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怡
摘要:探究式教学教育改革的一把利剑。为了更好的利用探究式教学,将探究式教学分为数学探究和数学微探究;再分别介绍数学探究和数学微探究的概念,适用范围,以及教学示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数学探究;数学微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背景
在教学实践中,什么样的数学课堂需要用到“数学探究”?教师是否应该生搬硬套“数学探究”的全过程?“数学探究”是否真的应用广泛,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事实上,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对于数学探究的应用还比较弱。
2.数学探究与数学微探究
2.1数学探究
2.1.1数学探究的概念
数学探究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老师的教学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需要的课堂教学时间更长,完整的流程一般要20分钟甚至一节课的时间。它更加适合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程度较高的数学定理公式,以及整个探究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品格有重大影响的活动。下面以初中勾股定理为例介绍探究式教学过程。
2.1.2.数学探究教学示例
勾股定理探究式教学过程[3]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任务一:用两个边长相等的正方形纸片,如何剪拼一个大的正方形?
启发学生:
①要拼成的大正方形和两个小正方形相比有何特点?
边长都大于两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两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
②如何找到大正方形的边?
将两个小正方形进行裁剪,最特殊的就是沿对角线剪开;四条对角线正好组成大正方形的边长。
③剪拼过程如图所示(如图一):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
(2):层层递进,探索新知
出示任务2:把两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纸片剪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启发学生:
①任务一和任务二的条件和问题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是用两个正方形纸片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总面积不变。
不同点:两个正方形从大小相同变成了大小不同。
②如果再沿两个正方形对角线剪开,两个正方形对角线边长一样长吗?
对角线一长一短。且对角线是在正方形中能剪出的最长线段。
③所以应该怎么剪?
將两个正方形并在一起。要使剪下的两条线段成为大正方形的边,要在两个连体正方形的下底边上找到恰当的分割点。然后将减下来的两部分移到上方,注意剪切的线段在外部。
剪拼过程如图二所示:
设置问题,发现定理
①对于任务二的这个过程,如何用面积的方式,将几何图形转化为代数描述?
答: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c,两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a,b则有c2=a2+b2
②任务二中边长分别为a,b,c的三条边有什么位置关系?数量关系呢?
答: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总结即为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用数学语言表述为:“在直角三角形中,若a,b为直角边,c为斜边,则有c2=a2+b2”。
3.2数学微探究
3.2.1.微探究的概念
由于数学探究耗费时间长,效率偏低,长期大量使用数学探究不仅不符合实际,而且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又基于探究理念在数学探究课堂中的重要性,这就走向了“中间地带”-数学微探究。
数学微探究不同于数学探究,它只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操作性强,能够较好的融入数学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所谓微探究,就是在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环节中,进行有指导的探究发现活动。这种探究既有数学探究的特色,又比数学探究灵活。
3.2.2.微探究的教学示例
以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学习为例,其教学目标之一是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数列和的最值问题。此时增加一个微探究,对于学生掌握和应用求和公式都有很好的作用,同时还能让其体会其中的函数思想。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函数特性微探究过程
探究:
(1)已知数列{an }前n项和为 Sn= n2+1/2 n . 请探究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当Sn最大时的序号n是多少?函数f(n)=n2+1/2 n ,n是实数,求使得函数值最大的n的值。
(2)如果这个数列的前 n 项和为 Sn=pn2+ qn +r ,其 中 p、q、r 为常数,且 p≠0,其结果是怎样的?
(3)已知等差数列2,8,14,20的前n项和为Sn ,求 使得 Sn 最大的序号 n 的值[5].
总结:求和公式的函数特性本身概念很好理解,不需要设计一堂探究课,只需要在上课过程中简单进行探究。但是又不能不探究,仅由老师告诉学生这个发现,学生缺少了自我推导发现的环节,在日后对于求和公式的运用就不会那么灵活。在数学课堂多多设置这样的微探究活动,时间不长,效率高,是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之下,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好方式。
4.总结与反思
数学探究式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一把利剑。在我们提出的二十年来缓慢发展,但是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各个因素的影响,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吴增生.郑燕红.勾股定理教学实验研究-让学生真正经历勾股定理的“再发现”过程[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1):2-4.
[2]苏红雨.基于问题设计的数学微探究评价体系构建[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1):5-6.
[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