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下海峡两岸技职院校人才培育模式的研究

2022-02-25 00:39杜世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5期
关键词:技能型职教院校

杜世远

[摘           要]  工业4.0背景下,我国正逐渐从快速发展的经济模式转向高质量稳定发展的经历模式,制造业翻开了高端智能化的新篇章。在传统的制造业领域中,高职院校是人才的孵化基地,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每年培养人才仅500万左右,从产业需求来看,人才培养总量不足且供给结构化失衡。通过对海峡两岸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并对比两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开展本科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办学方向,同时提出了两岸本科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模式,有助于构建横向融通、纵向衔接、产教融合、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支撑工业4.0下智能高端的现代化制造业。

[关    键   词]  工业4.0;海峡两岸;本科职教;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5-0016-03

一、引言

“工业4.0”的概念(又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由德国在2011年率先提出,并于2013年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中国紧跟全球制造业发展之大变局,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台湾地区则根据本土九大制造业转型契机提出“生产力4.0”。工业4.0的目的在于将制造业全流程数据化、智慧化,实现个性化的产品供应,替代传统制造业,向智能机械化转型[1]。

近年来,部分人担心随着智慧化人工智能产品的问世,大量人类的工作将被智慧化的机器设备所替代,这必然会出现大规模的失业现象。然而实践证明,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转而是制造业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发生了改变。工业4.0的核心还是人,智能智慧化设备只会替代单调、重复、低效率的工作,却促使人类的工作更有价值。同时,工业的第四次革命引起海峡两岸工业界的高度重视,高职教育作为制造业人才的孵化基地,亦敏锐地捕捉到工业改革给职业院校带来新的历史发展契机。

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工业改革的先决条件,而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础,没有“教育4.0”为基础就不会有“工业4.0”,不存在没有“教育4.0”支撑的“工业4.0”[2]。根据德国对产业中职业教育人才的调查发现,相较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应对工业4.0带来的各种变化、挑战和机遇时更为适应,先进的制造业与独特的职业教育体系支撑起了德国的经济,让其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每年培养人才仅500万人左右,从产业需求来看,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达到3000万,人才培养从供给总量不足转向供给结构化失衡。本文拟就海峡两岸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区别作一些基本的介绍,通过对比海峡两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了开展本科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办学方向,同时提出了两岸本科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模式,从而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支撑工业4.0下智能高端的现代化制造业。

二、工业4.0背景下两岸技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从1991年开始,台湾中山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大学等高校相继将综合性的创新创业课程融入高校教育系统中,成为激发广大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内生动力,促使台湾地区成为创新创业能力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并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符合台湾地区人才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大陆地区起步相对滞后一些。进入21世纪后,大陆创新创业教育开始发力。在2008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创立了32个创新创业类实验区;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正式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和概念。之后,大陆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发展快车道,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分别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践教育和运行机制上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逐步建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从海峡两岸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台湾地区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更早,课程设置灵活并紧跟社会和产业需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新课程体系;大陆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迅速,机会更多,但是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教育体系仍然需要尽快完善[3]。

三、工业4.0背景下两岸技职院校本科职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文件明確提出试点开展本科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增加本科教育的多样性,补齐职业教育的学历,提升衔接的短板,完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从而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促进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畅通专科学生学历提升通道,满足学生自我提升的愿望,开启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征程。

(一)本科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内涵

目前,本科职业教育主要采用合作办学方式和应用型本科转型两种方式进行。合作办学方式主要采用“4+0”模式(4年制,本科院校招生,高职院校培养)和 “3+2”模式(三年高职毕业后读两年本科)。“4+0”模式由普通本科院校进行招生,在高职院校办学,利用双方优质教学资源联合培养后发放本科文凭。由于高职院校仅作为学生管理和教学实施场所,而毕业文凭由本科院校发放,因此毕业生对高职院校的归属感不强,高职院校办学意愿不高。同时本科院校对于“4+0”模式下招收的生源以及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信心不足,作为文凭发放的本科院校担心毕业生质量下降,合作办学意愿不强。“3+2”模式为高职三年毕业后通过考核选拔再进行两年本科学习的分段培养模式,但是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均不同。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阶段主要掌握技术技能,教学上突出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进入本科学习阶段后,则主要学习理论学术,教学上注重理论和学术能力的培养,不是对高职阶段技术技能的持续提升,存在高职与本科课程体系不能有效衔接,完全按照本科的培养模式重新培养,不利于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

(二)本科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本科职教是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提升的有效途径,目的在于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本科职教不是独立的教育系统,应该有机地融入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中。本科职教相较于普通本科,应该更紧密地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现状,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中对接新产业、新职业,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力扩展职教改革发展空间,推动产业行业新发展。本科职教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属于职业教育本科层次,是自身层次上移的结果。本科职教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在于胜任职业岗位(群),在培养模式中要紧扣职业教育特色,这是办好本科层次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必须坚持的职业属性[4,5]。

对比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体系,台湾地区职业教育形成了高级职业学校(高中)→专科学校(大专)→科技大学(本科)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学历提升从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各个层次全覆盖。相比来看,大陆的职业教育升学通道从中专→大专→专升本→专业型硕士,但是专升本升学率相对较低,且升本后为普通本科院校,缺少相对应的本科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因此大陆地区探索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是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必然;是契合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层次上移的必然;是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的必然;是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的必然。发展本科职教对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将打通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环节,补齐职教的本科学历层次,突破职教专科层次的“天花板”,建立应用型高职—本科教育的立交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积累部分高职本科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合作,推进探索学分互认,有助于构建横向融通、纵向衔接、产教融合、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生技术技能持续积累、能力水平不断提升;畅通学生学历提升、职业晋升、社会上升通道。最终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支撑工业4.0下智能高端的现代化制造业。

历史表明,职业分工结构合理的社会,不仅需要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跳过中等收入陷阱的通行做法。在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都建立了契合科技进步要求、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的本科职教。尤其是原料缺乏的德国,依赖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高水平职业教育是其战后经济快速崛起的秘密武器,并在20世纪60年代末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开始发展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支撑德国制造享誉世界。

(三)两岸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台湾地区,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都有相对应的企业深入参与,每个专业都有多个企业合作对象。大陆地区可以结合台湾地区成熟的职教经验,并结合大陆自身的人口和政策优势,在职教本科中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遵循“以提升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专业实训基地由企业和学校共建,由学校提供实训场地,由企业提供先进的实训设备,发展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在职教本科中逐渐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比例。通过理论、实践、应用三者有机结合,构建“课堂教学→真机实训操作→企业顶岗实习”的递进式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体系,无缝对接企业一线生产需求,实现学生进入企业的“零”培训期,切实提高职教本科技术人才竞争力。

在借鉴台湾地区职教经验的同时更应该发挥大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特色。一是理实一体,教学与产业融合。大陆地区各行业均具有较完善的产业链,各行业均具有规范的行业标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过程应该按照行业企业标准进行建设,建成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教学评价与职业标准、教学组织与工作过程、教学环境与临床情景、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的“五大融合”。二是技能为本,技能与课程融合。专业依据企业岗位,紧贴产业实际工作过程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大力推进项目化课程和任务化课程建设,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建立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将企业文化、先进技术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整个育人过程企业全程参与,使职业技术技能培养成为专业课程核心要素。三是以赛促教,教学评价与技能竞赛相融合。利用职业技能竞赛平台优化专业资源建设、完善教学硬件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推动课程改革、制定技术技能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结合”。四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开展移动教学,拓展教学形式,进一步深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专业课程建成精品资源在线开放课程;打造智慧课堂,充分运用大数据、VR、AR等技术搭建“智慧教室”和“虚拟工厂”等教学平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现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增强职业体验。

四、结语

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创新劳动者的主要途径是职业教育,未来的职业教育需要顺应形势,紧密结合工匠精神和企业发展。职业院校在发展学校规模的同时,更應该注重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在设置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专业的同时,更应该发展专业内涵,打造专业特色,如此有助于构建横向融通、纵向衔接、产教融合、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支撑工业4.0下智能高端的现代化制造业。通过本科职业教育的大力开展,增加本科教育的多样性,补齐职业教育学历提升衔接的短板,完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同时,通过借鉴台湾地区成熟的职教经验,并结合大陆自身的人口和政策优势,从而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促进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畅通专科学生学历提升通道,满足学生自我提升的愿望,开启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71-79.

[2]赵文平.德国应对“工业4.0”的职教发展动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7(9):95-101.

[3]陆启光.基于“工业4.0”的职业教育转型[J].职教论坛,2015(16):4-9.

[4]吴学敏.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5):5-13.

[5]陈晓虹.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7):67-69.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技能型职教院校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