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六国论》之论证

2015-08-21 05:18张忠良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六国论

张忠良

【摘 要】苏洵的《六国论》立论偏颇、牵强,缺乏说服力;论证远离真理,谔谔强辩;观点片面。借古鉴今,深思慎取。

【关键词】《六国论》 立论偏颇 论证诡辩 深思慎取

【中图分类号】G6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1-0050-01

苏洵善文章,古称大家,尤长策论,至今称奇。但细读他的一些议论文,常觉新奇倒是新奇,而议论并不严密科学。多为穿凿附会,强词夺理,深感不值得模仿效法。试看他的名文《辨奸论》,他先说王衍、卢杞,随后便“讽今”,文章写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粝粢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议论新奇,但似是而非。人不讲究仪表衣食而好读书的,世间极多,怎么就是奸慝呢?照这样说法,尧为天子,茅茨不剪,彩椽不斫,衣牛马之衣,食粝粢之食,而谈仁义,就是中华第一大奸。这种论调恐怕自己也信不过吧。再看他的另一篇名文《六国论》,虽曾长期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受到高度重视,多方赞美,但其论证说理也与《辨奸论》差不多:主观唯心,片面偏颇,附会穿凿。自然,《六国论》的成功处也不少,如反对赂敌,主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封谋臣,礼奇才,并力西向(抵抗、进攻),就是极好的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其观点明确,层次井然,结构严谨,语言晓畅,也是学议论文的良好范模。但他的这种作文态度,很不科学严谨的论证方法,在我看来,几乎不能用白璧微瑕、大德小青加以论定。它问题不轻,是不可取,不值得效法的。下面就这方面作点分析说明。

先说说该文的立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今人一般认为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必然性。”(人教社,以前的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师用书,第144页)我把中学课本中涉及六国的资料找出来概括了一下,大致归纳了三点:一是政治腐败,国君昏懦,臣下奸贪,如楚国。二是外交不当。六国不能紧密团结,并力西向,反而媚秦,如齐秦连横;或相戕残,或燕齐之战,齐楚绝欢,魏楚之战。三是军事不力,战场失利。或兵力弱小,如韩魏燕;或军队素质低劣,如南方楚国;或战略不当,指挥欠佳,如赵国长平之役。经济也有关,但齐楚并不贪,我们就不列举。不过苏洵并不从这些方面看问题,他只眼具,提出“百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论点来。这论点很新颖,能针砭时弊,振聋发聩,但却不太符合历史实际,偏颇,片面。因而要把它论证允当,不偏颇片面,不牵强附会,有说服力就不容易了。而苏洵的论证说理,恰恰就没有做到这一点,刚好是偏颇、牵强,缺乏说服力。所以,我们说这篇文章的论证问题不小,从写作上说,不值得学习效法。

下面再具体分析一下它的论证。文章第二段写道:“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写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这是一组对比论证。把秦“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比较,指出前者是后者的百倍。反过来,诸侯赂秦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比较,“其实亦百倍”。于是得出结论说:“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战矣。”这段议论似是而非,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真是诡辩高手。且不说秦人“战胜而得”也不少这个事实,如秦昭王白起等人的征战,秦始皇时期的混一寰宇,得地多少?即如作者所说赂得(亡)是百比一,也不能说“固不在战矣”。秦人能不战而胜或许是其所愿,诸侯不战而亡,则定非其所愿。因为,三晋、楚国对秦都作过不少殊死之战,如三晋的修鱼之战,都是颇有规模的大战。秦人所以能得地,不是因为自己善空想,财运好,有他人慷慨相赠,实基于军队能战。不仅可战胜而得,而且还可凭战胜之威要挟索赂。诸侯若不给,则“秦之又至矣”。如前257年的邯鄣之战,就是秦人藉口赵国先前许割六城求和而今又毁约不给而发动的。诸侯之所以赂秦,也不是诸侯太蠢,喜欢赂,而是军队不能战,兵几于前,国疲于后,黔驴技穷,只好割地求和。可以设想,如果秦军不能战,他还有人行赂吗?诸侯军队能战,他还用行赂吗?也许不会倒过来,割地求和的不是诸侯而是秦人了。作者不顾历史事实,机械地割裂战与赂的关系,企图证明“弊在赂秦”,“固不在战”,未免应有点远离真理,谔谔强辩了。这样做,坐而论道也许还可,资鉴时政恐怕未必就不偾事。所以,我们说,在写作上不值得效法。

由于作者立论主观片面,论证牵强附会,其结论自然就不难是颠扑不破的了。作者在文末(第四段)写道:“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作者真机智,水到渠成,这是文章的结论,也是作者开的济世良方,颇能惑人,要分析清楚,还颇麻烦。刚好贾谊的《过秦论》,可剥录数句对照参看。贾谊写道:“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纵缔交,相与为一”,接着列有四君,众多谋臣奇才,然后又能写道:“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可见古人并不傻,苏洵的妙策他们早就用了,结果又如何呢?贾谊再写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不敢进。秦无亡矢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是秦昭王时候的事,贾谊世称政论家,文字有些夸张,但论述大致还是合符史实。“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国力更雄,军事更盛了。山东诸侯相对而言,则是更衰更弱小了。这也是先前的合纵政策最终不能不彻底破产的原因,从贾谊的这番论述,以及确凿的历史看来,不正好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苏洵观点的片面,论证穿凿,是极不科学的吗?

话已到此,我们的文章也该结束了。临末,我们还想表明一下我们写这篇文章的写作用意。正如前文所说,我们并不认为这篇文章一无是处,相反认为它有不少地方相当成功。之所以做这么多的分析,是想借这篇很有趣的文章,通过指暇古人,说明:在科学事业日益昌隆,科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借古鉴今”,端正写作态度,讲究写作方法,更应站在时代高度,把文章写得更艺术一点,更科学一点,做到艺术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偏颇离奇,穿凿空论,不应是时人,尤其是中学生学习、效法的榜样。学习时应“深思而慎取之”。

猜你喜欢
六国论
质而实绮 简而多姿
《过秦论》与《六国论》相关研究
一篇带多篇妙“比”更生花
探析核心素养关照下的文言文教学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之比较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运用比较法 学习文言文
《六国论》导学设计
苏教版《六国论》注释商榷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