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高中议论性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
——以《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为例

2022-01-19 08:59四川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阿房宫赋六国论六国

四川 谢 鹏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出台,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点,“思维发展与提升”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高中议论性文言文,凝聚着古人的思想精华和论述智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高中议论性文言文教学现状

学生群体中流行“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论调,充分暴露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高中议论性文言文缺乏故事性,又极富思维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一些教师为了应对考试,仅仅以单篇精讲的教学方式梳理文言知识、翻译文言语句、概括文章大意。这种方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影响对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议论性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

笔者认为,要改变高中议论性文言文的教学现状,我们就必须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文言文。与单篇精讲相比,群文阅读教学有以下优势:

第一,群文阅读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单篇精讲《过秦论》《阿房宫赋》和《六国论》,至少要用12个课时。如果我们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所需课时数会大大减少。

第二,群文阅读教学可以整合教学资源。《过秦论》《阿房宫赋》和《六国论》都涉及秦国和六国的兴亡史。教师通过将三个文本进行比对、整合,能够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秦国和六国兴亡的原因。

第三,群文阅读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高考考查越来越体现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群文阅读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积极性,在多文本之间,根据既定教学任务,通过分析和综合,最终归纳出结论,从而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议论性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

为了实现“学会论证的技术和艺术,发展与提升学生论证思维”这一群文阅读教学目标,笔者选择了《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三篇文章作为群文阅读教学的材料。

《过秦论》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③第三单元,是西汉辞赋大家贾谊的名篇。《阿房宫赋》和《六国论》分别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阿房宫赋》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作品,《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大作。无论是作者的知名度,还是文章的严谨性,都是提升学生论证思维的不错选择。

文言文非常注重“文”与“言”的融合,所以在群文阅读教学正式开始之前,笔者让学生在课前结合教材注释进行充分的预习,包括字音字形查证、句意文意梳理等内容。

在学生预习的同时,笔者也深入三篇文章,认真比对其异同。基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笔者最终将本次群文阅读的议题确定为:“明衰亡之道,习论证之术。”围绕该议题,笔者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析文章标题,辨论述对象(导入环节)

师:你从《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的标题中读出了哪些异同?(问题一出,学生举手积极回答)

生1:我读出《过秦论》和《六国论》均为“论”,《阿房宫赋》是“赋”。文体不同。

生2:三篇文章的写作对象不一样。《过秦论》论的是秦国,《六国论》论的是六国,而《阿房宫赋》是为阿房宫写的赋。前面两个写的是国家,后面一个写的是建筑。

生3:我不同意三个标题文体不同的说法,其实赋也是一种议论性文体,比如我们学过的《赤壁赋》,其中就蕴含“变”与“不变”的议论。

师:大家记忆中的秦国、六国和阿房宫是什么样的呀?能否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学生跃跃欲试)

生4:秦国用一个“强”字可以概括,六国用一个“散”字可以概括,阿房宫用一个“大”字可以概括。

笔者借机让学生翻到人教版必修③第50页“秦灭六国示意图”,让学生明确秦国和六国的地理位置以及秦灭六国的路线。再给学生展示秦国统一六国后的行政区划图和阿房宫复原概念图。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阿房宫的“大”,笔者让学生齐读了《阿房宫赋》第一段,然后在纸上画出阿房宫的走势、布局图。其中有一句“覆压三百余里”写出了阿房宫占地极大,为了让学生明白“三百余里”的概念,笔者告诉学生“三百余里”相当于泸县到重庆的距离,驱车走高速路大概要花费两个半小时,学生瞬间明白阿房宫的“大”。

笔者设计此环节,意在让学生直接观察标题和地图,分析三篇课文的文体特征和论述主体,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环节二:抓中心论点,明衰亡之道

承接环节一,笔者为了让学生探究秦国和六国灭亡的原因,专门设计了如下表格,让学生快速浏览三篇文章,从原文中找到需填写的内容。

秦国、六国灭亡原因统计表

在学生完成表格后,我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思维碰撞。

生5:我从《过秦论》中找到秦国灭亡的原因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生6:我从《阿房宫赋》找到秦国灭亡的原因是“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师:前面两位同学找到的都是秦国灭亡的部分原因,大家能不能找到秦国和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呢?

生7:我从《六国论》中找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生8:我从《过秦论》中找到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从《阿房宫赋》找到了“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些是秦国和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师:找得非常准确。根本原因其实就是三篇文章的中心论点。那么这三个中心论点有何异同呢?

生9:相同之处都是从自身原因去思考国家灭亡的原因。只是《过秦论》从仁政出发,《阿房宫赋》从骄奢入手,《六国论》从贿赂考量。

笔者设计此环节,意在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筛选文本信息,抓住中心论点,探究秦国和六国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信息搜索和整合能力,从而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

环节三:觅文章逻辑,习论证之术

围绕中心论点,三篇文章运用了很多论证技巧。为了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笔者设计了一个讨论题: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三篇文章分别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派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小组1:《过秦论》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前面大篇幅地叙述了秦国崛起、扩展、统一、灭亡的过程。作者通过秦国自身的兴亡,与九国和陈涉的对比,论证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六国论》将中心论点分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然后分别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阿房宫赋》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大肆渲染阿房宫的庞大规模以及秦国的骄奢淫逸。

小组2:《过秦论》《阿房宫赋》主要运用了记叙、描写和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前面都是大篇幅的记叙和描写,后面才是精要的议论。《六国论》基本上采用的都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小组3:前面两个小组都讲得很好。我们组再补充一下。《六国论》除了宏观上的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之外,还有一些微观上的论证分析方法。比如,第一自然段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句使用了因果分析法。第三段“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一句运用了假设分析法。

笔者设计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厘清文章的论证逻辑,学习一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环节四:创具体情境,促深度思考

为了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笔者根据文本特点,设计了三个带有具体情境的问题:

1.三篇文章的作者仅仅是为了分析秦国和六国灭亡的原因吗?

设计此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查阅资料后,我们都知道三篇文章写作的真实意图绝不是简单地分析秦国和六国灭亡的原因,而是告诫当朝统治者,让他们不要学习秦国和六国。《过秦论》名为“过秦”,实则告诫西汉统治者要施行仁政;《阿房宫赋》名为写阿房宫,实则告诫唐朝统治者不要大兴土木;《六国论》名为阐述六国破灭之道,实则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以土地、金钱向金、辽求和。

2.《六国论》中,苏洵将燕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至丹以荆卿为计”,请结合《荆轲刺秦王》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此问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所学内容,质疑、探究文章已有观点,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燕国的灭亡,从而发展与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如果你穿越到秦国,你会怎么劝说秦始皇不要做“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等对秦国不利之事?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辩论艺术,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此问题,意在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想象,联系所学内容,畅谈自己的观点。此时,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学生的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较大的发展与提升。

猜你喜欢
阿房宫赋六国论六国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
高中生用说唱形式背《阿房宫赋》
秦史论
秦之胜,时运使之耶?
浅析赋、比手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阿房宫赋》修辞艺术举要
简说《六国论》之论证
伊朗核问题六国和伊朗发表共同声明,决定谈判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