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渊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该阶段就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数学分析能力。特结合当前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基于自身工作经验,提出有效创建问题情境的策略,期望可以为教学工作提供支持。
关键词:小学阶段;思考能力;问题情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3-00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3.008
在小学阶段开展数学科目教学,不仅要为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更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模式,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结合问题情境在各学科的使用情况发现,有效创建问题情境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增强学生数学能力。
一、分析数学话题,寻找问题切入点
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创设出更为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师首先要考虑到创设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研究,运用相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基于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设定出一个明确的研究主题,在创设问题时必须围绕该主题出发,保证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会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师在创建问题情境时还必须分析本阶段所学习的数学话题,找出在提出问题时进行切入的点,从细节入手让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研究。在寻找问题切入点时,小学数学教师也必须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目前对于该数学话题的研究情况。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在寻找问题切入点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是否对该内容感兴趣,只有以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为切入点,他们才会更主动地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将数学话题与本阶段的学习情况融合在一起,必须要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着手点,使得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有自己的思考思路,进而能够在后期进行研究与问题思考时,更快速准确地回答出问题,使学生不仅可以复习以往学习过的知识,也能够更好地在问题探究中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散。
二、结合数学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在为学生确定数学问题研究话题后,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考虑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若学生对知识内容不理解,他们在具体进行问题研究时就会找不准方向,不仅会耽误课堂进度,也会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了提高问题情境创建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数学知识讲深讲透,让学生能够消化吸收。此时再结合该数学知识创设出相对应的问题情境,这样就能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问题情境有效结合,从而培养小学生更强的运用能力,同时也使其具有良好的发散思维。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长方形与正方形”一课后,大部分都会为学生布置辨别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任务。但如果小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概念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时,他们就难以在众多图形中找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或进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难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而产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考虑到这一情况,为了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在创设问题情境前为学生讲解清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概念,并辅之以例题讲解,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下,教师再结合该部分内容为学生创设从众多图形中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问题情境,学生便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增加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采用多样手段,丰富情境形式
小学生更加关注课堂中是否引入了新的事物,当教学中引入新事物时,小学生会提高自己的课堂专注程度。通过调查发现,在课堂中多采用教学教具丰富教学手段,会让小学生整体溜号的人数明显减少。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促使其可以在有效问题情境中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采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得自己的教学情境中包含着多彩的内容,更好地吸引小学生注意力。首先,小學数学教师要分析本节课所要讲授的数学内容,通过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到本节课教学内容可以运用哪些教具或设备,为后期寻找教具设备提供有力支持。其次,小学数学教师要考虑到课堂中手段或教学工具的多样性,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与他们紧密相关的实物,像篮球、足球、铅笔盒等,使小学生可以认识到数学知识并不完全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自己身边就有的,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学习知识,也可以在课后学习数学知识,保证问题情境的创设融入小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也须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素材,通过为学生播放一段涉及数学知识的动画片,使学生可以在观看动画片的基础上,更快速地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促使小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能够更好地抓住细节,进而完成后期的学习与知识积累。最后,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多与其他教师沟通的方式,了解其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手段,保证自己在后期创设问题情境时,能够更加丰富多彩,让小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学习中。
四、联系生活内容,消除学习障碍
在构建问题情境时,要保证其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师就不能忽略生活与数学知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在为学生创建问题情境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内容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发现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从而对问题进行生活化思考,学生在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下,也能够在后期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自己实际遇到的问题。当学生在生活中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也会更加重视知识学习,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理念,为学生后期学习数学知识以及其他科目知识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小学数学中会学习到圆的概念,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也会接触到圆形,此时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生活入手,通过挖掘生活中所用的圆形图案或圆形物品,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一些生活化元素。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可以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圆形的概念,认识到什么是圆形,圆形与其他图形的区别,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师也必须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圆的概念来解决难点知识,此时学生的学习障碍就会在课堂中得到消除,他们也会更真实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
五、设计数学故事,营造问题情境
在构建问题情境时,须遵守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以学生兴趣为创建基点,在创建过程中只有当所引出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才会推动学生参与到数学问题探究中,进而使得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虽然现阶段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认识到了兴趣对学生而言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创建问题情境时,仍然难以准确找到学生感兴趣之处。基于这一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大部分学生都对数学故事非常感兴趣的特点,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故事来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愿意听教师讲故事的前提下,不知不觉地融入问题情境中,进而在趣味性问题情境中结合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快速地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研究后,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良好与透彻。
六、开展实践活动,解决数学问题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动手去进行一些操作,结合小学生这一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在创建问题情境时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以数学实践活动来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可以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数学并不只是一门计算的科目,同时数学也会涉及自己多方面能力,通过协调自己各方面能力,使得自己能够更快速地解决数学问题。为了让所开展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为问题情境创建提供有力支持,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动手参与其中,而不是自己演示让学生去观看。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这样小学生不仅会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中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会认识到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动笔去算,也要动脑进行思考,让小学生养成更好的思考习惯。第二,让小学生进行团队协作的原则。虽然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时要教师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操作,但是一方面小学生本身思考时会出现遗漏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小学阶段创建问题情境也是为了小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配合,继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还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来开展数学实践,在团队协作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与思考时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阶段,有效构建问题情境可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针对这一优势,教师须在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小学数学资源来为学生構建起更合理与科学的问题情境,保证学生思维能力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彩.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家长,2020(33).
[2] 刘武.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7(4).
[3] 王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目的和途径——从误区谈起[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