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
摘 要:新课改下的小学教学强调要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推进五育并举。美术教育是落实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美术教育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课程是推进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载体,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新要求,要构建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探索优质的教育途径,不断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为学生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8-01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8.078
随着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的多样化趋势在不断加快,对此在2001年由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此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不仅能够形成学校的特点,也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还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而小学美术学科是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公共学科、必修学科,它承载着美术育人的功能,也是在小学开展素质教育,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发小本课程有何意义?又该如何推进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呢?笔者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义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小学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就目前小学美术课的内容来看,主要涵盖美术鉴赏和美术实践两部分内容。而小学美术课基本上是安排每周兩课时,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同样的教材内容在半学期左右实际就已经完成,这就需要结合小学生实际需要继续拓展学习内容。由此可见开发符合小学阶段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既是现实需求,也是在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要求,符合新的《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
从小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注重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也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同时也要与地方、学校的实际相结合。开发校本美术课程契合了这些要求,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通过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首先,能够提升教师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能够极大地丰富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途径以及具体的方法,更有效地落实新课标要求,从而打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小学美术课堂。其次,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最终使师生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都得到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发展。
二、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原则
开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是为了服务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满足小学生学习需求,并与当地特色和学校的办学宗旨相结合。因此,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小学阶段美术课程的学习首先是为了培养小学生对美术的持久的兴趣,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所以,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在开发上一定要契合学生实际需求,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2.坚持从实际出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立足于当地、本校以及学生层次的实际。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当地实际,且学生较为熟悉,这样能够拉近学生和所学内容的距离。同时,结合学校现状,开发符合学校整体发展的校本课程资源。
3.多样化原则。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活动分为创作和赏析两大部分,创作更多是外化性的学习活动,赏析则侧重于内化。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更喜欢“动起来”,所以要结合学情开展多样化的校本课程活动,也要利用好现代网络资源,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多样性和实效性。
三、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一)坚持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是新课改下学科教学的主导,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课程推进的设计者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指导者。此外,小学美术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还承担着“开发者”和“传授者”的双重角色。小学美术教师对美术教学和学生情况了解最为详尽,所以进行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要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从而使课程的开发更贴近学生实际,在实施过程中更能够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自主开放性,其核心承担者就是一线美术教师,这需要给美术教师赋权增能,使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承担者、参与者,成为课程开发的主力军。这需要提升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主要涵盖三个方面。
1.课程能力。也就是要确定美术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评价方式等核心内容。
2.研究能力。即课程开发过程中对教学对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使教师成为课程和教学的主人,这对教师自身的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
3.教学能力。校本课程开发后的实施环节,最需要的就是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也就是通过教师从新课标要求出发,结合校本课程内容,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这对于小学美术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更高,也是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强化学习、研究意识,助力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二)坚持以教材为依据
对于校本课程这个新生事物,许多美术教师在开发的过程中都心存疑惑,最担心的就是开发的课程与教材课程的要求不一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现有的小学美术教材是对新课标的具体呈现,也是开展美术教学的重要依据。从内容上来看,新的小学美术教材更加贴近小学生实际,很多内容也有灵活的延展性,在此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能够形成对教材的有效补充,而且能够给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参考,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校本课程的学习,这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比如,在三年级美术教材中,《美术“百宝箱”》《趣味台历》《小棋手》这三课的学习内容都是与实践课程有关,同时也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为目标,其中也涉及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的再利用问题。这部分内容学生在课上学习中展现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动手创造的过程更是给学生带来了极强的吸引力。对此,就可以以“生活、创造”为主题开始小学美术手工制作的校本课程,可以结合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来开设美术手工课程,鼓励学生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进行创意性的加工再利用,如“废旧矿泉水瓶做小车”“洗衣液瓶巧做花盆”“折纸做笔筒”等,从身边的一些生活需求着手,引导学生学会“废物利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意识,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且动手操作的教学形式契合小学阶段学生好动好奇的需求。
(三)以学科素养为指导
新课改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要落实美育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即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这五个方面的素养。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是立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现实,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名学生学习美术的潜质都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在开发与实施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时,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要基于学生需求,为了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开发课程,在此基础上挖掘校内外资源或者是地方资源,如陶艺、贴画、剪纸,并且在此过程中渗透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发挥美术学科育人功能。
(四)充分利用身边资源
開发与实施校本课程,资源非常重要,特别是要以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为学校、教师提供更多的平台与资源,助力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上多给予教师必要的指导,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策略,邀请专家进校园,通过讲座、教研等方式给美术教师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同时,也要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提升的机会,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完善和教科研能力的提升。要结合学科之间的联系,利用好其他学科的资源,拓宽教学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小学语文课程中关于传统文化的素材,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的网络技术优势,能够为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帮助。
校外资源也是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有力补充,可以利用校外的各种美术活动,特别是与美术相关的展览活动来开阔学生视野。也可以邀请在美术方面有特长的家长朋友走进学校、走入课堂,给学生介绍一些专业的美术知识和美术相关的技能,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为校本课程增加新内涵。
总之,在当前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开发校本课程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美育教育,推进美术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也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助力学校发展。对于教师来说,也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使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更富实效。
参考文献:
[1] 王恒娇.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2]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谷会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