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丹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教育问题,先后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双减”政策等多项举措,从国家的教育举措中不难发现国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视,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认知能力差、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等特点,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提升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是小学阶段是最基础的阶段,要为初中阶段、高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在进行小学语文阶段课外阅读与写作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具有认知能力较差、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等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写作;相结合;有效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双减”政策的提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阶段的教学,教师要根据教育背景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能力,成为全方位的人才。在小学阶段,教师经常会收到家长的反馈:孩子不会写作文、没有想法......其原因是学生的知识面窄,不知道如何下笔。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阶段课外阅读与写作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来拓宽知识面,再一个就是将课外阅读与学生的写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将课外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一、指导学生做好阅读批注
牛顿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提升自己的能力首先要学会积累知识,做到厚积薄发。在小学阶段,学生具有认知能力差,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等特点,无法进行自主阅读,也无法深入理解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这时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讲解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知识面拓宽之后,对于事物乃至世界会有更加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从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帮助我们进行写作,由此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然后向学生讲解如何更好地进行阅读,那就是在阅读时要对优美段落进行批注。
例如:在讲授《草原》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关于《草原》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感受草原的美,让学生对于本篇文章提起兴趣,然后讲解本篇文章,在讲解文章时,教师要引入阅读批注,告诉学生如何进行阅读批注以及阅读批注的重要性,所批注的内容将来可以成为写作文的素材,最后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搜索与写景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批注,下节课进行分享。
二、指导学生进行片段写作
在学习上讲究学以致用,因此在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给学生规定具体的作文主题让学生进行片段写作,通过片段写作来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正向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一旦树立,学生就会更有动力去进行阅读与写作。
例如:在讲授《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时,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关于《故宫博物院》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体味中国古建筑的美,让学生对于本篇文章提起兴趣,接着利用阅读批注的方式讲解本篇文章,讲解完毕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搜索与建筑物有關的文章,进行阅读批注,以此来拓宽知识面,然后进行一个片段写作,片段写作内容是自己去过并且最喜欢的建筑物的外形。
三、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读写
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作文来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那么何为“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在进行作文写作时一定要贴合生活实际去写,因为只有你亲身经历的事你写出来才会让人感受到情感,否则就是机器人。那么何为“高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要在实际的情况下将语言进行优化,让人读起来觉得更加优美。
例如:在讲授史铁生《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询问学生:“星期天都干什么?”A学生回答:“去公园玩。”B学生回答:“看书。”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进入本篇文章的学习,在讲解完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留下课后作业:按照本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写一篇文章:“星期天”要求:字数500字,联系生活实际,告诉学生只有联系生活实际,别人在读你的文章时才有身临其境之感。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教师一定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水平,结合小学阶段学生认知能力差、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等特点进行课外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来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技巧,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宏良.试论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整合策略[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0(28):2.
[2]仇晓寅.试论提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