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周“不止于体验”
——以杭州富春第七小学的教育实践为例

2021-12-08 01:22章振乐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劳动学生

章振乐

(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浙江 杭州 311401)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是新劳动教育的原创地,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号召,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做有朝气、有骨气、有才气的“有根”小俊才,学校不断挖掘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大胆探索劳动周的设计理念与原则,在实践中形成兼具学校特色与育人意义的劳动周课程体系。只有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从而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才能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现实困境:“只是体验”限制育人效果

《纲要》规定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目前,大多数学校每学期能够拿出一周时间,带领学生在实践基地进行劳动体验,轰轰烈烈地开展劳动周实践体验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劳动周经常面临走过场、浅体验、少评价的现实困境。不少学校在开展劳动周时,将其简单定义为让学生干活,通常为扫地、擦窗、垃圾分类、翻土种植等缺乏新意的劳动,最后拍照片“打卡”,即代表劳动教育完成。同时,由于劳动周每学期仅有一次,时间短暂,学生往往带着体验、游玩的心态,各项活动缺乏衔接性,呈现“片段式”的特点。劳动周只停留在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体验层面,没有深入挖掘其内容价值,也缺少后续的反思探究,几天的活动一结束,劳动教育便戛然而止。

当劳动周“止于体验”,其育人效果就十分有限。一方面,学生对劳动的印象不深,掌握的劳动技能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运用于生活,无法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另一方面,学校作为组织者,没有深入挖掘劳动周的内容价值,也缺少后续的反思探究,难以从根本上让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真正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单纯的体验和劳动付出带来收获是有区别的。体验天然能刺激儿童的兴趣,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但劳动本身却没有乐趣。劳动是将自我外化的过程,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的快乐,来源于教育工作者在设计劳动活动时添加的具有吸引力、创造性的内容。因此,要采取激励策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挑战欲,学生才能在劳动中主动出力流汗,倾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收获相应的成果。

劳动周必须打破“只是体验”的僵局,彰显时代特征,符合时代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将劳动观念与劳动精神融入课程活动。同时,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强调身心参与,激发创新创造,使学生感悟到劳动背后的意义,真正激发劳动热情,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劳动成为儿童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二、理念设计:基于体验,融于创新,臻于反思

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劳动周承载着实践育人、综合育人的功能与作用。深挖劳动周内涵的过程,也是重新诠释并架构劳动教育的过程。富春七小对于劳动周的理念设计,基于体验、融于创新、臻于反思。

(一)基于体验,丰富劳动形式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体验作为基础,所获得的认知也是空中楼阁。劳动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实践体验,学生的劳动感悟与情感都从体验中来。《纲要》规定,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让劳动以一种更加固定的形式融入学生生活。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专门参与劳动,使劳动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劳动周不能简单等同于学工学农,也不能一味否定体力劳动的重要性,而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劳动机会。在呼吁“不止于体验”的同时,也不排斥体验,而是希望有更丰富的体验。

因此,劳动周应当联通家庭、学校、社会。以学校为组织者,低段学生以校内劳动为主,高段学生以校外劳动为主,拓展劳动实践场所,塑造真实的劳动情境。让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真实问题,解决学校、家里干不了的事,学会诚实劳动。到大自然中感受付出与收获,健全心智,领悟辛勤劳动。在相对成熟、有安全保障的基地实践中激发思维,实现创造性劳动。经由劳动实践体验,学生才能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019款A4L S line车型在设计层面追求着更为纯粹的运动化元素,造型更加精致的双镀铬进气格栅进一步凸显了其极具攻击性的前脸设计,蜂窝状侧进气格栅以及全新的前保险杠造型也在风格上进一步凸显了运动性能。将普通车型的外观设计贴近家族旗下的性能车型是如今汽车厂商们惯用的设计手法,但2019款A4L S line的设计功力却不容小觑。用运动感爆棚来总结毫不夸张,毕竟在同级别中,找不到第二辆能在运动化设计上如此用心的车型。更值得一提的是,奥迪还为2019款A4L S line增加了天云灰和维加斯黄两种全新的车身颜色,这两种车身颜色通常是性能车的专属色。

(二)融于创新,感受劳动乐趣

新时代背景下,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进一步凸显了“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劳动形态不断发展演变,脑力劳动、消费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成为主流,劳动更在于“智造”而非“制造”。[1]因此,劳动教育更需要引导学生尚进尚新,以“有本领”的面貌实现自己的时代担当。

劳动的乐趣在于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生活中不是只有劳动,只有当他同时享受到其他的欢乐、文明的宝藏和精神财富的时候,劳动的欢乐才能在他面前展开。”如果劳动仅局限于机械的劳作、纯粹的体力活动,并不能激发儿童对劳动的兴趣,儿童也无法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一味重复或单纯流水线式的劳动,甚至会引起儿童的厌倦。儿童身体上虽然参与了,但精神上却未得到劳动的滋养,不能真正领会劳动创造价值的意义。因此,在劳动周的开展过程中必须融入创新,儿童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探索劳动世界未知的惊奇,克服巨大的困难,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亲历在劳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感受到运用劳动为生活创造美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喜悦与自豪。

(三)臻于反思,升华劳动体验

劳动周不止于体验,还应该有什么?这个问题本质上也在回答“知”与“行”的辩证关系。“行”是真实情境下的实践活动,而“知”有多重内涵,包括感知、知觉、知识、良知。[2]“感知”意为在劳动情境中,儿童运用感官接收到的“感受”,并由此产生的自身表达,如“我喜欢/不喜欢”;“知觉”可以理解为“我需要”,即儿童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发展需要劳动,因此愿意去劳动,用劳动增强体魄、锻炼心智;“知识”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实践,儿童对劳动对象、劳动技能产生更全面客观的事实认知;“良知”体现在情感、道德、审美层面,包含尊重劳动、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等。因此,体验既有“行”的内容,也涉及“知”的“感知”层面,即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产生对劳动的喜爱或厌恶。换言之,体验的“知”只停留在浅层,劳动周不应只是学生的游戏体验。如何提升劳动周的深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让儿童愿意劳动、学会劳动、热爱劳动?还必须将劳动周的“知”深入至知觉、知识和良知层面。

在劳动实践体验后,教育工作者应当组织学生及时总结,学会反思。例如,“为什么要劳动?所获得的劳动技能是否适用于所有情境?劳动有无大小之分?”等,问题不做限制。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给予学生反思的空间,让儿童发散思维,总结不足与对策,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三、实践探索:在体验中创新,在体验后反思

为解决生命成长的“自然缺失症”,富春七小自2009 年建校以来,就坚持以劳动教育为办学特色,开启“新劳动教育”实践,构建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体系,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校特色节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劳动周。根据《纲要》的要求,劳动周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开展活动。其中,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

基于以上理念,不断研磨、改进,富春七小的劳动周课程最终设置为:低中年级开展校内劳动周,包括以“晒秋”和“生肖文化”为主题的开学课程,以及立夏时节的收获节课程;高年级开展校外劳动周,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包括农耕活动日、职业体验日、技能竞赛日、成果评价日共4 日3 晚的实践体验活动。

(一)在体验中创新

1.模拟社会情境,适应时代发展

社会实践是创新的源泉,脱离社会的实践体验只会沦为单纯的机械劳作。体验必须模拟社会生活,才能激发创新。随着社会发展与育人模式的转变,不仅只有劳动形式在创新,劳动教育也不再局限于劳动本身,而是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意义,财商情商、孝敬父母、传统文化、职业选择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学校培育的时代新人应当与时俱进,具备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劳动周要以具体的劳动任务和形式作为载体,创设真实和丰富的劳动情境,在劳动过程的体验与实践中习得劳动技能,折射劳动精神。

例如,面向校内劳动周的收获节,富春七小举办爱心义卖、美食节、农运会等主题活动,师生与家长参与其中。学生充当店主,兜售自己种的土豆、自己烧的鹌鹑蛋等,收钱算钱,再将筹集的善款送到生活困难的同龄人手中。有学生还提出,从环保角度出发,建议自带餐具。这些社会实景在校园中再现,让低年段学生不出校门,也有机会了解社会生活,发现社会热点,获得前所未有的创新劳动体验。对于校外劳动周,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体现时代气息,以职业体验为切入点,安排一天时间,让学生体验社会的“三百六十行”。职业体验日包括招聘会、岗前培训、辛勤工作三个项目,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先到先得的招聘原则,组织学生认真进行岗前培训后,持证上岗。学校尊重儿童的天性,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置丰富有趣的职业岗位,采取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的方式,模拟真实的招聘会场景;岗前严格的培训流程与持证上岗的仪式感,也让学生学会负责,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劳动。学生在丰富社会经验的同时,习得与人交往的经验与能力,考虑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劳动样式,为未来走上社会打好基础。

2.增大任务难度,培养挑战精神

劳动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随时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劳动既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儿童学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面对劳动的新情况,努力寻找办法,或开展同学合作协同解决,或不断试错分享经验,都会使学生产生创新情感。以问题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以困难培养其迎难而上的挑战精神,才能在劳动中真正“手脑并用”,生成创新要素,激发创造智慧,促进学习创新。

例如,富春七小劳动周中设置“创意竞赛”环节,包含搭竹桥、割稻谷等项目,每个项目里的小任务环环相扣,难度层层升级。如搭竹桥挑战的第一个小任务是锯竹竿做桥面,学生需要利用锯子等工具,将竹竿裁成长短一致的铺桥材料。第二个小任务是建模型搭桥墩,学生要设计出想搭建的桥墩形状,根据桥墩模型,计算出所需不同竹竿的数量和长度。第三个小任务是合作分工组建竹桥,小组成员一起用麻绳固定桥面、桥墩,反复测试,以保证竹桥稳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体力劳动与智育是紧密相连的,充分肯定了劳动,特别是手工劳动在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倡“手脑并用”的教育模式,手使脑得到发展,变得更加聪慧;脑促进手的灵活,使它成为创造性工具。

3.鼓励创意设计,彰显创新品格

创新品格反映到劳动教育中,具体表现为冒险、开放、独立、自信。在劳动周创意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的突发情况,大胆实践,培养冒险精神。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的项目,为学生吸收他人观点、接纳不同形态的劳动提供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形成开放心态。在设计中,学生根据劳动真实情境,及时调整策略,学会质疑,塑造实事求是的独立品格。创意设计给予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空间,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劳动中创造,具备创新自信的进取心。

例如,富春七小劳动周最后一天为“成果展示日”,展示的项目之一为创意园,包含篱笆设计与制作、种植区域规划、个性取名等内容。在篱笆设计与制作中,学生需要根据菜园形状,设计篱笆的长度、宽度,在搭建的基础上,对篱笆四周进行美化装扮。种植区域规划则根据小组头脑风暴后商定的种植内容,对土地进行翻整,整出花卉区、果树区、蔬菜区等不同区域。最后,小组成员集思广益,给自己的园子个性化取名并挂上名牌。成果展示时,由小组长进行3 分钟演讲,介绍“我们的创意园”。在创意园项目中,学生运用已有的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加以创造与发挥,在传统基础上创意设计、展示新意,激发创新思维,用创新性劳动去创造新生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常规,而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实践,独立思考、求真务实、大胆探索、发散思维、交流想法、开展合作,树立“劳动创造”的自信。[3]

(二)在体验后反思

1.尊重劳动成果,树立劳动平等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盛行,青少年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塑造面临考验。习近平总书记说:“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广大劳动群众要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只有出力流汗,方知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劳动周让学生有机会深刻感受劳动的艰辛,体会到劳动既是为社会创造价值,也是证明自身价值的过程,进而珍惜劳动果实,在出力流汗中追求价值。尊重劳动从尊重职业开始。

富春七小劳动周设置的职业体验日提供多样的岗位选择,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性质的劳动,让学生学会选择,体会“挣钱”不易、工作辛苦,并思考不同劳动者艰辛付出的劳动成果。学校选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中的12 个“小”岗位,每个岗位招聘30 名学生,并根据岗位要求,参订工作内容及薪酬。学生对过程和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后,竞争上岗。校内外的劳动周课程,除了生活自理方面的日常生活劳动,还积极联系企业、乡村、基地等,拓宽实践场所,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让学生入农户、下农田进行农事劳作,体验农业、工业职业的生产劳动,关注自我成长与服务他人的服务性劳动等,感受不同职业的魅力与职业精神。教育工作者通过劳动周引导学生领悟,从科学家用脑力劳动改变世界,到保洁员用体力劳动美化城市,劳动不在于身份地位大小,所有劳动者都是伟大的。让学生欣赏不同劳动背后的美与意义,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

2.坚持多元评价,提升劳动价值

劳动周在评价内容,应将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态度等全部纳入,尊重学生在不同评价内容上的个性化表现,以促进学生发展、鼓励个体差异性为核心,激发劳动意趣。评价方法上,既注重对学生劳动知识与技能的量化评价,也关注学生的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质性评价,真实、客观地记录劳动周的开展情况。评价主体方面,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同学全员参与劳动周评价。最后,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加强学生的劳动体验,又准确考察学生的劳动收获。

富春七小的劳动周实践坚持多元评价,以劳动币和劳动争章为主要方式,评优树先。设计劳动币,根据学生劳动任务完成程度,给予不同金额的劳动币,学生用劳动币可兑换食物或者奖品。设计“劳动章”争章计划表、评价表,提出明确的目标与评分标准,根据学生表现颁发“劳动章”奖章证书。让学生的劳动成果获得欣赏与肯定,激发劳动潜能,升华劳动的价值。

四、结语

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劳动周为期短暂,如何在短短几天内让学生体味劳动的乐趣与意义,是劳动周设计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挑战。十余年来,富春七小坚持探索实践,构建了完善的校内外劳动周实践课程体系,在体验中融入创新,在体验后深入反思,旨在让劳动周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成为学生学会劳动、热爱劳动、享受劳动的主阵地,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与价值。

猜你喜欢
劳动学生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