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和CT检测诊断肝硬化患者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2-01-07 07:30付剑峰
系统医学 2021年22期
关键词:门静脉例数检出率

付剑峰

临沭县人民医院影像科,山东临沂 276700

肝硬化属于临床常见疾病,早期由于肝脏代偿能力仍然较强,故缺乏典型症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导致门静脉高压,造成肝脏损伤,并可累及机体多脏器、系统,到了晚期则会并发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腹水等,并存在恶变为肝癌的风险,对患者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均存在严重威胁[1-2]。对肝硬化患者通过早期检查,检出肝脏病灶,并对再生结节病灶与小肝癌病灶进行鉴别,能够为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对改善患者预后有显著价值[3-4]。目前对肝硬化患者的诊断方法较多,MR、CT则属于常用诊断手段,但就两种手段的临床应用价值仍然存在一定争议[5]。基于此,该次研究回顾性分析该院2020年5月—2021年4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对MR、CT的效果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肝硬化者42例。纳入标准:①均满足肝硬化诊断标准;②均进行CT、MR检查;③精神状态正常,能够配合研究者;④对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①特殊生理时期,如哺乳、妊娠期女性;②装有心脏起搏器者;③合并哮喘、湿疹及过敏性疾病者;④烦躁不安或昏迷患者;⑤不同意参与研究者。研究已经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42例患者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34~75岁,平均(50.28±4.77)岁;病程2~6年,平均(3.77±0.58)年。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再生性结节24例,小肝癌44例。研究为同组患者不同检测方法比较。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CT、MR检查。CT检查时采用美国GE公司提供的Discovery CT750 HD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GE Medical Systems,LNC,国械注准2017 3304522),对比剂使用碘海醇。扫描时参数设定为:管电流200~300 mA,管电压100~120 kV,重建层厚1.0~1.2 mm,螺距3。先进行常规平扫,扫描前30 min,饮水800 mL,检查时患者体位取仰卧位,要求患者屏气,在呼气末进行平扫,扫描范围从膈顶开始扫描至肝缘下部,调整视窗显示机体病灶位置,而后注射100 mL碘海醇(国药准字H20000595),经肘部静脉快速注射,25 s后进行动脉期扫描,70 s后则进行门静脉期扫描,5 min后开展延迟期扫描,显示病灶的特征。

MR检查时,采用GE singna 3.0 T核磁共振断层扫描仪(GE Medical Systems,LLC,国械注进2015328 3973)进行,平扫T1WI、T2WI参数设定为:层厚8~10 mm,视野范围52 cm×42 cm,矩阵大小为512×512。动态增强扫描时,参数设定为TR145 ms,TE6 ms,层厚为8~10 mm。选择SE/FSE自旋回波序列。在进行扫描时,患者仰卧,进行腹部的正反相位检查,在患者前臂静脉注入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国药准字J2008 0063,规格:20 mL:9.38 g),剂量控制为0.1 mmol/kg,推注时间3~5 s,完成后立刻进行扫描,依次完成对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的扫描。

所获得图像均由两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阅片,给出一致结果。

1.3 观察指标

①两种诊断方法检出情况分析。再生结节MR诊断标准为T1WI高信号,且强度均匀,T2WI则提示低信号,动脉期增强扫描未见显著强化;CT诊断标准为平扫期显示病灶区低密度,边界清楚,经增强造影提示多发结节,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则存在等密度强化表现。小肝癌MR诊断标准为T1、T2信号长,患者部分病变区域存在T1WI等高信号及T2WI略高信号,动脉期强化较显著;CT诊断标准为平扫病灶密度低,增强扫描存在动态铅华现象,门静脉期灌注不显著,肝动脉期病灶特征为高密度。②两种诊断方法诊断效能比较。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准确率=(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00%。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病理检查小肝癌例数×100.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病理检查再生结节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诊断方法检出情况比较

MR对再生结节病灶、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及病灶总检出率均高于CT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诊断方法检出情况比较

2.2 两种诊断方法诊断效能比较

MR对小肝癌病灶、结节病灶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0、4.375,P=0.002、0.036)。两种诊断方法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40,P=0.187),见表2。

表2 两种诊断方法诊断效能比较

3 讨论

肝硬化在临床中发生率较高,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常见为肝炎肝硬化,也存在部分血吸虫、酒精等导致的肝硬化。该病可由单病因或多种病因刺激所导致,属于弥漫性的肝脏损伤[6]。肝硬化患者通过病理性检查能够发现,存在大量结缔组织增生,并存在细胞坏死、结节性再生等特征,由于肝小叶损伤,形成假小叶,故而肝脏将会逐渐变硬[7]。肝硬化患者进展为肝癌的风险很高,病变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发病隐匿,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将逐渐出现并加重,由于初期缺乏特异性症状,故不少患者就诊时已经到了中晚期,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8-9]。为了有效降低肝硬化患者的风险,有必要做好再生结节及小肝癌的检出工作,提高对肝癌的检出率,并保障诊断准确性,进而通过早期诊断,改善肝癌患者预后。原发性肝癌可分为结节型、巨块型、弥漫型3种。其中小肝癌则为单发且直径在3 cm以下或存在2个结节但直径之和在3 cm以下的肝细胞癌[10-11]。肝癌的发生较为复杂,再生结节则属于病变的第一阶段,再生结节在不典型增生后,则容易转化为小肝癌,但再生结节与肝癌的鉴别难度很大,不利于患者的早期识别与治疗,故有必要强化研究,探寻对再生结节与肝癌检出及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12]。

近年来,伴随着CT、MR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肝癌诊断准确性已经有了明显提升,而影像学诊断研究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肝硬化小肝癌的鉴别诊断也属于研究的热点问题[13-14]。通过强化对小肝癌与再生结节的准确诊断,有利于为后期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而CT、MR则属于目前常用技术。CT采用容积式采样及扫描,检查的效率高,在检查时通过让患者屏气,然后扫描方式,可减少运动导致的伪影及层面跳动等,但如果再生结节或小肝癌的分化较好,其血液供应情况不会产生大的差异,所以CT检查存在特征重叠的现象,这导致CT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有一定局限性。MR分辨率高,显像清晰且精细,对比度高,扫描信息量大,可实现对患者的全身检查,空间分辨率高,可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切层检查,且无电离辐射[15]。对再生性结节,CT平扫为低密度影,存在清晰边界,增强扫描不均匀、不明显强化病灶,门静脉期密度强化,而MR检查表现为T1W1高信号,T2WI低信号。对小肝癌,CT平扫存在清晰边界,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则提示动态增强,肝动脉期为强化高密度结节,门静脉期低密度灌注,MR检查则提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16]。MR与CT诊断的临床应用上,MR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包膜,对软组织及组织特性的分析较好,能够清晰显示不同质地的再生结节、肿瘤组织等,且通过增强扫描也能够分析病灶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对肝癌的检出率高,并有利于对不同病变特征的分析与鉴别。

该次研究结果中,MR对再生结节病灶、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及病灶总检出率分别为97.73%、100.00%、98.53%,均高于CT扫描检查检出率75.00%、66.67%、72.06%(P<0.05),提示MR对疾病的检出效果更好。原因在于,CT检查时需通过增强扫描延迟扫描显示出再生结节,而MR检查经平扫就可检出部分结节,再通过增强扫描,MR可获得更为清晰、准确的图像,故检出率更高。徐振州等[17]研究中,MR对肝硬化再生结节、小肝癌的检出率分别为96.67%、94.12%,高于CT检查(P<0.05),佐证了MR对检出病灶的价值。而在诊断效能上,MR对小肝癌病灶、再生结节病灶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分别为97.01%、95.93%,高于CT检查(P<0.05),提示MR诊断效能高于CT检查。唐继芳[18]研究中,MR对微小肝癌诊断准确率为93.87%,高于螺旋CT检查的79.59%(P<0.05),进一步佐证了MR对诊断再生性结节与小肝癌的价值。

综上所述,MR对肝硬化患者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均较高,诊断效能好,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门静脉例数检出率
肝细胞癌治疗方式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
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检出率研究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TACE联合TIPS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
门静脉高压症是什么?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