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戴晶,胡林,白旭升,阿力木江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神经医学科,新疆昌吉 831100
颈动脉狭窄是血液由心脏通向脑和头其他部位主要血管的颈动脉出现狭窄的疾病类型[1]。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而言,需要及时入院接受相关治疗,以恢复颈动脉正常的生理功能,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性。目前,常用的治疗术型包括传统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外翻式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2]。不同术型医治颈动脉狭窄治疗,其临床疗效或手术安全性,或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该院选择2018年8月—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共7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传统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外翻式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的效果,评出更佳的术型方案。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就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实施对比性研究,36例患者接受传统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医治,命名为手术①组;另36例患者接受外翻式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医治,命名为手术②组。手术①组内,男性、女性病例数之比为18∶18,年龄41~65岁,平均(50.19±7.59)岁;病程3~6年,平均(4.45±1.44)年。手术②组内,男性、女性病例数之比为16∶20,年龄42~67岁,平均(50.23±7.61)岁;病程2~6年,平均(4.41±1.3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内容已经得到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已经知晓研究内容并与该院签署相关协议。
纳入标准:①均为该院收治的病例,且确诊为颈动脉狭窄;②接受多普勒-超声检查、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病情明确;③评估适应传统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外翻式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医治;④签字确认。
排除标准:①合并慢性心脑血管病者;②有传统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外翻式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禁忌证者;③精神病患者。
手术①组方案:传统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指导患者取仰卧体位,行全身麻醉,垫高颈肩部,并行全身肝素化处理,于患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做一个横向切口,将颈动脉显露在手术视野中,利用1%利多卡因对颈动脉周围神经进行封闭,明确脑供血状况,使用转流管,将动脉斑块内膜切除,缝合动脉壁,放置引流管,术毕常规对切口进行缝合。
手术②组方案:外翻式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指导患者取仰卧体位,行全身麻醉,将颈肩部垫高,并行全身肝素化处理,于颈动脉分叉位置,将颈内动脉根部进行斜切,并扩大断端口面积,在显微镜下,将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位增厚内膜翻转并剥除,术毕常规放置引流管,术毕常规对切口进行缝合。
①比较两组临床病情控制有效率。显效为患者临床表现达到75%以上的消退,颈动脉狭窄程度降低90%以上;有效为临床表现达到50%以上的消退,但是仍不足75%,颈动脉狭窄程度降低50%以上;无效为临床表现改善总体未达到50%,颈动脉狭窄程度降低<50%。临床病情控制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②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所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
③比较两组治疗后斑块面积水平值、内膜中层厚度IMT值。
④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类型包括脑卒中、神经损伤、再狭窄。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②组临床病情控制有效率为94.44%,高于手术①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病情控制有效率对比[n(%)]
手术②组平均手术所需时间(86.11±18.38)min、平均住院时间 (14.09±1.12)d,相比 手术①组的(121.45±25.46)min、(16.78±2.15)d而言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所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所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对比(±s)
?
治疗后,手术②组斑块面积(22.09±4.15)%,优于手术①组的(47.18±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②组内膜中层厚度IMT(0.98±0.03)mm,优于手术①组的(0.67±0.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对比(±s)
?
手术②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相比手术①组的22.22%而言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来说,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该疾病的重要原因,其中通过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能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目前对于该手术的适应证并没有明确定论,手术指征不应该受到对侧颈动脉状态相关影响,公认的适应证在于有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即狭窄70%及以上。临床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颈动脉狭窄的发病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外伤和放射性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3-5]。该病病情严重,可导致脑部缺血、神经功能缺损、缺血性脑卒中等严重病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需要引起临床重视。
目前,针对颈动脉狭窄,治疗原则多以改善脑供血,纠正或缓解脑缺血的症状,预防TIA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为主[6-7]。可积极采取手术方案开展施治。常见的术型有外翻式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传统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其中,在传统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改善欠佳,导致脑卒中、再狭窄等病症发生[8-11]。外翻式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相比传统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而言,在缝合吻合口时更加方便,而且针对颈动脉狭窄端处理时,不需要补片修复,能显著降低远期再狭窄,提高手术安全性[12-15]。影响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手术时机的把握以及手术技巧的掌握,尽快实施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能及时去除患者缺血因素,改善脑组织缺血状态,降低患者方发生脑卒中风险,但在急性期应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容易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因此并不建议急诊治疗。一般来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至少4周之后需开展手术相对来说比较安全,而对于症状性不稳定斑块狭窄患者来说,一般比较建议患者两周内开展手术。
该研究显示,手术②组临床病情控制有效率相比手术①组而言更高(P<0.05);研究结论与王洋等[16]研究结果一致,在其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病情控制有效率为96.48%,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18%(P<0.05)。说明外翻式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相比于传统手术来说,其治疗效果明显更高,对于患者的控制效果也更为明显,原因可能在于外翻式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所需时间比较短,患者机体内器官与组织暴露在外界环境下的时间比较短,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也比较低,因此能促进患者恢复,手术效果更好[17-18]。且该次研究也表明:手术②组平均手术所需时间(86.11±18.38)min、平均住院时间(14.09±1.12)d,相比手术①组的(121.45±25.46)min、(16.78±2.15)d而言均更短(P<0.05)。同时,手术②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相比手术①组的22.22%而言更低(P<0.05);研究结论与李红普等[19]研究结果一致,在其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15%)低于参照组(12.48%)(P<0.05)。也能进一步证明外翻式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的应用有效性与安全性,证明颈动脉狭窄患者更应该采取外翻式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
综上所述,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而言,开展外翻式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医治,能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并且能提高手术安全性,缩短平均手术所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更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