的角度定义教育目标,把稳教育的航向。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意味着教育不是封闭的体系,教育不是为了“教”本身,而是要帮助人更好地生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高中体育教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意味着教学实践应追求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兴趣与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助力。反观高中体育教学实践的现状,可发现其中仍然存在过分追求测试成绩和竞技项目的问题,而且往往仅关注少数体育特长生的发展。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引入高中体育教学,则有助于优化教育的价值指向,让教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树立合理目标。

2.提升教育过程的趣味性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体育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学生的兴趣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许多学生对体育活动并不感兴趣。在许多学生看来,体育课程中的学习只是单调重复枯燥的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并没走进学生的心中。应用生活教育思想可以提升体育教育过程的趣味性,使其更加符合高中生的心理,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思维,基于体育与生活的关系更新以往的教学方式,令体育教学呈现“生活味”。生命在于运动,体育原本就是一门与生活紧密关联的学科。引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将让充满程式化训练的体育课堂变得更富活力与生机,进而提升对高中生的吸引力,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高中体育教师将生活教育思想理论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的具体表现。为了更好地发挥出生活教育思想的价值,教师就需要积极探索高效的教学路径。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基于生活教育思想,挖掘体育教学资源

体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为了实现高效的生活化教学目标,高中体育教师就需要基于生活教育思想,对生活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如此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而且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生活化资源,使得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实际价值。同时,教师还应该有效整合生活化教学资源,弥补校内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让学生可以参加丰富多样的体育运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体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和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需求,对生活化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挖掘与合理利用。

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些民间体育小游戏引入课堂,然后从生活中收集相关的体育教育资源,有效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带领学生玩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下进行体育锻炼,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如,“抖空竹”就是一种典型的传统民间游戏。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空竹”资源,然后将之引入课堂,带领学生一起玩“抖空竹”游戏。本游戏可以提升学生的体能,以及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具备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学生对于民间游戏往往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引入民间游戏资源,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增强教育效果的目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很融洽,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也可以得到更好的锻炼。

2.基于生活教育思想,创设本育教学情境

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非常有利。传统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下,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造成教学气氛沉闷,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如此就直接影响到了最终的教学效果,这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很不利。为了使得这种状况得到有效突破,高中体育教师就需要基于生活教育思想,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保持较高的课堂参与度,这对于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非常有利。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还可以感受到参与体育运动的实际价值,从而产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欲望。在日常教学准备环节,教师应该积极挖掘体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寻找生活化教学契机。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为了增强教学趣味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就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化的内容。通过模拟生活场景的方式,让学生以放松的心态进行体育锻炼。例如,“CS”野战类运动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喜欢的一种游戏,很多学生都熟悉玩法。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CS”野战游戏的模拟,将生活中的游戏场景搬到课堂上,让学生以玩游戏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学生对于这类游戏运动往往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引入这类游戏后,学生就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自发揣摩改善运动技术的方式,而不再只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学习。教师借助游戏进行教学,可以将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使其更好地感受到体育运动精神,进而爱上体育锻炼、爱上体育课。

3.基于生活教育思想,拓展体育教学空间

当体育完全融入生活,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时,其健身和娱乐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以往的高中体育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会带领学生在学校的操场上进行体育锻炼。当天气状况不佳时,教师就会取消户外运动,让学生在教室里上自习课。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空间比较有限,最终能够取得的体育锻炼效果也非常有限。为了让学生的运动空间得到拓展,高中体育教师就可以基于生活教育思想,将课堂延伸至课外,让学生不仅可以在校园操场进行体育锻炼,而且可以参加校园外的体育锻炼。这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体育运动类型,又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得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可以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同时还能够形成健康的体魄。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一个为期一个月的“晨跑”任务,要求学生每天按时打卡。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假期日的时间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户外运动,并且借助现代化信息设备,将自己的运动瞬间记录下来。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后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给学生制订差异化、个性化的课堂体育锻炼指导方案,借此挖掘不同学生身上的运动特长,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体育素养。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关注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引导他们进行拓展训练和强化训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进行体育锻炼的信心,让学生主动将体育课堂与日常生活相连,使得体育教学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体育锻炼,而且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保障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体育锻炼效果,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进而帮助学生实现身体素质水平不断提升目标。

4.基于生活教育思想,创新体育教学内容

陶行知先生提出:“主张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样态应与社会生活的实际形态相符合,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要有利于现实生活,而非只学不用。因此,在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时要减少纯技术性的、缺少生命力的内容,多引入当代青少年喜爱的运动项目。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学生就越有动机参与。相关的经验被移植到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又会反过来再度加强学习动机,形成良性循环。

以往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学习内容多数是基于竞技项目形成的,在教学中往往针对分解动作展开大量训练,学生兴趣不高。教师可以突破以往的教育思维,将视线对准生活中的体育世界,多从生活中常见的保健项目中选择资源。教师可结合高中体育教学的需求,对既有的运动形式进行深加工,将呼吸操、啦啦操、气排球等项目引入体育课程中。这些锻炼方式富于生活气息,而且对场地、设备和器材没有严格要求,具有“易教利学”的特点,学生也具备较好的兴趣基础。教师可以针对这些生活化的体育教学项目创设比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提升运动技术水平。通过这种方式,高中体育教学的项目便不再千篇一律,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育学科素养的发展。

三、结语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有着较高的运用价值。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明确以往教学中的不足,并且积极学习最新的教学思想,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基于生活教育思想,挖掘生活教育资源,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拓展生活教育空间。通过对生活化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合理应用,打造出全新的体育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将让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

猜你喜欢
陶行知体育锻炼思想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思想与“剑”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