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秋霞(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
我国初中阶段教育中,历史是重要的课程之一。在核心素养发展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得到新的发展。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工作重点从传统的知识教学,逐渐朝着培养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方向转变。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只有不断优化教学方式,进行自我提升,才能够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初一、初二的中国历史部分,能够帮助学生从古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中,汲取有益的知识,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而初三的世界历史部分,则是站在世界发展的角度,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生的中心位置。同时,要了解学科教学特色,优化课堂引导环节,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内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感悟。注重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塑造和培养,让学生增强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凸显教学优势,把握有效的教学氛围,增强课堂内的综合指引效果。初中历史课堂中要注重问题的选择和合理的设置,以此让学生主动挖掘历史学习的精髓。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指引,让学生获取优质的成果。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历史课堂是教师的课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仅仅负责执行教师的指令,进行听、背,导致历史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在这种课堂所培养出的学生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而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历史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被着重强调,作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全新的教学方法,因此思考“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所谓“读思达”教学法,就是指阅读、思考和表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中,阅读是指学生能够理解并深入探索教材,同时能够将教材内容转化成内在的知识体系,阅读的本质就是对新知识的吸收过程,如果没有新知识的输入作为铺垫,学生就难以实现在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的提升。而思考是一种内在的思维活动,其主要建立在阅读活动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运用理性思维、客观思考以及逻辑思维,对阅读过程中输入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分析并深入理解,最后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融合点,将新旧知识融合为全新的知识体系,实现对知识体系重构的过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帮助学生将理论性的、刻板的知识转化为独特的、具有个人特色的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而教师的职责就是激励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将教材知识点进行内化。最后,表达作为一种交流方式,既可以是口头上的通俗表达,也可以是书面文字形式的正式表达,表达是检验学生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积极大胆地表达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从而加速学生将知识点进行内化。
阅读、思考和表达作为“读思达”教学法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于提高学生学科能力、增长学科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开放性较强的学科,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点的重要前提,而在阅读史料基础之上进行深入思考,是培养学生实证意识和历史思维的重要步骤。而作为一门文科,表达也是学生将学习成果向他人展示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任何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对知识点的摄入和吸收,而阅读作为学生摄入知识点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就对历史阅读就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学生能够从多个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形成重视历史证据的实证意识以及理性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而在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动机,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的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够吸引学生的史料,以此激发学生开展史料阅读的动机。其次,在激发阅读兴趣后,教师还应当在阅读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具有对历史史料的阅读兴趣仅仅是一个开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采取的方法策略是否科学才是决定阅读质量的关键,并且史料中往往蕴含着充分的历史信息,全面的阅读也是确保学生能够挖掘历史信息的重要前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履行好自身的引导义务,在学生的阅读方向出现问题或者阅读策略不当时要及时纠正,帮助学生修正阅读路线,使得学生在正确的阅读中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挖掘。最后,教师还应当注重阅读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就是学生要在明确的阅读目标下对史料进行分析探索,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对史料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并且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开展过程性思考,使得学生能够对史料的理解更加深刻,以此确保阅读实效性。而在阅读目的设立上,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结合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结构输入新知识,以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融合和吸收。
另外,图片阅读是史料阅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文字信息而言,生动形象的图片史料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对于历史上一些有名的历史事件,除了文字流传以外,往往还有很多以画作的形式流传,此时教师可以借助这类画作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对画作中的不同元素进行分析,挖掘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从而实现对史料的全面阅读。
思考是对知识进行深入加工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新旧知识进行碰撞融合的契机,学生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和思考,能够逐渐深入感悟历史知识,对于形成历史思维具有重要意义。而思考不能从学生的主观认识出发,而是应该结合现有的历史事实,秉持尊重历史和客观思考的态度,在历史证据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史实的思考,任何脱离历史事实的思考都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十分重要。而在思考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思考的起点,对问题的思考角度是决定思考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的关键,这时教师要针对问题创设相关情境,以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历史思维。
例如,同样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讲解,教师可以从历史事件的意义出发,将不同地点、相同时间内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或者对于出发点相同但是取得相反成果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以此培养学生从历史实际出发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比如法国大革命和中国现代化改革的类似,两者都是对于自由和民主的追求,但是在改革的方向和策略上却截然相反,法国大革命一味追求激进的改革策略,使得当时的法国虽然在欧洲取得了较高的国际地位,但是却始终伴随着走向动荡和混乱的危险,这时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向学生抛出问题,鼓励学生对法国大革命进行深入思考,结合法国大革命的起源、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并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思考法国大革命留给后人的经验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对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进行反思,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正确认识,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掌握从辩证视角出发客观看待历史事实的方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表达作为对内在知识输出的过程,利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和严谨的语言逻辑将历史知识进行准确表达,能够锻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正如前文所述,表达作为对阅读和思考的展现,是将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和技能进行外化的过程。并且,历年来随着中高考制度的改革,历史考试中对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占比越来越高,也正因如此,历史学科的高度相对于过去而言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历史作为对人类过去生产活动的客观表达,对历史进行文字表达必须秉持准确无误的原则,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对历史内容的表达能力时,要善于利用历史教材,因为教材作为对史料和文字的整合,其中所收录的和运用的语言文字无疑是对历史内容进行文字表达的典范,教师可以将历史教材作为模板,鼓励学生分析历史教材在文字表达方面的规律和技巧,领会教材文字的意义和特征。同时,对历史内容的文字表达还需要强调史论结合,史论结合作为历史这门学科对语言表达所提出的要求,近年来无论中考还是高考,在历史考试中都逐渐加大了对学生史论结合能力的考查,对于史论结合而言往往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以论御史,即通过罗列历史事实和对材料内容的组织推导,从中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而观点和结论必须要与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相符,其二则是论从史出,即学生要在现有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加工和分析,得出结论和观点。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时,要注重对史料的正确运用,首先史料观点要经过考证,而由于教材在篇幅上的限制,其涵盖的史料十分有限,因此,如果学生在文字表达过程中需要引用教材以外的史料,就必须要明确史料的准确性,不能随意引用未经考证的史料,其次是引用的史料要在观点上突出,且能够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最常见的是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对其所作出的贡献进行评价,还要结合史实充分分析该历史人物的过失,使得学生能够在辩证的视角下精准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初期,这一时期学生对自我独立性的追求愈发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课堂主动权的模式,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从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出发,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建立与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而非从教师的主观层面出发,对学生的兴趣和喜好进行臆测,以此确保阅读材料的选择能够贴合学生的真实需要,从而提高学生在史料阅读中的投入程度。另外,当前正值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仅仅依靠教师和课本,但是互联网在筛选机制上的缺失,导致很多未经证实的信息被传递给学生,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分辨能力,从而产生错误引导,对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互联网技术的合理运用,帮助学生建立对错误信息的分辨能力,学会秉持摆证据、讲史实的态度看待历史,为历史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打下基础。
通过前文对“读思达”教学策略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读思达”教学法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较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历史教学技能,还要具备交叉学科的教学能力,并且历史教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也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对此,教师要做好在教学之余的自我提升,积极参加讲座和公开课,在与其他教师的教研讨论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同时,教师在对教学方法的调整和优化中,还要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广泛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综合考量当前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在对唯物史观、辩证思维能力等的培养中,教师首先要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才能开展下一步的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节奏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全面阅读、深入思考和准确表达,能够有效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贯彻教学相长具有重要意义,而“读思达”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师也具有一定的考验,我们身为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认识到“读思达”教学法对初中历史课堂改革的重要意义,还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读思达”教学法的开展策略,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使得“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为打造高效历史课堂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