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万艺
[摘 要]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维持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在分析高职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后,提出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在服务社会和国家的“大我”中实现“小我”的价值意义,践行报国之志,为民族复兴伟业发挥自身的作用。
[关 键 词] 家国情怀;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5-0025-04
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精神信仰,家国情怀蕴含着家国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由家推广至国,形成符合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对家庭的热爱,对国家民族的认同。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社会的演进,中国传统的家国天下观念虽有所变化,但家国情怀的理念一直传承至今。新时代面对国内外时局的风云变幻,高职大学生是否具备浓厚的家国情怀、是否深刻理解家国情怀的价值,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新时代培育高职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价值意义
(一)筑牢高职大学生的国家凝聚力
爱国是每个人的应有之义,是对国家高度的情感认同。家国情怀体现的一种情感表述即由己至家、由爱己推及爱邻人,进而由爱家推及爱国、由爱自己的国家推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它是凝聚人們对故国家园认同的精神纽带。高职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应铸牢爱国主义信念,捍卫民族利益,永葆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弘扬家国情怀,可以促使高职大学生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他们对家国一体的荣辱感。民族复兴伟业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愿望,事关个人的家庭幸福、祖国的繁荣昌盛。在逐梦的过程中,高职大学生要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与祖国同行、与历史同向。在国家还是人类生存重要形式并将长期存在时,坚守家国情怀可以促使人们形成强有力、深程度的联系,共同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声誉。高职大学生要突破世俗的观念,超越一己之利,在当今世界仍是多元民族国家的形势下,胸怀祖国、忠实祖国,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国家之间的价值选择和利益取向。
(二)强化高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个体而言,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国一体”构建的社会形态中。家国情怀体现了个人内在的道德修炼,表征个人外在的理想追求。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这充分说明个体的存在依赖于社会的实践活动,由此,社会责任感应是人们所应有的一种道德要求。高职大学生一旦能够认识到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家庭以及民族也依赖于社会关系而存在,个人、家庭和国家在互动中形成家国天下的观念,便能激发他们的社会担当,促使他们精忠报国。同样,也只有社会稳定、家国昌盛,个人才会有更多机会施展自身的才华。厚植家国情怀既是促进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又是他们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过程中担当使命的需要。站在国家的视角,高职大学更能准确地给个人与家庭定位,更能清晰地认识个体应有的社会责任。家国情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需要公共意识来维持,高职大学生是这种信念力量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三)实现高职大学生的人生抱负
个人是家庭和国家的构成细胞,家庭是个人成长发育的沃土,国家是个人的精神归属。在家尽孝在外尽忠,彰显个人对家与国最直接、最朴实的情感。高职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是民族复兴伟业主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小我”的个人抱负只有在服务社会和国家的“大我”中才能凸显价值的意义。当然家国情怀不仅局限于个人与家庭、国家三者简单的逻辑关系,它蕴含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创造个人价值、追求家国共兴的情感共识。家与国的利益追求虽不完全相同,彼此存在一些差别,但二者在根本利益方面是一致的。一个人的家国情怀越是浓厚,报效祖国的志向越是远大,他自身的发展之路就越是宽广。高职大学生只有听从新时代的召唤,心怀国家和人民,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在追求个人梦想时,将个人的奋斗目标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中,才能于提高个人的发展层次,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抱负。
二、新时代高职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认知及问题分析
新时代的高职大学生面对的社会环境和面临的国家局势均已发生巨大转变,由此造成他们对家国情怀的理念产生不同程度的理解。为了深入了解广西高职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本文对南宁、柳州和北海的五所高职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数506份。参与调查活动的学生涵盖三个年级,基本数据(见表1)。
(一)高职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重视程度
在关于“您认为家国情怀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来说重要吗”的问题调查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学生占比85.38%,认为“比较重要”的学生占比13.04%,认为“一般”的学生仅占1.58%,没有一位学生认为“不重要”(见表2)。这说明绝大部分高职大学生认可具备家国情怀是非常重要的。在新时代提出大力弘扬爱国情怀、提升青少年爱国情操的要求后,高职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思政课、电视网络是学生选择的两个主要途径,这说明思政课在培育高职大学生家国情怀方面具有关键作用。能够从古诗文中获知家国情怀相关内容的学生只有57.71%,反映出很多高职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缺少关注,对源自古代文化的家国情怀观念感悟不深。因此,需要通过加强高职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达到提升他们家国情怀的目的。
(二)高职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了解程度
对于家国情怀内涵的理解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21.54%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45.65%的学生认为“比较了解”,这两项合计有超过六成的高职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但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家国情怀的内涵了解不够透彻(见表3)。由此可见,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仍是非常必要的。这些数据也反映出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培育高职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实际效果方面还显薄弱。除此之外,学校的重视与否和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也密切相关。
表4是针对“您觉得您所在学校的家国情怀教育进行得怎样”的统计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出将近90%的学生认为学校是很重视的。但和学生对家国情怀了解情况的数据交叉比较发现,学校层面对家国情怀的“入脑”教育效果与学生接受、消化的结果存有反差。而这种反差的效果又和学校的培养方式有关,目前高职院校主要通过思政课堂、校内文化建设、学校公众号等宣传家国情怀的内容,缺乏实践教学使学生无法通过实地体验感受家国情怀的内涵。
(三)高职大学生对于“家”与“国”先后顺序的态度
关于家庭与国家的顺序问题,有78.26%的高职大学生认为先有国家后有家庭;将近20%的学生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家庭应该处于国家的面前(见表5)。可以看出在“家国一体”的建构关系中,有一些学生认为个人和家庭优先于国家,缺少从国家的大局观思考家与国的关系,对与个人密切相关的集体的胸怀和宽容不足。由此可知,加强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对国家情感认同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为何有部分学生存在这种情感偏向,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一是有些学生受到误读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割裂开来,未能认识到国之不存,家何能存;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国家恰恰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支柱。二是个人缺少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将人生的追求局限于自我的生活和家庭,没有诉求家国共兴的胸襟。那么思政课教学需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大局觀,促使他们深入理解“小家”和“大国”的关系,从更高层次思考人生价值和责任使命,以实际行动诠释家国情怀。
(四)高职大学生对践行家国情怀的认识
在对“何种行为体现家国情怀理念”进行调查时,“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关心时政,报效祖国”分别有高达97.43%、94.07%的学生表示认同;79.64%的学生选择“修身齐家,行孝尽忠”;但有29.45%的学生认为“在网上和别人互怼”是一种维护国家尊严的行为;有20.55%的学生认为“抵制洋货,支持国货”也是一种爱国行为(见表6)。被调查者对践行家国情怀的行为选择呈现多元取向,对于正面的爱家、爱国行为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太多异议。但在一些富有争议的行为面前,少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尽孝爱国缺乏理性认识。如今社会不同文化互相融合,多元文化的冲突给高职大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判断力还处于较弱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在不当言论的影响之下,容易被非理性的情绪操弄,将爱国主义行为曲解为狭隘的“抵制洋货”,表明其对爱国概念理解模糊。教师需要主动关注有着偏激思想的部分学生,精心引导他们塑造理性的爱国情怀。
(五)高职大学生对家国情怀培育的方式的选择
培养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志趣。哪种培育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如表7所示,“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是最多学生选择的方式;其次是“参与义工、志愿者活动”,参加“团日活动”和“升旗仪式”,这几个选项的人数相差无几。这表明能够跨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成了学生的强烈需求。然而调查显示,有将近65%的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次数低于两次,甚至有25.69%的学生没有参与过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实践教学活动。当前家国情怀的教育更多的是教师单向的理论灌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乏现场体验。由此造成一些高职大学生对家事国事漠不关心,更不会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对家庭、社会以及民族、国家的重视不够。
三、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载体培育高职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载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既有多层次的优秀文化又有厚重的历史经验,是思政课可用的、培育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阵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应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在情境体验中激发“小我”的爱国情感
发生在身边的史实和故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容易给人亲近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高职大学生参观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实地体验具体的历史情境,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与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关联起来,可以克服课堂单纯讲授的乏味。身临其境的感受还可以强化学生对教科书相关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政治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源往往是个案记录,向观众展示更为细致的历史情节,因而与主流历史的记载有所不同。这些未见诸历史课本的素材经过视频、音乐、图片、讲解等形式生动地再现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家为国的人生追求。中国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是唾手可得也绝非轻而易举获得的,它是中华民族多年奋斗的结果。
广西拥有多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建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就收录有140处,分布全区14个地级市。这些基地包括各类博物馆、历史遗址和名胜古迹等,反映了广西各族人民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近现代保家卫国的革命精神等,每一处都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凝聚人民力量的重要场所。作为主流历史的补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其贴近群众的定位,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有效力,满足高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期待和需求。在调查中有高达98.62%的高职学生认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助于培养爱国情怀。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回应学生的需求,制定并实施与本校实际相符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教学活动。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了解区情、国情中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在为民服务、为国奉献的“大我”过程中实现“小我”的个人梦想,做新时代的奋进者、搏击者。高职大学生可以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的原始史料和实物中,追寻先辈足迹、触摸历史真相,感怀社会进步、滋养家国情怀,自觉将“小我”利益和“大我”利益统一起来,与祖国相向而行。
(二)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编织“家园”依恋
“在传统文化中,家园是家国的载体和化身,土地、乡村、庭院这些空间图景既是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之所在。”[2]家国情怀就源自中国古代修齐治平思想,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非常重视家庭与国家的密切关系。家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所,是家国的载体和化身,古人有重视家园与故国二者辩证关系的习惯。如今,社会、家庭依然是人们生活的根基,依然是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石。新时代家庭是联系个人与国家的情感纽带,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当代人对个人、家庭和国家之间的联系赋予新的内涵,将家国情怀理解为一种身份认同、民族情感和对国家尊严的维护。人们由爱家人推及爱祖国同胞,根据时代主题的需要赋予家国情怀新的时代价值。
在“您认为如何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问题中,有超过90%的学生选择“社会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宝贵源泉,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可以唤起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家国情怀蕴含着个体对故土的眷恋,展现个体的家园意识。家园是人们情感的发端,塑造了人与人之间丰富的亲情和友情。广西本地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它融合了骆越文化以及来自北方的中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岭南地域文化。那么思政课教学应利用当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以及展示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文化熏陶中提升高职大学生对故土家园的真挚感情,将对故土家园的热爱推及对祖国人民的爱戴,正确处理个人和家庭、国家之间复杂多样的关系。家庭也具有教育功能,对高职大学生情感认同的提升有很大影响。家庭是否重视传统文化,是否能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否具备中华传统美德,在高职大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家庭成员相互关爱、彼此尊重、充满温情、营造和谐环境,在这种家庭文化氛围中,高职大学生便产生了对家的深厚情感,而只有学会爱自己的亲人,才懂得如何去做忠诚的爱国者。
(三)在增强报国才干中涵养“大我”情怀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蕴含着不同的人物故事,他们悄然无声地向世人展示着那些伟大而且平凡的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报国志。从古至今,崇尚家国大义是我们宝贵的精神传统,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肩负着报国使命,需要真才实学才能将梦想变成现实。因而新时代高职大学生要积极吸收家国情怀的精神养分,将个人追求与祖国复兴伟业联系起来,与祖国人民同心筑梦。爱国不仅是口号,更要以实际行动去诠释。高职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要朝着技能型人才发展,掌握过硬的技术本领,成长为符合国家需求的人才。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要真正担负起培育高职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责任。
思政如何有效提升培育高职大学生的家國情怀,经调查,除选择“结合教学内容,说理引导”的传统教学方式外,“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是大部分学生的需求。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恰恰就满足了学生的这些要求,调查中有91.3%的学生认为“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可以提升培育效果。广西是一片红色热土,诞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代在各自行业和岗位上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之行。新时代面对人类社会多变的局面,高职大学生要砥砺品质,拓展知识,在志愿活动中培养爱国之情。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慢慢积累爱国情感,通过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激发内心最深层的报国志。为国奉献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我们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尽心尽责地做好,便是以实际行动报国。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依靠。当代高职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只有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才能更好地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才智和才能,在报效祖国中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王冬云.国家认同构建中的家国情怀[J].长白学刊,2019(2).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