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之比较

2018-12-19 11:07周宙
教育界·下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

周宙

【摘要】文章将《过秦论》《阿房宫赋》和《六国论》三篇文章从背景、文体、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全面的比较,较为深入地剖析了三篇文章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这三篇文章,出自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朝代,虽然描述的都是战国至秦的这一段史实,但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在中国古代史评类型的文章中各领风骚,独树一帜。以下试从几个方面对三篇文章做简要的对比分析。

一、写作背景

《过秦论》描述的是战国到秦朝灭亡的这一历史阶段。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逐渐解体,各国竞相改革。其中,秦国在商鞅所主导的变法下国富民强,国家实力强劲。于是秦国开始了以一统天下为目的的旷日持久的兼并战争,短短数年时间,秦国就完成了统一大业。但人们的生活未能安定下来,反而由于秦的暴政,人们一直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使用严刑峻法,钳制民众;大兴土木,营造长城、阿房宫和陵墓;实行文化上的专制,焚书坑儒;收缴民间的兵器铸成十二个铜人;修筑宽阔的运兵驰道。暴虐的统治激起了天下人民的大规模抗争,秦王朝最终二世而亡。

这些距离贾谊所处的西汉初年并不遥远,贾谊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分析了秦朝覆灭的历史原因,进而对当时的汉朝统治者进行劝诫,不要像前朝皇帝那样对百姓进行剥削压榨,不要愚弄百姓,实行严酷的刑罚,要与民休息,恢复国家的经济。为使汉朝长治久安,贾谊提出各种主张,改革时弊。正是站在这一角度,贾谊写下了《过秦论》,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够以秦王朝暴起暴落的历史为镜鉴,广施仁政,安化万民。

《阿房宫赋》也是作者杜牧为讽谏时君所作。据杜牧自述,此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这时唐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少年时期即登大位,其性格飞扬跳脱,喜好打猎,耽于声色犬马,大兴宫室楼台,是一位只知享乐而丝毫不理政务的君主。杜牧在其《上知己文章启》中提到:“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正如他自己记述的那样,正是因为不能忍受敬宗皇帝纵情声色而不理朝政的不堪行径,杜牧撰写了《阿房宫赋》一文。阿房宫是秦代统治者穷奢极欲的代表,杜牧通过极尽描写其建筑装饰之奢华来与后文秦王朝迅速败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以此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走秦人的老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秦国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这段话深刻地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向当时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劝其不要步秦王朝的后尘。

《六国论》所描述的则主要是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的过程。齐、楚、燕、韩、赵、魏、秦是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七个国家。其中的秦国,经过商鞅全面深入的改革,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迅速增强,超过了其他六国。而其他六国在强大秦国的攻势之下,不断妥协退让,忍辱求和,而最终换来的仍然是全面覆亡。而这,与作者苏洵所处的北宋时期也有着相似之处。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五代地方割据的乱象,矫枉过正,采取重文轻武的方针,导致了在与辽、西夏等邻国的交战中往往处于下风。与此同时,北宋统治者为了维持苟安,则一直采取输送岁币等方式来求取和平,这在极大损伤国力的同时,更助长了敌人的气焰。苏洵正是针对这一现实撰写了此文。北宋面临的矛盾是民族政权之间的斗争,“屈以增币”“买静求安”的办法深为忧国忧民的苏洵所忧虑。《六国论》所描述的虽然主要是六国破亡的原因,但其最终目的则是借此来讽谏宋代统治者的对敌方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句话正是对当时统治者发出的振聋发聩的警钟。

二、内容比较

这三篇文章描述的历史时段相对都比较接近,其目的也都是以古为鉴,讽谏当朝统治者选择合理的施政方针。但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三篇文章在内容的创作编排上有着不小的差异。

首先,从三者所描述的历史时段上看,三者有着明显的差别。《六国论》所描述的历史时段是从战国争霸到秦灭群雄而一统中国的过程,它并没有涉及陈涉起义。《过秦论》和《阿房宫赋》两篇则不然,它们都有涉及陈涉起义、秦朝灭亡这一部分。在《阿房宫赋》中,只用了“戍卒叫,函谷举”一语来概括。《过秦论》则有着具体的描述:“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另一方面,《过秦论》在秦一统天下之前,还用大量篇幅记述了秦国从一边陲小国逐渐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而这些在《阿房宫赋》中是没有涉及的。

其次,从文体这一角度来上讲,三者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中,《过秦论》《六国论》两篇文章的文体都属于“论”中的政论体文章。当一个新的王朝刚刚兴建之时,每一个统治者都清楚地知道守业的艰难,需要大臣们向他谏言,提出治国良方。而这,就给政论体文章的兴盛带来了机会。因为政论体文章可以直接叙述想要表达的意思,陈述其中的道理,发起议论,而且论据具有真实性与针对性,所以容易为皇帝所接受。《阿房宫赋》的文体则是“赋”。“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文心雕龙·诠赋》篇言:“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就是指作赋者通过铺排描述来抒发志向。杜牧的这篇文章写于晚唐时期,此时唐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安史之乱等藩镇割据现象频发,地方动乱频发,这些都为唐王朝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危机,而此时的唐敬宗却只知玩乐,不理朝政,对于直言进谏更是毫无兴趣。这样,杜牧只能选择赋这种相对宛转的文体来对敬宗进行努力的规劝。较之政论体文章,赋体显得更加委婉,也更容易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这可能也是杜牧选择用赋这一文体来进行创作的重要缘由。

再者,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文体不同,作者的个人气质不同,三篇文章的文风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贾谊的《过秦论》从文章起始部分就气势十足,通过渲染性极强的文字来引出议题,在此之后,又表现出议论性极强、雄辩有力的特点,如长河巨波、笔锋犀利、言辞激切、感情强烈、一针见血,颇有战国时期纵横家之风范。杜牧的《阿房宫赋》则辞藻瑰丽绚彩,气体遒劲有力,文笔尖刻透彻,将杜牧自身的文笔风格体现得淋漓精致。苏洵的《六国论》则文笔纵横恣意,独树一帜,别具风格,语言刚劲简洁,显示了政论体特有的风韵。

再从布局思路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和《六国论》这三篇文章都非常巧妙地将历史叙述和议论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只是侧重点不同。贾谊的《过秦论》,首先对历史事实进行简要描述,然后再据此评论成败功过,他是通过分析史实来引出自己想要讨论的议题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苏洵的《六国论》则是一开始就提出了整篇文章的核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然后以历史事实为论据,分析论证自己提出的观点,最后总结,以论为主,叙述议论相结合,完成整篇文章的论述。《阿房宫赋》体裁和政论体文章不同,作者把叙述史实与铺陈描写融为一体,通过极力渲染阿房宫的奢华来表现出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和对人民的压榨剥削,因其“不爱其人”,导致国运二世而亡。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处点出自己的论点:“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呜呼!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这个时候,就显得水到渠成,整篇文章就有着很强的感染力,文章所提出的论点也就有着很大的信服力。

此外,这三篇文章都综合运用了对比手法,进一步提高了文章的说理效果和可信度。《过秦论》把秦朝前期的兴盛和后期的衰弱做对比,又将陈涉起义反抗强秦与六国懦弱赂秦做对比,有纵向比较,也有横向比较,有直接比较,也有间接比较,在大量的史实论据和对比中,最终得出了“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苏洵的《六国论》也有运用对比的手法,他不仅将“秦之大欲”同“诸侯之大患”这两者做了对比,还将六国因为争相贿赂秦国而亡的错误决策同“礼天下之奇才”“封天下之谋臣”的正确策略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提高了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对劝谏时政也有着很好的效果。《阿房宫赋》的对比手法也是十分明显的,文章将阿房宫内的豪华环境、奢侈部件同黎民百姓的艰难生活做对比,最终得出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不同的是《过秦论》与《六国论》体裁相同,都是史论,二者通过运用对比的手法达到了强化文章逻辑思辨性的目的;而《阿房宫赋》则充分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在对比中以生动的想象打动人:这是体裁不同的缘故。

“文以气主”,这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一个核心观点。“气”对于一篇文章而言,代表着它的语势和风格,以及感情的强烈程度;对作者来说,是作者的个性气质、精神状态和情感思想。总之,二者是密切结合的。三篇文章都有宏大的气势:作者鲜明的标志、饱满的情感和对当代百姓的担忧、对当今皇帝的担忧及对当下国家的担忧。

三、创作主旨

三篇文章虽都是对战国至秦这段历史时期的反思,但由于不同的创作背景,其写作主旨并不相同。《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劝汉。汉朝初年,在经历了春秋战国以及秦末的长时间战乱纷争后,民生凋敝,人口锐减,百废待兴,因此,贾谊撰写了《过秦论》,希望通过对秦朝暴起暴亡的历史的分析来劝诫汉初统治者能够与民休息,施行仁政。《阿房宫赋》则是为劝诫唐敬宗而作。唐朝末年,内有地方割据势力纷纷拥兵自重,外有群敌环绕,政治统治乌烟瘴气,唐帝国的统治积弊丛生,而敬宗只知道玩樂享受,不理朝政。因此,杜牧作《阿房宫赋》,借描写秦统治者荒淫亡国的历史事实来劝诫敬宗能够有所收敛。苏洵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北宋时期的对外政策而作。当时辽国、西夏不断侵扰大宋边境,北宋统治者为了追求安宁,一味地通过满足对方经济、政治愿望的方式来谋求和平,这在苏洵看来,无疑是饮鸩止渴。所以他作《六国论》,通过描述战国时期六国争相贿赂秦国以求自保却最终相继灭国的历史事实,以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走相似的老路。

正因为他们创作目的的差别,使得他们评论的角度与结论都各不相同。《六国论》是从对外方针的这一角度出发,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六国本希望通过贿赂秦国以获得苟延残喘的机会,却最终进一步加速了其灭亡的步伐。苏洵进而引申出他的论点,若宋朝统治者一味示敌以弱,不去奋力抗争,最终也会落入如同六国般败亡的下场。《过秦论》和《阿房宫赋》两篇文章都是在批判秦代统治者的荒淫无道,认为秦王朝虽然以摧枯拉朽的方式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国力强盛之际,却因其骄奢淫逸,滥用民力,索取无度,最终迅速走向了灭亡。稍有不同的是,在讨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时,《过秦论》一文重在强调秦王朝统治的残暴,认为正是由于秦统治者“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导致了它的盛极而衰;而《阿房宫赋》则偏重于描述秦统治者的骄奢享受,不惜民力,不爱其民,最终导致其统治土崩瓦解:二者侧重略有不同。

四、结语

在中国历史上,统一强盛的秦朝如彗星般照亮夜空,同样如同彗星般转瞬即逝。这给中国历代士人带来了巨大的刺激和反思,随之也产生了大量相关的文章。《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这三篇文章就是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这三篇文章之所以可以流芳百世,影响着世世代代的读者,在于它们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将政论体和赋体完美运用。三位作者虽然身处不同的历史时期,但他们都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对秦朝或六国的灭亡做出理性客观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并由此引出对当时统治者切中时弊的劝谏,都称得上是史论类文章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同时,这三篇文章对于后世作家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过秦论》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并非过誉之词。直到今天,这三篇鸿文巨作都值得我们仔细品读。

【参考文献】

[1]〔西汉〕贾谊.贾谊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2]〔唐〕杜牧.樊川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北宋〕苏洵.嘉祐集笺注[M].曾枣庄,金成礼,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
高中生用说唱形式背《阿房宫赋》
评《过秦论》之弊病,析议论文之写法
关于教科书《过秦论》中对“相与为一”“与”字解释的讨论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开门见山,明明白白亮观点——从《六国论》学写议论文的开头
简说《六国论》之论证
简谈贾谊《过秦论》畅吐的国家民族自强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