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妨
摘要: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育,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示,更是现如今时代的重要要求。自主 学习能力的发展可以极大程度加强中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以及积极性,使得学生进行学习的效率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人员应当进一步认识到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育的重要性,将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纳入到日常教育教学目标当中,对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更为积极的培育。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当中,学生的品格、思维以及三观等等多个方面都在飞速成长以及发展。可以说,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的行为习惯对其一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实际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小学数学老师需要注重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状况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方式,以此来进一步调动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促进培育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助小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一、学生提问,对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行培育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当中,基本都是由小学数学老师提出问题,而很少给小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小学生智能被动的回答小学数学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就对小学生的学习思维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约束,也无法有效调动小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在实际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对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育,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留有空间让小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出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乐趣。在实际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小学数学老师可以设置情境,为小学生提供提出问题以及发现问题的机会,那后通过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得小学生寻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如此一来,才可以使得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比方说,在对离析以及利率的有关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小学数学老师可以让小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发现问题,要求小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课下时间与自己的爸爸妈妈到银行存钱,亲眼目睹取钱以及存钱的实际操作,在这一过程当中,小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利息是怎样来进行计算的呢?是不是存的时间越久、存的钱越多利息就会越多?然后小学生就会去主动进行思考,然后查阅有关资料,将问题以及自己探究过程当中所获得的知识带入到课堂当中,向小学数学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自身的探究以及小学数学老师的解答,小学生更能加深对这一知识内容的理解,进而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合作学习,有效互动
在以往较为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小学数学老师大都习惯于单方面的向小学生传播相对应的学习思想以及知识内容,小学生极少有机会对自身的真实想法进行表述。在这样的课程教学模式之下,小学数学老师往往极为努力,小学生学的也有些机械化,很多时候,小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都显得极为被动。长此以往,小学生会逐渐丧失进行学习的激情,很多时候,都依赖于小学数学老师直接的知识灌输,严重忽略了领悟知识以及学习知识的过程。为了可以对这一教学状况进行转变,小学数学老师可以采用较为先进的课程教学手段,建立合作学习的课程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小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交流,充分尊重小学生在教学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小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对课程知识进行自主的思考以及探索。比方说,在对《对称图形》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授的过程当中,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引领小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图形的对称感知,充分了解对称的含义,然后在对概念进行传授以及教学的过程当中,小学生会更为容易进行理解。然后,小学数学老师还能够让小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模式,讨论对称图形的一些性质以及特点,说一说自己生活当中都遇见过什么样的物体是对称图形。小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自然会更为有力、无顾及的说出自身的真实想法,这不仅极为有利于小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逐渐适应自身的主体位置,还可以进一步推进数学课程知识的扩散与传递。
结语:
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了现时代人必须要充分掌控的一种能力,所以,作为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要做到充分响应国家以及社会的号召,将培育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纳入到课程教学的目标当中。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当中,每一名小学数学老师都需要进一步考虑到学生所在年龄段的特点,并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去进行更为积极的探索、制定出更为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手段,使得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效率以及质量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进而对小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培育。
参考文献
[1]王平.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143-144.
[2]魏建珍.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121-122.
[3]于长明.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