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金课”探索与实践

2022-02-25 00:05眭翔常辉颜鹏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5期
关键词:金课院校互联网+

眭翔 常辉 颜鹏

[摘           要]  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众多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课程缺少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基于“专创融合”“课赛一体”及“互联网+”成果培育三个层级的创新创业“金课”课程体系方案,结合两届“互联网+”大赛全国金奖项目培养经验,进行了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金课”探索与实践。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金课”;“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5-0029-04

国家先后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要求各院校有机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合理规划各类专业课程设置,开发各类专业课程内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同时教育部提倡消灭“水课”,大力推广建设“金课”[1]。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简称“互联网+”大赛),是一门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社会实践金课[2]。如何将创新创业课程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有效培育创新创业项目,结合“金课”要求,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总结两届大赛金奖项目培育经验,探索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创新创业“金课”建设。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金课”的内涵

2015年,我国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各级政府、单位、学校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同年教育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开展了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目前该赛项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是目前全球参与人数最多的一个赛事,并且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创业典范[3,4]。同时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该赛事是申报学校评审要求之一。

2018年,我国发布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并指出,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要求越来越高,而人才培养的主体是高校,课程质量尤其需加强建设。需要逐步淘汰“易学、易考、易过”的“水课”,打造“金课”成为目前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而“互联网+”大赛就是五大“金课”中的创新创业类社会实践“金课”[5]。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状態

为了响应创新创业的号召,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众多高职院校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建设,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就目前的课程教学而言,仍旧存在较多不足,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呈现出严重的“水课”特征[6]。面对这些问题,不少高校已经做了一些改进,呈现出以下趋势。

1.专创课程融合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国家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2.众多高校都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生培养方案,据教育部统计,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覆盖面已超过80%,说明高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但从教育实践来看,我国大部分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

3.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器逐渐成为高职标配。近年来,大部分高校都兴建了创新创业产业园、孵化器等机构,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从政策上、资金上都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保障平台进一步完善。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内容缺少高阶性

众多高职院校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建设,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部分院校为了缩减课时,将创新创业课程和就业课程合并为一门课,以此完成教育培养“要求”,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呈现出严重的“水课”特征。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过于注重理论,实践占据的课时比例相对较低,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积极性偏低,难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三)高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匮乏,课程缺少创新性

高职院校专任的创新创业教师较少,缺少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成体系的培训经历,其专业背景往往是思政类、教育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其实重实践、轻理论,是一门对实践要求比较高的课程,如果没有相关经验的教师很难开展。然而,有相关经验的专业教师,很少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发挥作用,各课程之间存在多种隔阂,没有一个良好的课程、竞赛循环来产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闭环。

(四)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创新创业实践支撑平台,实践项目缺少挑战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开设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学校仅仅提供了相关的教学,但是对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支持普遍有限且单一。众多高职院校提供实践的平台有限,导致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受限,并且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大多停留在卖东西、做电商、弄直播的阶段,和自己专业背景及技术技能匹配的很少,缺乏对市场深入的了解,实践项目缺少挑战性,也缺少更高层次的实践支撑平台。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金课”探索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双创素质,其目的是通过培养拔尖的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构建符合高职特色的现代创新创业职业教育体系。基于“互联网+”背景,各高职院校应进行符合高职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金课”的探索,组建“四创一体”的课程平台:1个嵌入式双创资源库;1个“专创融合”教学双师团队;1套双创实施标准;1个“互联网+”双创保障平台。在具体实践的时候,将创新创业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前段“专创融合”课程教育阶段;中段“课赛一体”实践阶段;后段“互联网+”成果培育阶段。通过以上“四创一体”和“三个阶段”,贯彻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

(一)“专创融合”构建创新创业“金课”教学体系

改革传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就要将单一、独立的双创课程化解为嵌入式、可重组的创新创业知识模块[7],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中,构建“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金课”教学体系。

对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除了需要开设传统的创新类课程外,还需要将所学知识融入专业背景中,只有这样才能有对象、有场景地理解创新创业。需要在基础课、专业课中深入创新创业相关内容,如“创新创业概论”“创新技法及案例”“专利撰写”等,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启发式、讨论式等创新创业教学方法,有机融合知识、能力、素养能力的培养,在重要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通过创新实践形成“专利库”“点子集”。同时,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课程”在每年的教师教学考核或者教学能力竞赛中增加相应的考查点,促进任课教师对“专创融合”课程内容的改革。

以我校智能装备技术专业群为例,如图2所示,在所属机械、机电以及工业机器人专业分别开设相应的“专创融合”课程,首先以创新共享课为基础,包含创新创业基础、创新思维训练、SYB创业等课程,作为共享课共建共用,在后续的专业课中,每个专业开设2~3门融入创新创业要素的课,这些课程以创新能力为素质要求,通过培育学生过程性创新能力来提升综合素质。

随着专业课程的不断深入,创新能力也由点状、碎片化训练,逐渐提升为整体性要求,在大二下学期或者大三上学期,会开设一门专业综合课,将对学生整体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有一个比较高的要求与提升。不同于传统单独一门的创新创业课程,我校通过创新共享课、融入创新创业要素专业课、专业综合课三级教学体系,从基础到专业、从点到面,构建了“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金课”教学体系,以体系课程整体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整体提升。

(二)“课赛一体”构建创新创业“金课”实践体系

通过前段的“专创融合”课程,学生已基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由于很多专业课程都是模块化课程,师生交流时间较短,如何延续专业课程教学中涌现出的创新点,将课程中激发的创新创业想法在课后能持续跟进并实践,提出“课赛一体”的创新创业“金课”实践体系。“课”是指课堂,“赛”是指各类高职院校大赛,比如“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双创大赛或技能大赛。“课赛一体”的是一種将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竞赛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课中以项目为基础,课后以竞赛为核心进行社团活动。重点解决“团队组建”“商业计划”“资源整合”等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对专业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实现创新对专业课程的支撑作用,使创新创业课程具有创新性和探究性。

如图3所示,学生根据前段的“专创融合”课程学习效果,通过自主报名和老师选拔,参加特色社团,以我校为例,首先学生参加机器人社团,通过在社团一段时间的培训,自行组建小团队兴趣小组,该小组学生专业各不相同,有机械、机电,也有软件、财务专业,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个创新项目的设计与制作。通过这个过程,以专业交叉融合形式扩展学生的创新深度及创新广度。之后根据学生的特长设置为技能创新型人才、技术创新型人才和就业创业型人才三类,这三类学生分别进入名师工作室、大学生双创中心、信息产业园进行进一步培养,通过进一步技术、技能的提升后,选拔学生参加一系列比赛,技能类的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类的参加“互联网+”大赛和“挑战杯”等大赛。我校第一个全国金奖项目“领域之心”团队负责人平时是一个喜欢钻研、乐于思考的技术型学生,空余时间经常参加各类信息安全竞技,是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白客”,后来他将课程所学和比赛积累的技术,形成自己的产品并在“互联网+”大赛中获得全国金奖。

(三)“互联网+”构建创新创业“金课”成果培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深刻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双创教育成果的质量。

通过前段“专创融合”课程和中段“课赛一体”实践,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期间涌现出的大量创新创业想法和项目需要进一步培育和打磨,通过后段的“互联网+”成果培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这些项目进行深度打磨和培育,形成创新创业“金课”的教育成果。

1.项目筛选:学生项目多数以小发明、小创造为主,需要从中选拔一些具有一定技术难度和市场需求广泛的项目,如何筛选是目前众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难题。可以以项目的“价值”为首选项目要素,以项目的“特色”为主要培育目标,即在项目初期,首先考虑项目有无价值、有无真实存在的痛点,考察项目的市场规模、增长趋势、技术难点,其次需要考察项目和项目之间有无特色,即该项目有无竞品,和竞争对手相比有无亮点和区别。

2.团队支撑:高职院校项目特色是贴近需求,所以项目团队的组建也要体现专业特色,互相融合。在项目的团队组建过程中,构建以专业技术、商务营销和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等构成的多元化指导老师团队,同时基于项目负责人专业背景,配备其他专业的技术人才,如软件、电子、财务、市场等,以“多专融合”的形式构建项目团队,从而提升团队的整体竞争力和项目的生命力。

3.提升孵化:创新创业类项目对于创新和市场是两个必须要面对的核心问题,众多项目思考的只是单个客户、单个市场,缺乏整体大产业的视角,结果导致项目的客户单一、市场容量小,缺少进一步提升的能力。在项目打磨孵化过程中,需要以“产业”为准则,从产业的角度打磨项目,一方面可以预测项目的市场容量,另一方面也能从侧面佐证市场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并且以此延伸的财务数据和盈利能力估算也更加可信,从而更好地对接需求,增强竞争力。

4.政策服务:随着就业形势的紧张以及政府对学生创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各地政府积极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及扶持措施,比如创业培训、创业补贴、创业基金、银行贷款支持、税收优惠、社会保险以及创业成果的转化政策等。如何合理地利用政策,需要院校成立一个旨在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咨询的服务机构,并聘请一些企业的专业人士作为双创导师进行项目指导与帮助。

5.“互联网+”支持:以“互联网+”信息化工具为载体,培育管理双创类竞赛,在前期课程体系中涌现出的金点子,大力支持跨专业组建项目团队,为了使团队沟通指导更顺畅,探索新型竞赛工具,通过网络平台来管理各赛项的进度和组织,同时掌握项目的修改、路演、改进等环节。通过信息化数据来掌握项目进度,使项目沟通更便捷高效,研究探索组织保障、机制保障、评价保障、经费保障等体系,形成一个“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闭环成果培育体系。

我校第二个全国金奖项目“第七感应”,负责人入学伊始就开始研究相关技术,伴随学生学习生涯三年的积累,这个项目全流程的孵化借助这一成果培育体系,协助他提升项目创新性,研究客户痛点,从无到有研发出检测装置,并搭建了相关技术、商业团队,最后成功拿到订单,有力地佐证了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效果。

四、结语

面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遇到的一系列困难,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缺乏“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的问题,通过“专创融合”“课赛一体”“互联网+”成果培育三个阶段,探索了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金课”体系模式,并连续两届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该“金课”体系充分挖掘了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潜力,有力地支撑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形成了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金课”实施方案,大大提升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效果,为其他院校开展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柳晓夫.“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思考与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127-130.

[3]马贺,魏永军,沈孝兵,等.新形势下“互联网+”大赛组织管理机制优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产业科技创新,2020,2(16):73-76.

[4]王安东,陈龙,罗丹.历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作品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6):16-18.

[5]王伟毅.关于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开封教育學院学报,2019(8).

[6]黄明睿.“金课”视角下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2):83-87.

[7]眭翔,颜鹏,常辉.“课赛一体”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与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

19(5):54-56.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金课院校互联网+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