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仁萍 宫晓峰 邢勤
[摘 要] 针对新时代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度低、学生工匠精神缺失、专业认同感缺乏、技术技能水平低和创新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依托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核心专业、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对接烟台泰利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等区域支柱模具企业,开展了“育人元素、育人主体、课程体系、育人策略、实践基地和专业文化”六维度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锻造新时代模具专业工匠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关 键 词] 校企协同;模具;工匠;产教融合;课程思政;专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5-0010-03
一、引言
國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均依靠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锻造更多的“工匠人才”,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1-2]。高职院校在“中国智造”的“工匠人才”培养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由于模具行业具有技术密集、高素质劳动力密集以及高社会效益等特点,而人才成长需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积累过程,因此需要大量懂工艺、会设计、善技能、能创新的工匠人才。在国家提出“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的大背景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培养工匠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应校企协同推出多项举措锻造工匠型技能人才[1-3]。
二、新时代模具专业工匠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背景下,“云物大智移虚”及5G+等新技术的快速应用,使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面向高端精密模具数字化设计和智能制造的新产业、新岗位,企业急需大量精通数字化设计、精密加工测量、智能控制、智能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对职业院校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对省内外多所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开展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工匠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度不高
由于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企业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活动积极性不够高,校企产教深度融合程度不够,产学研未能形成高效合力[2-3],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缺乏与企业的紧密对接,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人才需求有一定差别。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脱节
现有专业课程体系没有对接行业转型升级,课程设置不能对接模具全产业链。实践教学投入不足,设备设施陈旧,不能及时将模具专业新技术、新工艺引入教学,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要,难以从事技术技能岗位,职业认同感较低。
(三)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锤炼工匠精神的途径和载体单一
面向职业素养创新培养的高标准、专业化和系统化专业文化体系尚未搭建完成。专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较为孤立,缺乏系统性和多样性,效果不佳。
三、校企协同锻造新时代模具专业工匠人才的实施策略
基于当前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烟台职业学院依托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核心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对接烟台泰利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等区域支柱模具企业,形成了“育人元素、育人主体、课程体系、育人策略、实践基地和专业文化”六维度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锻造新时代模具专业工匠人才”的实施方案。
(一)搭建“产、学、研、用、创”协同创新育人平台
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工作室”与“研究所+新技术应用推广中心”互相支撑,形成“产学研用创”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建立校企协同培养衔接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拓展人才培养空间,有效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素全面升级。
1.开放平台,校企协同,锤炼师生技艺技能
校企协同建设、管理和服务多个育人平台和工作室,校内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劳动模范等共同参与开展技能传授、技能比武、技能竞赛、工匠精神宣讲等各种活动,锤炼学生的技艺技能,培养工匠精神。
2.内培外引,纵横培育,打造教学科研创新队伍
实施教师分层分类培育策略,分类打造模块化教学团队、科研创新团队和创新创业团队,分层培养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领军人才。聘请国家级名师名匠指导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柔性引进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人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带领团队开展技术研发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团队科研能力。
3.校地融合,国际合作,汇聚优质教学资源
与烟台市总工会共建“工匠学院”,建设大国工匠研学基地、数字化培训基地,搭建技艺交流平台、技能培训平台,开展示范交流、技艺切磋、资源开发、培训提升等终身学习服务活动。引进HWK等国际资源,为科研创新、师资培育和人才培养等提供助力。
(二)实施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
践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链、产业链有机融合,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社会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4-5]。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
(三)重构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对接模具生产产业链,面向产业转型的新型岗位群,升级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将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程,重构“能力递进、课证融合”课程体系[5]。
1.基础课程(基本技能课程、素质课程)
通识平台课程根据专业国家教学标准开设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基础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课程。包括素质基础课程和人文修养课程。针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增加了美学基础等课程,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为学生从事产品开发、产品设计中需要的美学知识和美学素质打下基础。
2.基础平台课程(技能应用课程、技术课程)
基础平台课程包括专业导论、机械制图与CAD、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人工智能基础和金工实训等。激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从事专业工作夯实专业技术技能基础,并通过机械设计等课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提高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将人工智能基础纳入基础平台课程,面向模具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奠定智能制造技术基础。
3.技能方向课程(技术应用课程、课证融合课程)
技能方向课程根据模具专业学生就业岗位面向,开设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工业机器人技术等。将相关1+X证书内容融入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应用能力,培养扎实的职业岗位能力。
4.综合项目课程(技术技能融合课程、生产实训课程)
综合项目课程面向模具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和模具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开设冲压模具、注塑模具等生产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融入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标准,提升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科技创新课程(创新素质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创新创业融合课程)
科技创新课程包括创新素质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和创新创业融合课程等。创新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创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基础能力和基础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融合课程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执行力与领导力、发明专利申请等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实施“成果导向,项目驱动,技能+技术+创新”的工匠人才培养策略
1.技能操作成果导向,开发以“工程案例”为载体的教学项目
根据专业课程能力培养要求,引入企业典型的模具钳工制作、机械车铣和机械产品设计等实际工程案例,形成课程项目;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从简单到复杂的课程项目,构建项目化课程,“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技能。
2.技术应用成果导向,开发以“企业产品”为载体的课程项目
依托已完成的课程项目能力基础,引入企业典型的真实产品案例,如冲压件、注塑件、压铸零件、特种加工零件等,通过项目凝练、派生、再设计的教学改造,形成课程项目,如某冲压件成形工艺制定与模具设计,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水平。
3.技术技能融合成果导向,开发以“改进产品”为载体的综合项目
引入技能竞赛项目、1+X证书项目、科研项目、企业服务项目等设计成综合项目。融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采用导师指导、项目实施、成果考核形式的方式开展教学。以师生双向互选的形式,开展项目导师制学习,“学做创”一体,开展综合模块项目课内外分散式研习,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4.技术创新成果导向,开发“创新产品”为载体的自主研发项目
学生自主组织研发团队,选择研发项目导师,开展项目的技术创新和研发。利用第二课堂、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等,“学做创研”一体,提升科技创新实践能力。自主研发项目与学生创新创业结合,实施双创项目培养计划,依托校内外融合平台,校内外双导师指导,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和创客项目,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和科技实践能力。
(五)建设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融合型实践教学基地
建设以技能+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为目标的高水平实践基地,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校内智能制造“共享工厂”和校外实践基地[6]。校企共同开发实训教学项目,引入先进企业“6S”管理规范,发挥专业文化的育人功能。
1.创新驱动,层级设计,建设四层级的高水平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围绕产业新技术、新工艺,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要求,根据能力提升路线,建设四层级的校内实践基地。与北京数码大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智能制造“共享工廠”,助力开展生产实训、1+X证书培训考核、科研创新和技术研发服务等活动。
2.思政融入,科学管理,营造专业文化氛围
结合企业岗位管理制度,融入企业文化,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安全操作规程与“6S”管理等先进管理理念引入实训平台建设与教学中。加强实训平台内涵建设,在教室、实训室内外布置优秀的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职业氛围与育人环境。
3.校企深度合作,建设互赢互利、共同发展的校外实践基地
与模具工业协会等合作,建立产学工作站,为行业间产业信息交流、校企人员互派、教师与工程师互动建立桥梁。选择具有行业引领作用、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模具产业和智能装备等企业作为校外实践基地,满足专业教师社会实践、校企人才双向交流等需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创业创业和社会实践平台。
(六)探索“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一体化管理路径,构建模具专业工匠人才培养的“12356”思政育人模式
“1”个思政育人共同体:将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与劳动模范、科技创新人才等打造成“育人共同体”,实现职能互补、优势叠加,加强协同育人。
“2”元驱动: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双元驱动,耦合育人。
“3”全路径:针对新时代模具专业工匠人才培养要求,核心素养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5”融并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全面“思政”,落实思政育人的理念策略。
“6”方协同:组织体系、校企文化、师资队伍、实践平台、课程教材和评价体系协同建设,完善思政育人体系,保障育人成效。
四、结语
通过全面升级育人元素,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优化升级“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创新实施“技能+技术+创新”的工匠人才培养策略,建设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融合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育情怀、树匠心,铸匠技、能创新”的专业文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中成绩显著。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逐年提高,“双证”获取率保持在100%。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中职院校等争相录取模具专业毕业生,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职业认同感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许春龙.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高职模具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J].轻工科技,2020(8):166-167.
[2]陈叶娣,许朝山,黄敏高,等.高职产教深度融合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研究: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机械职业教育,2019(2):39-41.
[3]杨寒,曹照洁,胡光忠.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模具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机械职业教育,2021(6):30-34.
[4]万丽.培养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探索[J].模具工业,2019(9):74-76.
[5]张琳晓.培养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21):106-106.
[6]马绪鹏,周京,李扬.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下精准化人才培养反馈机制的构建[J].模具工业,2020(6):74-79.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