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构建小学数学个性化课堂

2021-12-08 01:22周建锋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四维学情个性化

周建锋

(平潭城中小学,福州 平潭 350400)

所谓个性化课堂,是指教师基于数据分析、能力分层以及利用错误资源等策略而展开的教学,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提高个体学习能动性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教学流程、精准优化教学资源、巧妙设计教学形式等方法,最大化地让每个个体都能充分吸收课堂知识,以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的教学目标。对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灵活运用“技术资源”“生成性资源”等优质资源展开教学,以提高个体的学习成效及教师的教学质量。然而,当前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授课针对性不足、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学情把握不到位等问题。这不仅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阻碍其思维发展,更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化、无法实现因材施教的困境。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四个维度入手,构建小学数学个性化课堂。

一、应用数据分析学情,合理划分层次

精准性是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小学阶段,为了能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精度、打造高效课堂[1],教师可以借助技术手段,依托大数据学情分析技术,为学生刻画精准度高、个性化强、指向性明的学情图谱;继而,根据该图谱,合理划分学生层次,为后续有序开展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精准教学奠定基础。[2]

在教学中,笔者主要借助“一起作业”APP 中的数据分析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实时分析。例如,在单元测试中,当学生的卷子评改完毕,发放下来后,首先,教师在“一起作业”APP 中发布该单元考的电子试卷,引导学生放学后利用5-10 分钟时间,将纸质卷上自己的答题情况誊抄到电子试卷中,实现日常考试情况电子化的目的。其次,当学生在客户端中提交答案后,系统便会根据个体的答题情况,自动生成一份图表形式的分析报告,直观展示该生的学习薄弱点及强项。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薄弱点,展开个性化的强化训练,以实现有效提升学科能力的教学目标。此外,为了体现学情分析的精准性,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外,还会依据报告中学生解答每道题所消耗的时间等要素,综合分析其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通过统合多项数据,按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来划分标准,将其分为先进组、中等组和后进组;并在后进组和中等组中,适当引入表达能力强的先进生,对其进行指导,促使他们快速提升。

二、科学设计分层性作业,展开梯度训练

作业是巩固和强化课堂知识、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分层性作业是指教师在完成前述“合理划分学生层次”后,为各层次学生精心设计的、具有差异性难度的作业。它主要包括夯实基础的必做题、提升能力的强化题及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创新题三大类。因其能有效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梯度训练[3],提高教学精度,强化个体的学科思维、能力及信心,故而可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以统编版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为例,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基础必做题、强化训练题和创新挑战题三类难度不同的题型。必做题可以按照常见的形式设计,如59÷7=( )……( );78÷3=( )……( )等。而强化题则是在必做题的基础上,适当加深难度,如( )÷8=6……3;( )÷7=9……3 等。最后的挑战题则具有一定的探究性,重在深化、拓展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如86÷( )=7……( );65÷( )=17……( )等。为促使各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获得有效训练,教师可以鼓励学科能力薄弱的学生完成必做题,尝试强化题;中等组的学生完成必做题和强化题,选做挑战题;而学科素养强的先进组,则选做基础题,完成强化题和挑战题。通过提高作业实效、展开梯度训练,帮助各层次的学生完成进阶性的学习目标,以推进精准、高效的个性化课堂的开展。

三、关注错误性资源,统合转化差错价值

数学学习是一个逐步摸索和不断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会不可避免地因粗心、基础不牢或认知偏差等因素而产生各类差错。差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对学科知识所进行的自主的、真实的和独特的建构。在个性化的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学习中的错误,鼓励他们多维度审视和分析差错。通过转化思维、“变废为宝”的方式,灵活地将差错转化为提升自身学习能力的高价值资源。[4]

例如,在统编版六年级“化简比”的教学中,教师在课上提出问题2/5:2/17=( ):( ),有学生将其简化为5:17。不少学生看到该答案后,提出异议。此时,教师并不急着下结论,而是引导该生说出自己的思路。他认为,前后项的分子相同,化去分子,提取分母作比,可以得出5:17 的结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原因在于该生将同分子异分母的比值化简方法和同分母异分子的相混同。教师并不急于否定,而是将错就错,顺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来分析。

师:仔细观察2/5:2/17=5:17 这个式子,等号前面的两个数值谁大谁小?

生:前项大,后项小。

师:等号后面的呢?

生:前项小,后项大。所以这个等式不成立。

师:那么正确的化简方式是什么?

生1:先通分再约分。

生2:先化去分子,提取分母,再调换前后项分母的位置。

教师因势利导,在差错中顺着儿童的思路和推导问题的方式,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在推导过程中发生思维碰撞,拓展解题思路。

四、引入项目式学习,促进个性化实践

项目式教学主要以“项目为形式,教师为引导,学生为本位”,主张人人参与、打破学科壁垒,通过融合多元学科知识对问题展开探究,锻炼个体的综合能力。[5]这种注重个体过程性成长而非项目的最终结果的教学模式,完全契合当下“高效课堂”“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在小学教学中,为了提升个体探求新知的主动性,增强其应用学科的意识,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展开项目式学习来实现。[6]

例如,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教学中,教师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主线,引领学生以5-6 人/组的形式,自主寻找贴合主线的研究主题,展开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借助网络阅读、线上问卷调查、家庭访问以及观察记录等方式,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主题信息,制定研究方案。如有小组将主题设定为“节约用水我能行”,并围绕该主题,提出“我国淡水总量有多少?人均拥有多少淡水量?淡水分布情况如何?”等数个问题。接着,借助书籍阅读,观看纪录片和新闻报道等方式,搜集淡水的应用领域、利用率及污染情况等资料。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家庭访谈、微信群实时互动等形式,记录调查对象家中每日用水量及每月的水费情况,根据已学的统计知识,将整理后的数据以柱状图、折线图或扇形图等图表化的方式呈现。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这种以核心知识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不仅夯实学科基础,强化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促使学生在资料收集、小组讨论、调查记录及报告撰写的探究实践中,对数学学科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为了打造个性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以创新性的教学策略为抓手,借助智慧化的技术手段,精确分析学生学情,合理划分学生层次,科学设计分层作业,统合与转化学生的“错误资源”,适当引入项目式学习,进而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地对他们展开个性化的学科训练。通过拓展思维、强化个体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落实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猜你喜欢
四维学情个性化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四维五段”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报告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浅析高职保险实务专业“四维”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谈四维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