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导图,破解论述类文本试题迷阵
——以2021年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试题为例

2022-01-19 08:28新疆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导图试题考查

新疆 谢 玮

高考语文试题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依据命制,从全国卷近三年考情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考查能力层级为C级,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共三道题,每题3分。各小题分别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笔者总结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选项的设置方式为“删”“添”“调”“改”“漏”“凑”,设误陷阱一般有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因果、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混淆时态、主客颠倒等。在精讲精练这些技巧之后,学生可以辨别选项中的表述漏洞,如果不能从整体上对全文行文结构和观点意图有清晰的认知,只是碎片化地比对和寻找表述漏洞,不清楚零散信息之间的关联,那么失分是必然的。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备考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训练,效果显著,学生做题的准确率大大提高。郑国民教授曾在一本书的序言中讲到,要从实践中来,更要到实践中去;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笔者认为,研究思维导图对论述类文本的教学价值,以及对语文其他题型的辐射作用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思维导图的教学价值——图导思维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东尼·巴赞和巴利·伯赞提出的一种整合筛选思维的科学方法。它能够通过直观的图画文字表现概念及其隶属的要素之间的逻辑层级关系,既可以表现内容,又可以表达绘制者的思考与判断,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认知,就像是打开了电子地图,有了导航就不会迷路。

论述类文本的思维导图就是将论述类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论证结构层次间的逻辑关系等要素通过图文形式简约直观地表现出来。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充分阅读、深刻理解文意的过程,也是从整体上厘清文本脉络、各个部分逻辑关系的过程,更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直接体现。

二、用思维导图破解2021年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

第一步:扫视全文、聚焦出处。

全文共有四段,首先聚焦文本出处。“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中,锁定关键词语“人文计算”“可视化”“数字人文”“发展脉络”,从而快速了解本文的核心词语和基本内容。

第二步:快速浏览三道题。

三道选择题的考查内容分别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论证的相关分析”“原文内容的推断”,即作者意图、论点的把握,由此可见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考点基本稳定。

第三步:聚焦段落。

聚焦五段内容,分别提取关键信息,圈点勾画关键词语,绘制思维导图(如下)。

第四步:结合思维导图,完成三道选择题。

绘制思维导图的意义在于,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已经锁定了文本的核心概念“数字人文”“数据化”,了解到莫莱蒂为此提出的“细读”与“远读”的概念作为其利用数字化进行文艺研究的方法论,然而介绍概念并非本文的目的所在,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是否可以替代彼此,计算机的优势是计数,计算机远读的结果,还是需要人来读的,人的阅读不可替代。因此,这句话才是本文的重心。一般来说,文本的特点就是考点,命题者也会围绕特点来出题。

例:2021年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文本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用。

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的数据化。

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

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答案为C项。阅读C项题干,考查的内容是“远读”和“细读”,它的表述方式是一个“是……还是……”的选择句式。思维导图已经呈现出“远读”与“细读”的内容与区别,而且文中第四段说“需要补充的是,当考查单篇文本的文体特征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显然不符合文意,属于八大设误陷阱之一的“以偏概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

B.文章转述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面地看待远读。

C.文章第四段讨论单篇文本层面的问题,对前文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D.文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有助于避免人们对远读的误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案是A项。A项所说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理解错误。文本第二段所述区分“技术”与“理解”是在说明计算机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理解文本的具体内容还必须依靠人的理解。人的阅读不可替代就是本文的重点,也是试题反复考查的内容,所以掌握了文本的重点,答题就不易陷入陷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C.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

D.和人的细读相比,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案是B项。A项“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的表述严重偏离了本文重心——“人的阅读不可替代”。C项数字人文的价值不仅是对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进行数据化,而且是对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进行数据化研究。D项“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原文没有提到,属于无中生有。

通过三道题的解析可以发现,试题命制并不是按照段落顺序中的关键词逐个追问,更多的是着眼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对繁杂概念的思辨性理解,以及对文章观点的准确掌握。因此,思维导图的绘制就是从整体上强化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用图形衔接了零散信息之间的关联,加强了对文本观点的准确把握,实现高效答题。

三、备考训练策略

1.逻辑学和议论文知识相结合,提升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

逻辑学知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思维方法,把逻辑学知识与议论文知识相结合,是打开论述类文本阅读大门的金钥匙,通过把握核心概念、命题、推理方式,最终掌握文章论点。所以掌握了这种阅读的思维方法也就为议论文写作做好了思维升阶的铺垫。

2.培养学生多领域跨学科阅读,整体提升处理信息的能力。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知识获取能力群”中,提到了阅读理解、信息搜索、信息整理等能力。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可以发现文章中会出现很多专业词语和生僻概念,而由这些陌生概念又衍生很多超出学生认知范围和生活经验的信息,那么信息的比对、判断以及观点的推理就是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发起的挑战。因此,高三备考不能仅仅依靠几道例题,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时事评论、艺术理论、信息科技、政治军事等领域大范围阅读,不断提升跨学科领域理解、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

3.心中有图,画是为了不画。

古代豪侠手持兵器,最高境界就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道家也有“无为即有为”的哲学思想,训练学生画思维导图,笔者得出以下经验:

猜你喜欢
导图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思维导图在历史知识复习中的应用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