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紫恩 杨桂香
摘要:从古至今,爱情一直被世人所称赞。在柳永眼中,爱情则是相依相守,而在罗伯特·彭斯眼中,爱情是玫瑰、是乐章,不怕海枯石烂,更不惧天涯海角。在邓恩眼中,爱情如一只圆规,只要定角不动,另外一只终将返回到起点。本文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角度,浅析柳永的《雨霖铃》和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的爱情观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分析自我实现者的爱情观。
关键词:《雨霖铃》;《一朵红红的玫瑰》;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
1创作背景
柳永的《雨霖铃》和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都是在面临与爱人分别时所创作。二者创作背景相似,但是感情基调却截然不同。在《雨霖铃》中,悲伤贯穿着整体。在这首词中,词人抒发了自己在与恋人分离之际的依依不舍、惆怅与无奈。在此同时,柳永借无法与爱人相守来抒发自己对仕途坎坷的不满。在《一朵红红的玫瑰》中,彭斯面对与爱人分离时,并没有同柳永一般,难舍难分。相反他的文字中充斥着对爱情的承诺。彭斯在面对分离时充满了期望,在他眼中没有什么能够分开真正相爱的两个人。柳永和彭斯二人在面对与爱人的分离时,表现了截然不同的心情。一个是难以割舍,一个是毫不畏惧,爱情面前,两个人选择了不同的期盼,柳永希望白首偕老,彭斯则是不惧分离。
2柳永的“相守”
柳永在追求仕途的道路上屡屡碰壁,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将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从入仕转向爱情,在《雨霖铃》中柳永抒发了自己的牢骚,功名和与爱人的相守。这正符合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共有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柳永正满足了其中的社交需求。社交需求是指每个人都需要有正常的社交生活。他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寄托在作品之中。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他付出了许多努力,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而跻身于官场。在爱情方面,他想要与爱人长相厮守。
除此之外,在这首词中,柳永创造了一个富有情感的精神世界,对仕途的追求和与爱人的相守即使他的“牢骚”,也是他的追求。这充分表达了他对二者的期盼,渴望和追求。可最终他不得不放弃对仕途的追求。从满腔抱负到沉浸在“以红偎翠”之中。太多的人在这十里长亭挥泪送别。而这凉意彻骨的大雨又怎能不添一份悲伤?江面的“烟波”好似词人内心的忧愁,怎么都无法拂散。“杨柳”也留不住不忍离别的恋人。“晓风”为冷秋多加了一分寒,“残月”也终究不肯重圆。借酒浇愁,究竟是将愁绪散尽还是助长愁绪?[2]
同样自我实现的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通过一些事或物来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接纳自身的每一处,无论是好是坏。柳永在《雨霖铃》中,抱怨也无法相守。这正如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下的“牢骚”。牢骚,即一个人的需要、渴望和希望,也暗含了他生活的动机层次。[5] 马斯洛认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柳永的自我实现就是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能够和爱人相依相守。他写下的投献词不仅仅是为了想要跻身于官场,同时也是他想要实现自我价值所做出的“管理”。
3彭斯的“承诺”
在《一朵红红的玫瑰》他直抒胸臆,在第一个诗节,他写下了“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在彭斯眼中,六月含苞待放的“玫瑰”代表着爱情的勃勃生机。彭斯把爱情比作娇艳的玫瑰,悦耳的旋律。在他眼中,爱情是多么地美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在第二、三个诗节中强烈的情感油然而生,无垠的大海,坚硬的磐石还有那炙热的骄阳,其感情更加浓郁。玫瑰可能会枯萎,乐章也会有结尾,可海不会枯涸,骄阳也无法摧毁磐石,诗人与爱人之间的爱情更不会因为暂时的分别而有影响。马斯洛认为,处于健康的爱情关系的两个人,彼此之间是没有防卫心理。两人都会坦诚相待,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没有盲目的猜测、也不会有随意宣泄的情绪。而是会通过一些细微小事来观察彼此的状态,正所谓“一个眼神足矣”。健康的爱情关系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心理负担,相反彼此都是放松的港湾。不用担惊受怕,不用小心翼翼。相反,两人可以肆意袒露心声。
在第四个诗节中,他许下了承诺。“And I will come again, my luve. Though it were ten thousand mile.” 他也感慨,爱情这一路会很艰难,可纵使四海枯竭,即便骄阳将岩石熔裂,哪怕相隔千里万里,也没什么能把真心相爱的两个人分开。这与罗伯特·斯腾伯格于1986年提出爱情的三元理论中的承诺不谋而合。爱的要素分别是:激情、亲密和承诺。[3]因为罗伯特·彭斯的非正统宗教观念,他和吉恩·阿默尔的爱情受到吉恩的父亲的阻止,两个人不得不分离。在《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直到海水枯涸,磐石被骄阳融化两人也不愿分离,这正是一种承诺也是他对爱情的信任。承诺作为爱情的最高层次。不是激情,不是亲密,而是天涯海角也会铭记两人之间的爱恋。
4小结
有人羡慕柳永的相依相守,有人期待邓恩的爱情如圆规,也有人艳羡彭斯如六月含苞如玫瑰的爱情。现实生活中这种爱情又有多少?如今的车开始了疾驰,马也不再用于交通工具,短信代替了邮件,一切都快了起来。“一生一世一双人”依旧是每个人所盼。在面对爱情时,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有的人会借文字寄托难舍之情,有的人干脆一醉方休;有的人选择嚎啕大哭,也有人会默默离开。但是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都是一种选择。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在不停的选择中不断前行。即便爱情好像龙卷风,但每个人总会遇到。努力变成最优秀的自己,期待着在某天、某时、某地的邂逅。不要纠结于无法改变已成定局的事情,多看看自己手中紧握的、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筹码。一步一步来,必定能找到最棒的自己。
参考文献:
[1]陈冰. 对马斯洛爱情观的思考[J].青春岁月, 2012(02):237-238.
[2]贺文娟.《雨霖铃》的情感世界赏析[J].青年文学家, 2020(27):67-68.
[3]沙伦.布雷姆等著.郭辉, 肖斌译.亲密关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4]余永锋.巧拨爱的琴弦——解读彭斯的爱情诗《一朵红红的玫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107-109.
[5]张敦丽. 马斯洛自我实现概述[J].品味经典, 2021(05):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