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贇
摘要:历史概念是陈述史实、阐述史观、建构学科体系的基础,历史概念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但是,现实情境中依旧存在着历史概念教学不受重视、浅层化、不完整性等问题,本文拟以聚合、转化、比较、建构四种方法,从“层递汇总”、“形象展示”、“本质突出”、“思维引导”四个维度,对初中历史概念的高效教学进行粗浅的论述,以更好地提升历史教学实效,促成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关键词:初中历史;概念教学;实践路径;教学效能
一、初中历史概念教学的由来与意义
(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里面“过程与方法”中第一条内容是这样描述的:
从这条内容中我们可以得出,初中历史概念的教学非常重要,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历史现象的能力,从中分析出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并逐渐形成历史知识体系,这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二、初中历史概念教学存在的旧现状和面临的新要求
(一)历史概念教学的浅层化
在日常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缺少引导学生对历史史实进行有效的总结和提炼。学生对历史过程、历史细节比较熟悉,但这种历史认知往往是浅层次的。学生对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缺乏有效把握和理解,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初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浅层化,甚至对初中历史学习产生厌学现象。我们以部编版初二历史复习课“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历史”为例,首先我们会详细回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内容,但这些史实的背后的本质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没有带领中国人走向富强的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走向成功”,这是我们教师和学生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进程中必须要提炼出的重要启示。
(二)历史概念教学的不完整
历史概念教学主要有内涵和外延的教学。内涵主要包括时间、地点、过程、结果等;外延主要包括背景、条件、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要素。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对一个历史事件的内涵进行详细的阐释,对于历史概念的外延缺乏重视。以部编版八上中国历史《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为例,我们会把它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来看待,往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时局图》介绍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识记和理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内容,我们一般不会联系当时世界的时代大背景。但是我们知道,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当中出现了垄断组织,它们为了摄取更多的利润,要求加快瓜分世界的脚步,促使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瓜分中国的狂潮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出现的。没有世界时代大背景的教学,学生也就没办法更准确地把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发生的历史根源以及该背景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因此也没办法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一历中概念。
(三)新形势对历史概念教学提出新要求
1.“双减”背景下对教学实效性的更高要求
“双减”减的是作业,减得是校外培训负担。以前,可能还有“课内不足课外补”得怠惰思维,现在课外不许补了,而且相比语、数、英、科主课,历史学科一般学生也不愿意补。但由于历史概念在整个初中历史学科体系中居于基础的地位。因此,不断优化教学策略,科学高效地开展历史概念教学,就成为在“双减”背景下,提升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之一。
2.新课标新教材对历史概念教学的更高要求
从2020年9月份开始,我们的教科书开始更换为部编版的历史教科书。从宏观上看,该教科书的历史知识结构更加完整,知识量更加丰富,历史气息更浓厚,这对于作为学科体系基础的历史概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微观上看,对部分历史概念的达成度要求更高。比如新的历史教科书增加了注释类内容,经过笔者的统计,初二上册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注释共31条,这些注释主要为名词解释类、内容说明类,其中名词解释类27条,占总量的87%。显然,新的历史教科书对历史概念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历史概念教学的核心概念界定
历史概念教学是以历史事件、人物等历史现象为承载手段,寻找出历史概念之间本质上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历史发展的脉络、领悟历史现象的核心和内涵,从而掌握历史学习方法。那么如何找出本质,如何抓住脉络,如何掌握方法呢,笔者以部编七年级、八上中国历史内容,谈谈初中历史概念教学的路径。
四、聚合·转化·比较·建构:初中历史概念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聚合——层递汇总
历史概念可分为总概念和子概念。总概念主要是反映这一历史时期最重要的本质;子概念是总概念下辖内容,是围绕总概念而存在的分概念。一篇课文往往有总概念,也有子概念,子概念的阐释最终是服务于总概念。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归纳的思维方式,先分后总的操作方式,先阐释各子概念,然后对各子概念的闸释进行汇总,最后总结归纳出总概念的含义。
【案例1】“大一统”(部编版七上中国历史第12课《汉武帝大一统王朝》)
这一课的总概念是“大一统”,我们在闹释“大一统”这一概念时首先从阐释子概念出发,先后对推恩令、察举制、盐铁专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北击匈奴等子概念进行阐释。然后把子概念的阐释进行归纳汇总,形成对总概念的阐释。
(二)转化——形象展示
通过历史概念教学,最終使学生能运用概念。但运用概念的前提是学生要记住并理解概念。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此时记住的概念,几天后却说不出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历史概念的教和学没有到位。初中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对图示、图表等素材更感兴题,也更容易接受。教师在进行历史概念教学时,我们可以改变下历史概念的表现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先把教科书中的文字叙述通过某种方式转化为直观的表现方式,如图形,再把图形转换为叙述,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1.图形法
用图形如圆形、正方形或其他图形表示文字叙述的历史概念。
【案例2】部编版七上册《中国历史》中对分封制的阐释。原文如下:
我们可以这样展开教学:
活动一:根据书本对“分封制”的阐释,请你用示意图的方式把“分封制”的过程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在历史概念教学中,对某一些定义和概念,可以通过简图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通过此项活动把文字转化为示意图,逐渐提高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学生个性表达的能力。
教师展示:如下图活动二:请你根据示意图,说说西周分封制的作用,又会产生哪些弊端?
通过活动一、二引导学生通过
在文字叙述和图形的相互转换中不断深化对“分封制”这一历史概念
核心含义的理解,加深对“分封制”
2.图表法。用表格、图表等形式建构历史概念
我们以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开元盛世”的阐释,原文如下:
析:原文对“开元盛世”的解读比较笼统,历史上出现的几个盛世比如“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等都可以用这些词语来表示,学生也较难深入理解此概念。因此,在解读本历史概念的方式,可以采用图表法来解读,使其与学生生活和知识相贴近,与学生的认知相呼应,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建构起自己的概念体系。
说明:在农耕时代,人口就是第一生产力。此表中唐玄宗时期人口是贞观时期的6倍之多,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遥遥领先于世界。
说明:在农耕时代,耕地的数量决定了产量,唐玄宗时期耕地数量有新的拓展,再加上大运河的影响,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同时这一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也大力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综合二个表格的数据,得出结论是:在农耕时代,开元期间的人口和耕地面积远超唐朝初期。在讲述“开元盛世”概念时,引用表1《人口统计表》和表2《耕地面积表》,让学生直接观察开元期间发展状况的数据,理解和得出开元盛世的概念。
(三)比较——本质突出
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异同点,相同点容易让学生混淆概念,不同点会让学生难以归纳和理解历史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运用比较法,区别出不同历史概念的异同点,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识记和把握历史概念。在学习历史概念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对比方法:
1.包含关系的历史概念教学比较
在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概念的包含关系有很多。如中华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文化、原始社会时期和新石器时代、古代经济发展和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等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尝试的去比较这些从属关系。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部编版八上《中国历史》是这样表述的(见下图):
第一次接触这块内容的学生对“君主专制制度”没能深入的理解,学生会认为“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终结”也是对的,追溯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封建制度”和“封建帝制”这一对概念关系没有理解清楚。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对这对概念进行了比较解读,“封建制度”和“封建帝制”这对概念中,封建制度是总的一个大概念,它包含了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政治制度、封建经济制度等内容,封建帝制只是封建制度下的一个概念,故辛亥革命仅仅是推翻了清王朝,推翻封建帝制,而没有推翻封建制度。
2.并列关系的历史概念教学比较
同一类的两个以上历史概念的关系,我们称它为并列关系。这些并列关系的历史概念在某些层面上内容有相同的地方,但在具體的内涵上却各不相同,各有特点。
我们以部编版八年级上《中国历史》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两个概念为例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了解了两者在探索救中国的道路上的不同的途径,从阶级派别、代表人物、目标、途径、结果等不同的方面去理解,学生掌握起来才能准确、深刻这两个历史概念。
(四)建构——思维引导
本方法常用在大单元学习,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历史概念进行分析和比较,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理顺好历史概念之间的区别,依据历史概念间的因果、包涵等关系,逐渐形成有一定结构的知识体系,这样就能将知识点演变成思维导图,在建构中巩固历史概念,避免出于因孤立地考查概念而造成对概念的曲解。
【案例5】部编版八上中国历史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这一历史概念思维导图的建构。
说明:为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本单元的内容,笔者引导学生建构以上的思维导图。该图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就、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反抗国民党统治”三个过程建构了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本单元的知识框架,从而较好的理解本单元的历史大概念。
五、研究成效
(一)打造历史高效课堂,增强历史体验
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在历史课堂中,学生从获取历史现象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在过程中获取和提炼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点,从而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增强历史学习过程的体验感,促成学生学科素养的落地。
(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提高全面能力
历史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总结历史教训。基于历史概念的课堂教学,对帮助学生打开和提升思维,增强课堂学习效果具有实际意义。
同时也对学科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让教师和学生在历史概念的教学过程得到全面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历史学观,涵养历史底蕴
历史不仅仅就是历史现象,它的活力还体现在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上,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就能逐渐的掌握历史概念的学习方法,这也是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要求,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史观,涵养学生的历史底蕴。
六、结语
以上历史概念教学方法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浅薄之见,是适合我们初中历史概念教学的几种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接下去笔者将进一步进行开发和完善,更好地服务学生,提升历史教学实效,促成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参考文献:
[1]韦永生.浅谈历史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科教创新,2010(5)
[2]刘立新.再论历史课概念教学【J】.历史教学,2015(15)
[3]邹进灰.基于历史概念的试题赏析与教学建议【J】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