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炎
【摘要】问题导学学习方法向来是初中教育教学中运用的最主要的教育方式方法,教学不是单单将知识进行讲解或者传授,而是要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设置一些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枢纽,才能更好的进行初中地理的教育教学,因此就需要巧用“问题导学法”来最大化学生学习地理时的效果,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问题导学;初中地理;教育引导
引言:
地理作为人文学科中更加偏向于理科类的学习科目,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的基本地理文化常识作为素养支撑,更加需要像理科学习做题那样清晰明白的解题逻辑和思路,这便需要我们对于地理学习的范围更加宽阔,深度也需要进一步挖掘。地理学习不是单纯的背诵练习,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总结归纳,最终才能得知学习成果。
一、当前地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理教育机制的僵化
在中式教育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教育多为应试教育所衍生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太注重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化发展,更多情况下还是为了应付考试,单纯为了成绩而学习,这样违背了教育教学的本质,久而久之,学生的所学习的知识会与现实脱轨,不能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等到学生学业完成,才发现与之所学,无法应用于生活,这是义务教育的悲哀。我们所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独立思维思考能力的优秀接班人,而不是按部就班执行命令的机器。
(二)地理知识重难点的忽视
由于對初中地理的考查难度和深度理解不像高考的那么细致深化,所以在初中地理的教育课堂上,老师大多数是以寓教于学的模式方法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重难点把握要求就有所降低,甚至是一带而过,尤其是进行了更高层次的地理学习运用中加以体现,这也是由于教师对于学习过程和课后检查的宽松要求,如果教师都有所忽略的话,学生就更加不能掌握明白其中的原理性质了,再加之其他初中主课的学习压力增加,学生课后对于重难点也是望而却步,这便是为什么学生对于稍微困难一点的题目就无从下手,也无力下手,这种情况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二、引导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问题具有发散性
首先对于文科学习来说,特别是地理这门学科,不像理科学习只有标准化的答案,地理学科通常只设有参考答案,这便给了我们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选择,例如在学习探讨地理学科中两极地区为何存在常年低温的问题时,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纬度入手,通过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弱、日照时间短来说明,另一方面还能从全球的洋流分布来解释,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二)问题具有趣味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问题导向法中想要提高教学有效性,首先要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从教学方式,模式入手,可以在课堂进行一些师生角色转换或者趣味问答活动,贪官实践活动参与调研,从日常科普提升学生的成绩。提出富含趣味性的导向题目[1]。如课堂练习中常常引用诗句古代农业谚语,像“黄梅天,雨水多”、“麦盖三层被,头枕馒头睡”,从这些俗语的字里行间分析出其包含的地理文化原理,更加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三)问题具有阶梯性
问题研究需要有层次、有秩序地稳步进行,初中地理教学也是如此,在对于学生课堂问题打的设置时,要遵循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递进式规律,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教学“赤道地区的天气状况”时,可以先从天气状态,气温,降水等表面体现出来的进行分析,再到为何会出现此类现象,从气压带、大气环流到太阳运动,通过有逻辑的思维,一步步推导,让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中感受地理学科的文化内涵,加深对地理学科的兴趣[2]。
(四)问题具有归纳性
随着教育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方法层出不穷,问题导学法也伴随着改革应运而生,并成为了教育领域的关注热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们对问题导学法实践以及对实施效果的研究却相对较少,问题导向法在课堂上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推导演绎的过程放在课堂之上,这样学生们就增加了之前互动沟通的机会,增加了自身的探究参与感,例如在八年级地理教学任务中,需要学生熟知我国各地省份简称以及所对应的地图图示,而就目前的认知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未掌握,对此可以将各省份按图形或地域特点分化,便于学生对于教师和自己所领悟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内容体系,也更加利于学生养成一种归纳总结的思维模式。
三、结束语
上文的种种观点表明,我们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主动研究、主动思索,培养学生的引导组织能力,在设问中发掘知识点,这也需要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配合、乐于引导。在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内部真正的调动起来对于地理知识文化的渴望与探索,既增加了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又有助于促进初中地理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晶.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天津教育, 2021(24):2.
[2] 司勇. 问题导学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构建分析[J]. 科学咨询, 20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