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指引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创新策略刍议

2022-03-01 19:54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金古小学邓火金
学苑教育 2022年27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双减知识点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金古小学 邓火金

小学一线教学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一环,而小学数学作业更是践行“双减”政策的关键内容。作为具有巩固已学、拓展新知的小学数学作业教学,其重要性不必多说。那么,在“双减”政策指引下,如何科学合理、富有成效地设计数学作业,实现作业的减负、提质、增效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看法,与同仁共勉。

一、“双减”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错误地以“量”求“质”。“双减”对小学各学科作业的要求,最主要是“作业量”上要控制。然而,在现实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教学中,教师并未从作业的“质”上下功夫,仍然注重以“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其次是错误地以“被动施压”开展作业。“留作业”仍然是当前小学数学作业的主要开展形式,学生被动接受作业任务,这种思路固化、形式不变、只为知识点深化掌握服务的作业设计难以吸引学生,不仅难以巩固知识点,反而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让学生产生逆反、厌学心理。再次是作业设计的内容缺乏探究性。部分作业并不能称为“设计”,而是简单地将刚刚学习的教学内容习题布置成书面作业,新旧知识融合并不紧密。这种仅局限于“当天课堂”、“当天内容”的作业设计和作业批改十分便利,但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难以促进迁移能力的发展,从而影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第四是呈现知识点的作业设计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公式、方法本身,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应用数学理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部分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却未侧重体现这种思想,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作业开发,这样既简化了知识难度,又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培养学生在课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最后,作业的设计没有体现出层次性。新课程理念要求同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不同学生“最近发展区”获得发展。事实上,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完全不同,仅通过内容统一、形式统一的作业,难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这就会导致作业过于难或过于简单的问题,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且学生极为被动,没有选择权,也缺乏对自身能力的合理评估,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教学设计创新策略

1.设计适宜适量作业,科学落实“双减”。

“双减”政策的核心目的在于减轻学生课后学习的负担,从而有效降低繁重作业给学生所带来的“生理疲劳感”与“精神压迫感”。为此,教师在数学课后作业设计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控制作业的数量。按照《意见》提出的要求,针对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在能够有效地达到“知识巩固”和“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制定差异性的作业总量计划,既能更好地达到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又能促进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使数学课程的实施过程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

(1)教师“提前”做题评估作业数量的科学性。

为确保作业量符合学生实际,教师应认识到高效作业的重要性。数学学科应当尽量避免机械性的重复练习,使作业能够“适量”。为此,教师应当走出粗放性的作业设计思路,避免出现“某页某题”的设置形式,可模拟班上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前”做作业,以此为标准把控作业量。据此,再进行优化设计,适当“增加”和“减少”,体现作业的层次性。

(2)家校“协同”完成反馈作业用时的合理性。

不同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不同,虽然教师能够初步预估作业量的匹配度,但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仍旧会有极大的差异。为此,教师需要与家长协同,及时反馈作业用时。以表格形式记录、分析总体情况,作为作业优化的标准,适当调整数量和难度。针对用时过长的这部分学生,可暂时降低要求,确保作业用时的合理性。

2.设计生活化作业,让作业更符合学生实际。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它能力的核心。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强化学以致用的能力,作业的设计应当与学生的生活产生密切关联。让作业内容“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更符合学生实际,增强吸引力和趣味性,减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畏难”情绪,提高作业的效果。

(1)借助生活“实物”开展动手实践。

增强作业与生活的关联度,首先可以充分应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作业设计。引导学生对生活展开细致的观察,在动手实践中达到“做中学”的效果,不断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小学数学课程“有趣的图形”,就可结合“自行车”展开作业设计。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各个部件,并思考包含了哪些形状?再通过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形状,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自行车,强化对形状特点的掌握,在动手实践的过程实现“乐中学”。

(2)借助生活“经验”开展亲身体验。

在作业设计中,还可充分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不断丰富作业表现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过程强化学以致用的意识,主动应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钻研、探究的过程中,还更容易促进学生进入深度学习,强化课程教学成效。例如,在小学数学课程“认识人民币”的作业设计时,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实践性作业。以“购买文具”为课题,让学生带着现金走进商店购买文具,将购买的过程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文具购买、现金支付的过程,强化对“人民币面值”的认识,同时又能强化加减运算的生活化应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养。

(3)借助生活“多学科知识”设计综合性作业。

小学数学知识的呈现需要生活化的语文等学科知识辅助,这样更加有利于小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应用。为此,在小学数学课程的作业设计中,可尝试融合多学科知识进行巧妙设计,使作业能够从数学单一学科拓展为多学科融合的形式。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设计出具有生活化特点、情境化特点的创新作业,并为学生的思考、探究、创新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专注地投入到作业中,促进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小学数学课程“认识钟表”的作业设计中,可结合语文、美术学科知识,为学生布置“设计我的生活作息表”的综合性作业。让学生在作息表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合文字元素、绘画元素、数学知识,实现多学科知识的嫁接与融合。不仅能够强化对钟表的认识,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发展创新思维,使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实际生活形成完美的融合。

3.设计比较型作业,锻炼思维深化知识理解。

小学生在解决单一问题时容易产生定向思维,长期处于这种学习状态会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固化,习惯单向思考问题。初学相关数学知识,固化的思维无法促使学生深度理解,表面的认知总是容易与其他相关知识混淆,以致在面对综合应用时无法有效应对。因此,在数学作业设计时,可运用“比较型作业”的形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反复的比较思考中,对相关内容、形式、方法进行全面思考,并尝试抓住不同要点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进而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吸收,不断完善知识架构体系,学会总结、反思,促进数学学习综合能力的提高。实践教学中,针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可通过“比较型作业”的设计,强化学生对新旧知识点的对比分析,从而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知识点的本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够灵活应用。例如,课程“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可设计“比较型”作业,邀请学生帮助老师制作教学用具:小棒和小正方形。首先,在教具“小棒”的制作中,准备两根长度分别为42厘米和56厘米的塑料棒,要求学生剪出长度相同的小棒,需要确定小棒最长的长度是多少?分别能够剪几根?同时,在教具“小正方形”的制作中,准备一张长方形卡纸,长和宽分别为56厘米和42厘米。如果要剪出长度为7厘米的小正方形,确定可以剪多少个?在对比型作业的设计中,将两个容易混淆的问题合并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具“小棒”的制作过程中,要确定能剪几根小棒,需要把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加。但在教具“小正方形”制作数量计算中,需要将两次的结果相乘。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为何前者相加,后者相乘?在反复的思考、探究和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线”和“面”之间的区别,还能够在脑海中初步感受到“一维空间”与“二维空间”的模型,从而强化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在对比性的练习过程当中,将引导学生从定势思维转变成多项思维,能够明晰不同知识点的模糊区,使学生能够在出错中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反复思考,从而找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强化对知识点本质的掌握,不断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4.设计层次化作业,落实因材施教。

“双减”视角下,以生为本的分层作业设计应更加得到重视。作业设计时应当做到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设计与其能力相匹配的作业。同时,还应当遵循“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为学生设计有进步空间的作业,使所有学生都能在一定的挑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小学数学课程“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教学中,需要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作业,使学生能够达到在算理、口算、解决问题等方面提出的教学要求,体会学到的知识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为此,可设计“层次”作业,包含口算、填空、思考题等。例如,“12-7、13-8、15-7、15-6”等习题,“4+()=12、5+()=11、5+( )=14”等习题,还有“如13-6=7,说一说整个解题过程”的思考题,并结合学生能力提出其他差异性要求。第三层级学生主要完成口算部分,以“整加、整减”为主要内容,且只需说出“一种”解题过程。第二层级学生要求适当提高,在完成计算题的基础上,能够针对“14-5=9”这类题目说出“两种”不同的解题过程。第一层级的学生要求则更高,除了完成所有习题的练习,还需要针对“15+4-3=16”这类混合运算的习题说出“三种”及以上的解题过程。通过差异化的习题作业,满足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既能感受到一定的挑战性,又能经过思考而成功,教师也顺利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目标,更加全面提升了教学实效。

5.设计多元化作业评价,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主动性。

要提高作业完成的效率,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当注重学习评价策略的应用,将赞美、鼓励等激励机制应用于作业反馈,通过文字、符号等形式构建多元化作业评价机制。在此过程中,以鼓励评价为主,例如在作业本上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写出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性语言,体现不同学生的闪光点,注重于指出学生的进步点和发展潜力,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教师可应用“星级作业评价”的策略,为学生设计“升级”机制。例如,可结合QQ或游戏升级的基本规则制定作业升级制度,以作业完成的质量、效率评定星数,再根据数量累计换取更高等级,如月亮、太阳、皇冠等等,以五换一,不断累计。在月度、季度或学期结束时评选“进步星”“擂主”“小达人”等称号,激发学生高质量完成作业的兴趣。另外,还可充分结合小学生“好胜心理”,以“优秀作业”“进步作业”“计算大王”等为主题设计作业展览活动,在成就感、自信心的促动下不断强化学生“认真”做作业的意识,调动积极性,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总之,不折不扣严格落实“双减”要求,是小学数学教师在作业设计中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业设计实践教学中,要立足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习的实际需求,结合认知发展的规律来进行作业创新设计,让作业减量、提质、增效,让“双减”真正落到实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宜的数学知识、能力与素养提升。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双减知识点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