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杰 陈迎春
摘 要:中学地理教学可以作为一个传播媒介,深化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文化的辐射面更广,引导高中学生深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信息化时代让高中学生接收的信息越来越繁复,传统文化的融入将有效帮助高中学生进行甄别、筛选,使学生更具正能量,真正担负起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高中地理知识融入传统文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吸收与消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习效率,促进地理学科素养的成熟发展,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地理学科知识看待地理常识,提高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中学地理;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3-00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3.039
高中地理作为高中教学阶段的重要科目之一,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方位意识,促进整体地理知识架构的建立,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传统文化的融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自然与社会人文文化知识,尤其是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将学生的个人素养与学科知识有效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科知识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利用度,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一、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深化传统文化内涵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涵养与学识,无法给学生讲授知识,更无法做到真正地引领学生,无法用自己的博学吸引学生。因此,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在苦练专业基本功的同时,多学习传统文化内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学科观指引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并实用的学习思想,引导学生高质量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进行钻研、考究,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结合地理学科的特性,将传统文化的精华注入地理知识的教学中,能在无形中增加地理学科的深度、广度与厚度,帮助学生深化学科知识的文化内涵。教师在增加自身学识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后,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掘地理知识背后的文化内容,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与钻研,有意向对地理知识内容进行更为深刻的探索。
例如,在教学地球公转与自转时,教师可以在备课前找到与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的知识,引用一些诗句,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等,通过在教学环节的展示,启发学生思维,最好确保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惊叹,并能够感叹古人的智慧,佩服先人思维的强大与缜密。教师先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地球公转与自转的视频,让学生对太阳引力、地球公转、自转的知识有初步了解,之后引导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进行描绘,并画出轨迹图,也就是回归图线。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将我国的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点标在回归图线上,引发学生思考。再追溯我国二十四节气出现的时间,以及古代人民是如何运用节气进行农事活动的。
教师根据自身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普及、传授,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这样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与文化进行有效结合,都能够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理解与消化过程中掌握地理学科知识,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增强地理学科知识学习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能力,同时提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地理学科教学能够发扬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寻找知识与文化结合点,拓展地理文化背景
教师在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后,需要熟悉并运用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内容的结合处,引导学生开阔地理知识视野,吸引学生开展对地理学科更深层次的探索。虽然高中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但并不妨碍教师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添乐趣,引导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引导学生充满正能量,充满干劲儿地学习。学生的平稳心态有助于教师顺畅地进行地理学科教学,同时在地理学习中渗透与之相关联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让学生在轻松的文化氛围中掌握地理知识,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规律。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可以以地理文化作为切入点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从而达到掌握并应用的目的,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开阔学生的地理文化视野。
例如,在进行自然环境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设计环节放大世界地形图给学生们研究,不以国家为界限进行展示,而是用相连的山脉、河流、丘陵、盆地进行讲解,可以增加学习乐趣,让学生在详尽的地图展示中找到世界上的高原和平原都在哪里。教师也可以进行知识的延伸,如中国较早的地图出现在公元前239年,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理地貌,可以找到历史上的山川、河流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收集一些图像资料,让学生观察历史变动后中国地理版图的变化及原因,将人文元素融合到地理教学当中。这不仅为学生研究中国地图提供了實物参考,也为地图的绘制提供了支持。学生通过对地图的研究,对自然环境有了视觉上的了解,再通过大脑的思维认识,还可以从中国较早的地图中获得文化内容,对地图的起源、形成、发展有进一步的认知,了解科学知识背后的文化,在有效拓展地理知识的同时了解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
三、多学科融合式教学方式,创设文化交融氛围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养成良好并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教学地理学科时,进行多学科知识的汇总与集合,之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架构与文化相关的地理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与应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主地进行知识整合,用跨学科式的思维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并在跨学科的整合学习中融入传统文化,营造可以让学生轻松整合的环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地理学习情况,设计符合学生实际要求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学习关注点进行有深度的融合式学习,将课本内的知识与课本外的知识有效融合,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探究,提升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质量。
地理课程作为较易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学科,有自身的包容性优势,尤其是介入传统文化之后,教师可以多角度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将人文、农业、天气等作为传统文化与地理学科的切入点,甚至可以利用一些周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文化文物古迹,将学生吸引到探究的氛围中。学生学到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时,大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怎样的不仅仅是地理的课题,还可以与化学、生物、物理、历史学科进行交叉研究。教师要渗透古代文化中的内容,营造良好的探索氛围。可以以春秋战国时期封山育林的律法规范引发学生的关注,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自己学到的学科知识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吸纳,甚至联想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并在学习中表达自己的观感,尤其是在进行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活动,发扬传统文化精髓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教师可以在布置作业或者课外活动中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除了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外,还可以让学生体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除了带给学生精神指引、思想指导外,还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心灵的享受,对学生的实践方式与实践过程具有引导意义。在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在实际生活中时,会带给学生成就感。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地理学科理論学习与实际操作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与要求扎实落地。为了加深传统文化在地理学科上的融合度,教师在征求学生意愿后可以进行知识讲座、参观、实地考察、测量、实情调查、动手操作等实践教学活动。
例如在学习地域文化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馆或民俗馆,就与之相关的课题查阅当地的历史记载、县志之类的文献。还可以采访当地老一辈的居民,针对环境变化、气候影响、世事变迁、地区文化、区域特色,等等进行综合实践调查。学生可以在实践操作中体验人们对建设家园的热情,感悟每个人对文化发展的体会。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参观农具博物馆,让他们根据当地人使用的耕种工具和收获的农作物来判断过去人们的生活条件。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地理教学中,利用跨学科融合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枯燥的地理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运用率与宣传度。教师可以继续挖掘地理学科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现出来,并做到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 卢月华.中学地理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2] 陈建兵.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究[J].赢未来,2018(23).
[3] 彭萌.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初探[J].进展:教学与科研,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