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心
(重庆财经学院,重庆 401320)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对国际社会的融入,西方的某些价值理念获得了我国的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年人的认同;与此同时,我国的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重专业技能培养,轻人文教育熏陶的倾向;教师读经式的教学,往往很难收到学生的情感共鸣。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切实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是破解困境,重拾信心,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必然举措。
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由于受到历史文化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改革开放以后的利益多元化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与之相对应的立德树人也呈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的联系与区别,既可以找到立德树人的传统文化渊源,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地继承和大胆地创新。
具体来说,传统文化道德教化与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时代背景不同。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文化。这些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而新时代立德树人是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教育内容不同。立德树人是在对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的基础上的超越,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取上既保存了传统文化的精化,又剔除其糟粕,同时,还兼收了其他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第三,德育体系所处的地位不同。传统文化教育强调德育为先,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相比,德育体系较为完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虽一直以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但由于受到一些复杂因素的影响,部分院校德育工作的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因此,一个完整有效的德育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传统文化道德教化与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其共性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道德伦理在世俗生活中成为了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规范,在治国理政和协调人际关系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管子》中有“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1]。的说法。并进一步解释道:“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2],在此基础上得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3]的结论。这些论述很好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道德建设对于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新时代立德树人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二,道德教化是其中心任务。传统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都是要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道德规范。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4]。为此,他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5],这里强调以德为先,行有余力再学习文化知识。“修身养性”、塑造完美人格是这一时期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新时代“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6]。由此可见,两者都突出强调了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德树人更是被作为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确立下来;第三,两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是对传统文化道德教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特别是近代以来,当中华民族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仍然历久弥新,并日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道德教化的宝贵经验,有助于夯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思想理论根基,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新特征,创新立德树人的新途径,增强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一,推进传统文化道德教化和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机结合符合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利益格局的日益多元化,人们思想领域的困惑越来越多,研究和关注的焦点甚至逐渐偏离了曾经我们引以为豪的道德教育的制高点,一些领域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极易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而传统文化中重感情、轻利益、主道德等优秀的精神实质恰到好处地成为化解市场经济中,重利忘义、恶性竞争等无序市场行为的锐利武器,这对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完美人格,自觉抵制各领域的不良风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推进传统文化道德教化和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结合有助于深入分析思考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背后的文化动因。厘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影响,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增强其说服力、感染力,有利于开辟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途径。
第三,推进传统文化道德教化和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结合有助于增强立德树人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传统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基础和前提。立德树人的对象是受到传统文化沁润的大学生,因此,如果离开传统文化,孤立地强调立德树人,必然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四,推进传统文化道德教化和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结合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觉抵制西方价值观给人们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带来的严重影响。
第五,推进传统文化道德教化和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结合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和依托,研究和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了解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来龙去脉,更好地坚持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六,推进传统文化道德教化和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结合可以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可以充分发挥文化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生动形象等特点。同时,改“灌输式教育”为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以文化人”的过程中,积极营造“教学相长”的校园文化氛围。
基于传统文化道德教化思想,创新高校立德树人的路径是指充分吸收传统文化在道德教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高校立德树人的现有基础,在高校立德树人的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网络平台建设、活动机制建设及学生自律自觉意识的培养等方面融入传统文化道德教化的宝贵经验。
第一,创新基于传统文化道德教化的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制度建设。“制度与文化互为依存、相融共进:文化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支撑制度体系的构建;制度体系承载文化价值理念,并通过制度实施践行文化的价值追求。知所从来,才能明其将往”[7]。建立健全传统文化道德教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长效机制,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确保工作的稳定性,如健全相关工作的“选贤任能”的领导体制、完善“德法共治”的规章制度等。同时,传统文化道德教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还需要各主管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盖天下之事,非一人所能周知,亦非一人所能独成,必兼收博采,治理可望焉”[8]。
第二,加强基于传统文化道德教化的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课程建设。可以在现有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因素。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氛围的营造等,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在既定的教学时限内,既不喧宾夺主,又广有涉猎。比如,在《思修》和《史纲》中,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马原》和《毛中特》中,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教育。
第三,加强基于传统文化道德教化的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师资队伍建设。“‘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9]。习近平指出:“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10]。为此,应通过定期举办教师传统文化培训,开展传统文化交流讨论、心得分享等活动,培养教师“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和“诲人不倦”的问道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功底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培养具有堂堂正正人格的优秀教师,才能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从而,“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11]。
第四,加强基于传统文化道德教化的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网络平台建设。在校园网开辟“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网络专栏,通过网络平台的搭建,及时地推送传统文化研究动态、立德树人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师生员工的思想态势等信息。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和便捷性,吸引更多的学子关注传统文化,达到培养兴趣、普及知识的目的。
第五,加强基于传统文化道德教化的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活动机制建设。在大学现有的立德树人实践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因素,同时,适量增加传统文化的活动比重。利用阅读经典、举办文化讲座、开展主题实践、参观文化圣地、访问专家学者等多种形式,切实寻找切入点,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
第六,增强基于传统文化道德教化的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自律自觉意识。传统的德育工作往往采用“灌输式”来完成教育过程,教师霸占了课堂上的话语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在立德树人方面往往存在着学生认同度较差的情况。而这一问题,早在《礼记·学记》中,就用“教学相长”来解答。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以文化人”的过程中。改“灌输式”教育为“探究式”教育,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以文化人”的过程中。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2]。新时代立德树人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吸收其合理成分,又要大胆创新,进一步拓展立德树人的渠道,深入挖掘新时代的新气象、新精神。探索传统文化道德教化融入立德树人实践的具体路径既有利于我们追溯历史,了解立德树人的思想理论渊源,又有利于我们增强立德树人工作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助推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最终确立。这对于涵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求我们要具有新风尚、新气象。但这种新气象并不意味着抛弃甚至反对传统,相反,新时代、新变化、新征程的开启无不是建立在对待前人的成果和宝贵经验的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所以,只有对传统文化道德教化的经验进行吸收和借鉴,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展开高校立德树人实践新路径的探索和尝试才能使我们当下的各项工作不忘本来,开辟未来。同时,由于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存在着灵活度高,操作自由等特点,所以,往往缺乏统一规范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工作的成效难以有效检验,实际执行力度参差不齐,部分高校在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应注意前期对传统文化道德教化经验的分析整理,中期加强传统文化道德教化中蕴含的宝贵经验与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整合,后期增加传统文化道德教化融入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与相关工作进展的总结和反思,为后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准备条件。从而实现教育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