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张翠娥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首夏南池独酌
白居易
春尽杂英歇,夏初芳草深。
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绿蘋散还合,赪鲤跳复沉。
新叶有佳色,残莺犹好音。
依然谢家物,池酌对风琴。
惭无康乐[注]作,秉笔思沉吟。
境胜才思劣,诗成不称心。[注]康乐,指谢灵运。谢灵运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开创山水诗派。袭封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为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一韵到底,朗朗上口,具有音律美;诗中不乏对偶句,兼具整饬美。
B.“芳草深”与《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同写绿草,但意境不同,前者富含生机,后者凄清冷落。
C.诗歌描摹景物,有动有静,视听结合,再加上色彩的渲染,如一幅工笔画,读起来赏心悦目。
D.“谢家物”指谢灵运诗中的景物,南池夏景如谢灵运笔下的美景清丽秀美,作者弹琴饮酒,醉心于此。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参照下句“惭无康乐作”,“谢家物”指谢灵运的诗作,并不是谢灵运诗中的景物。
【试题情境】本题考查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试题以语文学科认知情境中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诗句中重要意象、景物描写技巧的鉴赏为微情境,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技巧的赏析。
【必备知识】诗歌基本抒情思路的相关知识,如先景后情,脉络清晰;诗歌起承转合的相关知识。
【关键能力】能读懂诗歌大意,准确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如“谢家物”;能鉴赏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如“芳草”在特定意境中的不同意蕴;能鉴赏描写景物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效果。
2.①诗歌前八句描绘夏初南池清丽秀美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热爱美景醉心自然的愉悦心情。②诗歌第九、十句通过叙写在池边喝酒,迎风弹琴,心中喜爱的依然是谢灵运的诗作,体现了作者恬淡闲适、悠然自在的生活情趣。③作者惭愧自己没有谢灵运那样摄人心魄的优美诗篇,所以执笔沉思,凝神运思,心中满怀期待,希望能诗思泉涌。④作者用心构思但依然不能写出称心的诗作,自省才思不佳,辜负了眼前美景,心生失落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要理解诗意,梳理结构脉络,进而梳理情感脉络。诗歌前十句表现出面对初夏南池美景的愉悦心情。第十一句和第十二句以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期待自己写出谢诗那样的佳作。最后两句“才思劣”“不称心”表现出对勉强写出的诗篇的失望心情。
【试题情境】本题考查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试题以语文学科认知情境中的整首诗为微情境,通过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继而考查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必备知识】有关缘景明情、细节含情、直抒胸臆的相关知识。
【关键能力】能洞悉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能通过景物描写体悟作者的心灵世界,能通过细节描写感受作者隐秘的内心,能通过典故理解把握作者细腻的心理。
白居易作品中的讽喻诗和闲适诗最受历代读者喜爱。本诗属于闲适诗。白居易的闲适诗“知足保和,吟玩性情”。具有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特点。本首诗歌前十句重在写景,后四句抒写情怀,前后紧密关联,脉络清晰。诗歌开篇两句虽然写百花凋谢飘零,但芳草茂盛,因此并没有呈现出凄迷荒残的暮春景象,反而描绘出充满生机活力的初夏图景。作者以“芳草”“薰风”“绿蘋”“赪鲤”“新叶”“残莺”等意象营造出清新秀美的意境,读来令人神往。
作者如绘画大师一般,运用多种描写技巧,使得美景如在眼前。风本无形,但作者却描写得生动可感。不但有风吹池林的正面描写,更有绿蘋的散合、赪鲤的沉浮两个侧面的描写。写景有高低变化,即从芳草写到高树;有动静变化,芳草、新叶为静,绿蘋、赪鲤为动;有视听角度的变化,如新叶碧绿、黄莺好音;有色彩的渲染,如蘋之绿、鲤之红。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才是真正的“四美具”。良辰指初夏,美景指南池,赏心指愉悦的心情,乐事指赏景、酌酒、弹琴、吟诗。于是作者引入谢灵运“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这一典故,作者喜爱谢灵运的诗作,希望能像他那样写出优美的诗作来成全这份天赐的美意。于是秉笔沉思,但苦于“才思劣”,面对勉强写出的诗作,心生失落之感。
面对南池初夏美景,作者的心理变化。从愉悦欢畅、优游自得到羡慕谢诗跃跃欲试,从凝神构思到勉强成诗,从“不称心”到“才思劣”的失落,脉络清晰。
【学科型专业依据】
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以白居易的诗歌《首夏南池独酌》为情境载体,对古代诗歌鉴赏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进行综合考查,实现学生文学素养的情境呈现。
由计算结果可知,渗透系数的变化与排水量呈正比关系,其中有限元计算结果的比例系数为3.66,方法一计算结果的比例系数为3.13。而渗透系数的变化对剩余水头高度则没有影响。
【教育测量学依据】
本题以山西省太原市第三实验中学高三年级学生为测试样本,难度系数0.7,符合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和主观题的难度区间。
【教学经验型依据】
题号易错表现易错根源教学导向第1题误选B项、C项误选B项有两点原因:①不能梳理诗歌结构和抒情脉络。对诗歌一二句的解读容易先入为主,断章取义,误认为一二句“杂英歇”“芳草深”为全诗奠定低沉的抒情基调;②对常见意象内涵的解读容易陷入简单固定的模式中,如“芳草深”表达凄清、冷落、荒凉之感,不能根据具体的情境准确分析,不能温故知新,比较鉴赏无从落实。误选C项在于对古代诗歌写景技巧的赏析不到位,出现术语堆砌、架空分析、表达含混不清等问题。不能准确选择D项的原因有两点:①不能准确理解关键词句,如“谢家物”,望文生义,误把“物”理解为景物。②把握思想情感易陷入思维定式。植入题材,机械对应,认为田园诗歌只是单纯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或向往归隐、厌倦官场的思想情感学生对古代诗歌的诗意理解肤浅,不能准确解读“诗家语”,容易陷入思维定式,不能根据具体情境分析鉴赏。模式化、套路化是诗歌鉴赏失分的原因。只有在语文教学中立足诗歌鉴赏的根本(即解读诗句、理解诗意)才能真正去除模式化、套路化。只有知其然,方可知其所以然。景、物、事是情和理的载体和依托,明晓景、物、事才能体悟明晓深蕴其中的情和理第2题①答题思路不明晰,有关心理变化的脉络表述不清晰。②误把心理变化理解为思想情感,遗漏“变化”这一设问的关键词。③答案表述不规范,或要点不全,或分点不分层①审题不周,答非所问;②不能理解诗歌内容,不能合理运用诗歌试题情境中的有效信息,对文本、注释、选项相关信息不能合理整合,迁移难度大;③缺乏细读的习惯,或蜻蜓点水,或断章取义,难以深入解读①加强诗歌翻译训练,提升体悟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结合诗句解读诗歌,重在引导学生梳理诗歌文本的情感逻辑、结构逻辑;②古代诗歌鉴赏备考中,既要建模,又要关注个性化、艺术化的表达,“1+N”的复习模式值得关注
【素材选择依据】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的讽喻诗和闲适诗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白居易的闲适诗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屡屡为人称道。
试题材料选择知名诗人的不常见诗作,符合高考命题材料的要求,适宜高三学生阅读赏析。所选诗歌是白居易的闲适诗。语言通俗优美,音调和谐,形象鲜明。语言浅显的诗歌更便于深入考查学生的思维素养和审美素养。
第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试题考查点较多,要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等方面鉴赏诗歌。选项涉及诗歌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如理解词语、把握意象、体味意境、分析表达技巧、鉴赏思想情感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读懂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对应分析。
第2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思想情感把握不准、回答不全面、分析不具体、表达不规范是这类题失分的原因。单一型的思想情感考查较少,丰富型、变化型、矛盾统一型考查较多。常规提问较少,变式提问呈现高频趋势,如“含意”“意蕴”“心理”“人生态度”“人生观念”等。本题要求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答题时,要理解诗意,梳理结构脉络,进而梳理情感脉络。
(命题素材见上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开篇两句勾勒出凄清残败的暮春景象,奠定了全诗低沉忧伤的情感基调。
B.“芳草深”与《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同写绿草,但意境不同,前者富含生机,后者凄清冷落。
C.第三句到第六句写风,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使“风”这一意象具体可感,形象生动。
D.本诗前十句描写景象,后四句书写情怀,描写和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最后两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为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一韵到底,朗朗上口,具有音律美;诗中不乏对偶句,兼具整饬美。
B.“芳草深”与《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同写绿草,但意境不同,前者富含生机,后者凄清冷落。
C.诗歌描摹景物,有动有静,视听结合,再加上色彩的渲染,如一幅工笔画,读起来赏心悦目。
D.“谢家物”指谢灵运诗中的景物,南池夏景如谢灵运笔下的美景清丽秀美,作者醉心于此,弹琴饮酒。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打磨试题时,针对新高考的题型进行具体的比对与修改,并对素材进行有效、合理的加工。重点对设问方式、干扰项设置等方面进行打磨。通过有效的命题技术,呈现出高质量的诗歌鉴赏题考查内容。
第一稿:第1题选项设置缺乏层次感。A项“诗歌开篇两句勾勒出凄清残败的暮春景象,奠定了全诗低沉忧伤的情感基调”设问过于简单,选项排序不当,使得其他选项失去干扰功能。C项“第三句到第六句写风,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使‘风’这一意象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应该聚焦写景独特的诗句,如第五句和第六句侧面描写风,较为独特。D项“描写和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设问过于笼统不够细化。第2题“最后两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此题设问过于单一,不利于考查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