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研究

2021-12-28 12:18赵檀木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导学课本

文|赵檀木

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问题导学”新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改革,应当鼓励教师利用问题导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问题从哪里来——“问题导学”的问题来源

1.是教师还是学生。

“问题”是“问题导学”的关键因素。实施“问题导学”模式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应该是“问题”的主要来源,作为主导的教师也不可忽视自身对于学生“问题”的提炼与设计。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经验较少,缺少成熟的提炼和总结的能力,学生的“问题”往往会显得散乱而不系统,冗杂而不精炼,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善于倾听和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想、所感、所惑。

学生探究的过程,不仅是经验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成与发现问题的过程。当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之后,才能懂得取长补短,提升自我,找准自己的问题所在,为下一步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奠定基础条件。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通过课堂学习任务布置的方式,利用分层式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索,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全面提升。

2.是课本还是生活。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这意味着生活之中含有丰富的教学素材。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有着多彩的体验,而这些体验恰恰是问题提出的重要基础。

强调生活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否定课本的意义。课本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主要来源,它是专家学者根据学生的个体心智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所安排的学生需知需懂的科学知识,这些都是一个人能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在“问题”的来源上,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来源,也要重视课本的科学知识来源。

相比于生活的具体与丰富,课本中的知识点往往更抽象,这显然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抽象问题转换为生活中的具象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模仿老师处理问题的方式,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具象问题,将生活中的问题带进课堂。

在进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除法现象。通过对生活中相关现象的探寻,学生会发现自己对除法的不解与困惑。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困惑与问题,将书本知识与学生困惑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设问,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

二、如何以问导学———“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

将“问题导学”融入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学生积极反思,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但是,“问题导学”毕竟只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一种手段,学生的问题并不能作为课堂目标的终结,导学的关键还是在于能够实现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问题导学”的目的应该是一种对于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问”是一种形式或方式,如何通过“问”实现“导学”,才是教师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不强烈,应用“问题导学”这一方式,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钻研与思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去验证猜测,探索答案的真实,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来进行交流。通过相互之间的探讨交流,学生不仅可以对自身的不足之处加以了解,同时也可以对于所学的知识点加以掌握,而最为关键的一点还是能够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创设一个篮球比赛的情境,假设开球的那一组能够赢得先机,让同学们讨论用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哪一小组最先开球的公平性。之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实践模式,进行抛硬币游戏,并进行数据统计然后引出统计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对于每一组数据加以观察,了解其概率。“问题导学”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才能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才能使得问题的“导学”意义更加凸显。

三、如何判断导得如何——“问题导学”的效果评估

以往关于“问题导学”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如何导,而缺乏对导后效果的进一步思考。

“问题导学”下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对于学生思维的一种培养,更加注重的是思维的创新与突破。因此,我们不能用应试成绩来作为检验“问题导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而是需要思考一种能够展现学生思维变化的方式来评估“问题导学”的效果。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工具,学生的思维变化会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发言的机会,了解他们思维的转变状况。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课”上,教师通过“问题1:老师想做一个金鱼缸,你觉得我应该选择哪些材料?你回想起了什么知识?问题2:根据老师家客厅的实际情况,这个金鱼缸的长要2.5米、宽要1米、高要1.5米,那么该买多少材料呢?你想到了什么知识?问题3:你还能计算这个金鱼缸的哪些方面?”这三个发散性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制作金鱼缸这样的一个实际问题,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中逐步回想起“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个单元的主要知识。发散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头脑之中知识的重新组合,这不仅意味着学生的系统思维得到了锻炼,也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问题导学究竟改变了什么——“问题导学”的理念变革

“问题导学”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我们与其将其视为一种导入新课的新手段,倒不如将其视为一种转变课堂之上师生关系、追求新的教育目标的新思路。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充分依托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困惑和学生的需求,从而使得问题有了清晰的来源,导学有了明确的针对性。

“问题导学”的引入,将我们的视野牵引到“导的基础”“导的方法”“导的目的”三维一体的整体框架之中,将学生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视为重要的落脚点,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总之,“问题导学”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变,更应该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全新变革。这种以生为本、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模式应该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改革方向。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导学课本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