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冬冬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养成德育素养的基础阶段。立德树人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于能够贴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习的发展现状,制定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校本课程,以此作为提高学生德育理论的基础内容,为提高学生的德育核心素养做好铺垫。故对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3-00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3.013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但由于自身缺乏较强的明辨是非的观念,容易产生出一些负面的心理情绪,这会影响学生构建良好的道德观念。而结合学习实情,为学生量身定制德育校本课程,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德育管理,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一、了解民意,构建课程体系
在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方面应对教师、学生、家长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解,包括每个层面人物对德育教学开展存在的看法和意见,然后对上述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比对,并以此为依据,为学生构建课程体系。还应与一线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以此丰富课堂体系的具体内容。学校也应通过在校内安装意见箱的方式,鼓励教师在意见箱中投稿,阐明自己对学校设置校本课程内容的建议[1]。学校也应定期组织德育实施进度的会议,了解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进程。在会议中,学校应鼓励全体教职员工对德育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意见,并让不同岗位的教职员工都可从自身层面、自身角度和视野去进行分析,提出差异化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内容,以此确保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也可通过会议,打造一个民主、开发、自由、和谐的德育教育环境,有效提高本校教职员工的德育素养,进而为学生打造榜样的理论,也可使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更具有效性。
二、注重实践,完善德育形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有效提高德育教育开展的有效性,学校应注意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及学生参加一些德育实践活动,以期在活动过程中激发参与者的德育情感。学校还可带领教职员工及学生开展德育活动,比如可开展多元化的德育实践活动,包括在校园内开展建设校园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的工作,也可将德育活动向校园外进行拓展,可深入到一些社区、社会福利机构等处,进行一些德育实践活动,真正为他人送去温暖和关爱,以此确保德育形式的有效完善,也可让教职员工及学生通过实践,真正体会到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有机融合统一,培养教职员工及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了德育素养。在这一基础上,学校可将德育实践教育的内容纳入德育课程体系,这能够增强课程内容的完善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能够通过校本课程的内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德育实践的重要性,懂得德育理论是提高德育实践的基础,而德育实践又可促进学生理解德育理论,二者具有较强的相辅相成性。同时,由于德育实践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场面也较多,且与本校教职员工及学生都有关系,因此,将这些内容融入在校本德育课程中,也可激发学生的归属感,让学生产生较强的代入感,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精准地认知德育教学内容,提高实践学习能力。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根据校本课程的内容,鼓励学生进行模仿,通过自主实践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主体意识。
三、多元学习,优化内容设置
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环节,学校可带领教师开展多元学习,通过学习优化内容设置,以此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具教育教学价值。为提高教师编纂校本教材的能力,学校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能力培养。学校可通过考查、自主报名相结合的模式,评选出一批具有上进心,力争做好德育校本课程研发工作的教师,将其组成优秀教师团队,带领其深入到上级单位,对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编纂工作进行学习,以此提高自身的校本课程的编纂能力。此外,学校还可聘请一部分德育教材编纂方面的专家学者进入学校,以便对校园所有教师开展德育校本课程的编纂工作。由于走出去的模式不可能让学校所有教师都去参加培训,还需留守一部分教师在学校完成教学,而请进来的教学模式则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位,专家学者来到学校后,可分批次地对教师进行培养,这会拓展教学的学习范围,使每名教师都可参加到培训中,以此在整体层面提高学校的教师的德育校本课程编辑能力[2]。此外,在教师编纂教材的能力得以提升的基础上,学校也可根据教师的实际能力对教师进行分层,让教师能够在编纂教材的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长处和优势,同时,在编纂过程中,也可确保不同教师之间进行共同学习、互相切磋,从而不仅可确保校本教材内容的完善性,也可让教师之间在沟通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形成与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合作效果。再者,学校也可邀请一些其他学校的教师来到学习帮助本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编制,可交换编纂校本课程的经验,对其他学校编纂校本课程的不足之处进行借鉴。同时,不同学校的教师之间还可开展沟通,通过交流共享编纂校本课程的经验,以此提高编纂能力。此外,也可對学校在实施德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通过意见交换能够拓展自身的视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突破口。这种根据学校发生的问题来设计的解决方案,也更具现实意义,可更加高效地解决在实际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和质量。
四、动态观察,修正课程内容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思想发育不够完善,思想的外在表现也会存在一定的变化性。因此,结合小学生的这一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可对学生开展动态化的观察,以此可确保对学生的思想形成有效了解,并总结学生的身心变化规律,修正并完善德育校本内容。教师可将观察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总结,可将同一个类型的题目编制在同一个单元内,并将问题相对应的解决模式进行完善,使不同的问题都有相对应的解决策略,这可提高编纂教材的有效性,也可更加高效地发挥出德育校本教材的指导作用。再者,还可将学校发生的一些具有典型德育意义的事情编纂入德育教材,在编纂的过程中,可将德育事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形式进行体现,将德育事迹的理论内容进行提炼,以此便于学生理解德育理论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将德育事迹的全部来龙去脉以具体的方式进行表述,让学生在理解德育理论后,再学习和感悟德育真实事件的魅力,使学生能够在整体层面对德育实践的理论与实践内容进行统一认知,进而也可体现出德育校本教材的重要价值,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德育综合素养的有效目的。在学生通过学习校本课程有所提高德育素养的基础上,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对德育理论积极践行,力争做出有意义、有价值的助人为乐的事情,只要学生德育践行开展得法,且长期坚持,教师就可择优选择一批优秀的德育行为践行者,并将其的事迹在校本德育课程中进行体现,以此鼓励学生能够主动践行德育工作,在实际行为中提升德育素养。
五、家校合作,提高德育素养
隨着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学方式也应进行拓展,单纯的学校教育已经无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尤其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而言,学生的年纪小,自主意识相对较差,单纯依托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难以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德育教育引导,这不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可通过家校合作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能够全方位、无死角地进行德育知识的学习。家长还可带领学生从家庭和社会两个角度进行德育学习,进而弥补学校方面相对单一的德育教育。教师可以一个学期为单位,召开一次家长会议,让所有家长及学生代表参加会议,目的在于将家庭学习德育内容的情况进行交流,并总结出具有重要德育教育意义的内容,还应将在家庭德育教育中涌现出的真实的德育事件进行反馈。教师可综合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内容,将其纳入德育校本教材中,以此丰富教材内容,拓展教材范围,使德育教材的内容涵盖面更广[3]。此外,教师在编纂教材的过程中,也可邀请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对教材内容进行评论,教师应对评论内容进行记录,并组织教师团队从多元层面将上述内容进行总结,逐一罗列出其中的要点内容,并经过讨论制定出整改和完善的方法,从而确保德育校本课程内容更加完善和系统,凸显出其实用性较强的教学价值,为学生构建一个体系化的德育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育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可为学生后续环节进行德育学习做好铺垫。校本德育教材的开发与应用,其主要价值在于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与本学校的教学特点相吻合。此外,校本德育教材中的人物更多的是本校教职员工、学生的真实事迹,这会增强德育教学的代入感,这种身边榜样的力量,也可更加深刻地影响到身边人,可高质量、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参考文献:
[1] 赵文珍.“德教合一”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2):45.
[2] 钱梅娟.“1+5A”德育校本课程的文化意蕴[J].上海教育科研,2020(10):94.
[3] 陈德奎.浅议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原则与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