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
摘要: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使得人们认识到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的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使学生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保持勇往直前的积极态度,努力地解决自己成长中的问题,为学生的后续发展积蓄无穷的力量。小学班主任带领学生一起建设班级,构建学生健康心理,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班主任充分与学生进行沟通,构建文明班风,创设主题班会活动,增加了对学生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突出了班级民主性。
关键词:小学;班级建设;学生;健康心理;有效培养
班级将具有不同性格特点、不同追求等的学生凝聚在了一起,便于班主任集中管理学生,对学生实施高效率的教育,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拥有生活的乐趣,拥有文明审美习惯,拥有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动力。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会理解什么是健康心理,逐渐形成健康心理。
一、充分与学生沟通,增加对学生的了解
小学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应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感受到自己的关怀。班主任可以通过充分地与学生进行沟通来增加对学生的认识,知道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真正在想什么,然后与学生打开交流的渠道,向学生渗透健康心理教育。例如为了增加对学生的了解,知道学生近段时期以来的想法,能够结合学生内心的苦恼来为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笔者在班级建设中打造了师生交流信箱,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使学生能够信任班主任,自觉拉近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同时,笔者也会利用好课余时间,多走进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知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面临着怎样的抉择,然后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案例,向学生传授解决问题的经验,为学生打开新的思考思路。对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笔者会耐心剖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使学生在与笔者交换想法的过程中得到压力释放的机会,拥有开阔的成长思维,懂得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在沟通中学会正确处理心理健康问题。
二、构建文明班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小学班主任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可以将关注点放在学生道德修养培养上,通过带领学生一起构建文明班风来完善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知道在班级建设中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让学生拥有正确的认识。例如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说谎、自私等问题,一来是因为学生认识不到这些行为的弊端,二来是学生难以主动地做出改变,需要班主任在管理教育学生的时候为学生提供助力。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让班级向着文明的方向发展,笔者针对学生因为作业没有按时完成而对教师撒谎、逃避班级劳动等问题进行了教育指导,先是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这些行为的看法,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然后让学生了解出现此类行为后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加强学生对此类行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警惕心,强化学生诚信意识、集体意识的培养。同时,笔者会将在劳动活动、作业完成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树立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拥有前进的目标,知道怎样约束自己的行为,知道应该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带领学生一起打造诚实的班集体,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三、创设主题班会活动,构建民主班集体
小学班主任打造民主班集体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可以使学生擁有互相尊重的品质。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主题班会活动来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讨论中适应集体,发挥优势。例如为了突出班级的特色,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解决学生不重视班级规则等的问题,与学生一起努力创设一个民主班级,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主题班会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围绕班级规则的制定展开讨论,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说一说哪些班级规则是班级建设中迫切所需的,是符合本班级需求的,让学生在大胆表达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事务的能力,感受到民主的班级氛围。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笔者会用语言来鼓励学生,并在学生回答之后,带领其他学生一起鼓掌,肯定学生的做法。对于存在分歧的地方,笔者会教育学生找到支撑自己表达的依据,使学生做到“以理服人”,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
总之,学生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对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需要肩负的责任等都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了自己作为班级中的一员,有必要为班级的发展贡献力量,拥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认真参与到班级的每一项活动中去,让班级在自己的参与下焕发出新的光彩,拥有良好的班风班纪,与其他学生一起努力,共同构建和谐、民主、文明的班集体。小学班主任在班级建设过程中重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不仅能够发挥学生在班集体中的积极作用,还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发展中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趣味、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杨阳.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与“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中),2019(12):1.
[2]张慧华.试析小学班主任如何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家庭教育,2019(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