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秋兰
摘要:在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小学语文教师更加注重完善自身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教学,让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为此,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实践者要做好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工作,增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诱惑力,让学生更愿意进行阅读探索,真正获取对自身成长和发展有价值的语文知识和本领,让核心素养落地,从而十分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鉴赏文本;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以往,小学语文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总是运用“填鸭”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文本中的考试必备知识,却很少对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研究,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向着比较好的天地迈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鉴于此,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实践者要积极优化自身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着重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语文阅读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能够取得有目共睹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绩。下面,我将对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式进行一番阐述和说明。
一、组织读写结合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明确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的紧密联系,转变将阅读和写作分开的机械做法,积极组织读写结合教学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良好形成。为此,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实践者要注重组织读写结合活动,锻炼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从而能够助力学生得到比较长远的发展。
例如,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首先,我为学生布置了写阅读批注的任务,让学生在阅读时,在文本相应的地方写了自己的见解,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帮助学生从整体认识了文章内容,可谓是一举两得。然后,学生交流了自己写的批注,并根据他人提出的改进建议,改正了对文本认识有问题的地方,做到了共同进步。最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了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并让学生按照所学到的写作技巧,写了自己的旅游经历,增强了学生的语文技能。总之,组织有效的读写结合活动,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把握了文本内容,促使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更上了一层楼。
二、指导学生鉴赏文本,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可以转变学生单纯学习文本知识,只能得到片面发展的现象,获得无可估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奇效。为此,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实践者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鉴赏,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识更为深刻,做到有效阅读,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探索热情。
例如,以《少年中国说(节选)》为例,首先,我为学生播放了文本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根据音频的指导朗读了这篇文本。在这一环节中,我让朗读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了展示,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幸福感,更愿意继续探索。然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作者的资料以及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弥补了教材资源有限的局限性,促使学生构建了更为全面的语文知识网络。之后,学生合作对文本内容进行了鉴赏,并搜索了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的故事,结合这些故事,谈了谈自己的感受,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最后,我灵动地对学生进行了阅读指导,加深了学生的阅读感悟。总之,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良好的鉴赏,锻炼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充分发挥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价值。
三、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传承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创新自身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素质。为此,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实践者要注重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識面,从而能够为学生后续进行高质量的阅读探索打好基础。
例如,以《北京的春节》为例,首先,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了解呢?有的学生表示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有的学生表示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是阖家团圆的节日,在这一天大家吃月饼,赏月。还有的学生表示正月初一为春节,人们通常放鞭炮庆祝春节。然后,我肯定了学生的表述,并为学生补充了他们没有提到的节日文化,促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总之,渗透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主动继承和发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学生的文化修养。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实践者需要明确对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并要积极整合有用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主动接触和阅读文本,形成独特的阅读学习思维,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朱健.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思考[J]. 读写算, 2020(30).
[2]卢耀珍.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J]. 基础教育研究, 2017(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