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
【摘 要】《雨霖铃》是南宋词人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这首词的写作技巧在于:反复渲染、实虚结合、情境结合,这是柳词中抒情与写景在章法和修辞的巧妙运用,可谓词中有画。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关键词】柳永;雨霖铃;写作技巧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文学家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词影响之大。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语文》(基础模块 下册)。《雨霖铃》历来被视为婉约派的代表作,下面我谈谈这首词的写作技巧。
一、反复渲染突出情
柳永擅长铺叙,层层点染,务求详尽。《雨霖铃》全词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还是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呼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境交融,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细心留意景物描写:“蝉”是“寒”的,秋有萧索感,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落寞,更兼雨后带凉意。词人,一个“对”字让人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长亭。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调,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这种时候,纵有千言万语也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望泪眼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非常真挚动人。那种“哽咽”欲哭,欲言又止的感情被描绘的淋漓尽致。“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感到苍茫、孤独。“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别还不知何时见面,没有知音,我的情与谁抒?全文情感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
二、实虚结合突出情
词中写景有不少是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而虚拟出来的,但情感却是实情,因为是由离别引起的,在词人是由实入虚,在读者却是因虚见实,词人运用了生动的艺术联想,既有依情揣测的瞻望,又有意不在言中的回顾,虚实结合可以大大丰富始终意象,开拓是的意境。充分写出清秋离别的复杂内心。凡此种种,都属于艺术上虚实相生的妙用。实写离别前的环境:寒蝉、长亭、骤雨。实写离别时的情态:执手、泪眼、凝噎。虚写离别后的因情设景、因景设情: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总之,实写是面临分别时心里的依依不舍与苦楚,虚写的是想到分别后千里的行程将一人度过,年复一年不能再见面的悲凉。虚实结合更加突出分别时的不舍和难过。在诗歌中,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类虚景是还没有发生,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景虚情实,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画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镜中花水中月,随时虚设的景象,但表达的情感却是真挚的,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情感的表达更含蓄,隽永,深沉。
三、情境结合突出情
《雨霖铃》词中,无论虚写、实写,总不能离开写景写情。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萧飒之景,写离别凄恻之情,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化境。《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古人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点缀渲染,恰到好处,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画中有情,反复渲染。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去二句”再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便纵有”两句,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入高潮,纵观全文“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每次讲到柳永的《雨霖铃》不禁感慨万千,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诗词都是中国人“言志”的主要手段,诗人一生波折,也许对离别之情最有感触,才有了这首流传百年的好诗词,让我们享受到真正的经典诗词的饕餮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