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1-12-07 23:20姜照雯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劳动思想发展

刘 冲 姜照雯

(1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成都 610068;2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成都 610068)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在。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构建全面教育体系具有基础性作用[1]。19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其长期的乡村平民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颇具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主张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心、脑、手的教育的和谐统一,对当前我国中小学探寻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具有启发借鉴价值。

一、思想渊源

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最鲜明的特色是劳动与教育的结合,即“教劳结合”思想,这一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思想渊源。

(一)文艺复兴以后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积淀

裴斯泰洛齐生活在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精彩纷争的时期。彼时的欧洲,承袭了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精神的觉醒,瓦解了中世纪的思想牢笼,每个人都能独立地与“上帝”“神”对话。文艺复兴最大的贡献在于破除了禁锢在人们头脑中的精神枷锁,重新发现了人,重新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裴斯泰洛齐生活的19世纪,欧洲人的目光早已从宗教转向了世俗,更加重视人本身和人的现实生活。自文艺复兴以来兴起的人文主义教育将儿童教育目标由宗教虔诚转向了世俗生活,世俗教育得到了欧洲社会的普遍认可。同时,人文主义者重视个性解放,人人平等的理念也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出现埋下了种子。

(二)科学革命和思想启蒙的冲击

如果说文艺复兴彰显“人性”,宗教改革实现了“世俗”,那么科学革命促进了欧洲人对“真理”的追求,启蒙运动引导了欧洲人对理想社会的探索。以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哲学催生了教育实在论思潮。教育实在论的发生发展,为欧洲人重视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手工劳动进行教育奠定了认识基础。裴斯泰洛齐深受这些思想影响。同时,康德的先验论哲学、莱布尼兹的认识论也影响了裴斯泰洛齐的教育观。

(三)资产阶级革命是其思想的历史渊源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是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思想产生的直接历史渊源。大革命带来大变革,同时也带来大动荡,大量的贫困儿童、无家可归的流浪儿越来越多,这促成了裴斯泰洛齐对平民初等教育的关注。改善普通人民的生活和劳动能力的提高呼唤着教育的平民化。“教劳结合”思想顺应了这一趋势,裴斯泰洛齐潜心于平民教育,并在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方面切实进行了实践探索。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将教育从宗教转向了生活现实,科学革命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实现了将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和行动就在对上述事实的传承与创造性探索中发展起来的。

二、劳动教育的目的和功能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人是道德和宗教信仰的才能,智慧和实践的才能[2]。教育是“成人”的艺术,“人只有通过艺术,才能成其为人”[3]。裴斯泰洛齐强调教育的巨大力量,认为教育能使人尊重其自然天性的发展,获得其相应的社会地位,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改善,进而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人们能自己起来挽救自己。在当时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社会的动荡使得广大的普通民众生活极其困苦。教育的首要意义就在于提供给人生存的手段和方式,通过授予儿童技艺技能使其能在生存的条件下成为真正的“自然人”,独立自主并享有自身的权益。

(一)劳动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发展人的能力,这与知识的获得同等重要。裴斯泰洛齐被认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把培养能力确立为教学任务的人,他认为教育问题不在于传授专门的知识或专门的技能,而在与发展人类的基本能力。裴斯泰洛齐所指的能力并不仅仅是某种具体的操作技能,而是更为广阔的能力观,不仅包括了技能的获得,也包括了人生下来所有潜能的发展,“通过劳动教育,提升乡村民众的劳动与就业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4]。另一方面,裴斯泰洛齐认为能力与知识具有同等重要性,认为最可怕的是有知识、有见识而没有实干能力,这会阻碍人的生活与自身本性相一致,不是和谐的人。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道德、智慧和体力的萌芽先天地结合在一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人的和谐发展。每个人都有追求各种力量得以发展和完善的能力和欲望,教育是使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得到和谐发展的艺术。裴斯泰洛齐认为,劳动教育是“包括身体各种器官训练、生活能力训练、职业训练和其他一切有实践意义的教育”[5]。劳动教育作为人的完整教育的一部分,当然要承担起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使命,通过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的结合培养出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人。裴斯泰洛齐关于“重视培养教育的职业技能,同时,也要力求他们和谐的全面的发展”[6]的思想是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核心观念。

(二)劳动教育的功能

劳动教育的个体功能体现在其使人独立自主,促进人的协调发展,培养实践技能。人的发展一直是裴斯泰洛齐主张的教育至始至终的目的,也是劳动教育的目的追求和首要功能。实践能力培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然法则。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人的发展如同自然发展规律,知识的获取、实践能力的培育都是人的自然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此他提出要对儿童进行全面的教育,即“心的教育”“手的教育”和“头的教育”。另一方面,裴斯泰洛齐也强调了行动力的重要性,肯定了实践训练促进人的知识与外物协调的作用,肯定了劳动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协调的发展。

劳动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可直接或间接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劳动教育有利于提供社会所需的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也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促进社会安定平稳。受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影响,裴斯泰洛齐依据自然发展的进程,把人性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原始时期的自然人,这时的人天生纯洁;第二阶段是社会人,萌发自身欲望,人性恶的一面逐渐显露;第三阶段是道德的人,这时人通过自身力量的约束达到自身的和谐。第一阶段“自然人”的教育重点是体育,第二阶段“社会人”的教育重点是智育,第三阶段“道德人”的教育重点是德育。人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对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而劳动教育是将体育、智育和德育加以统整的力量,有助于实现每一阶段教育功能的实现。和谐的教育成就和谐的人性,和谐的人性成就和谐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看,劳动教育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间接地推动作用。

三、劳动教育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工作的核心领域。从广义上讲,课程是一切能够影响学习者的知识、经验和活动,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学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是教育过程的途径。裴斯泰洛齐从他的“完整的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出发,把智育、德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在劳动教育课程和教学领域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劳动教育课程

裴斯泰洛齐和同时代的赫尔巴特等人一样,也是“教育性教学”的倡导者,主张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实现教育的心理学化。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通过模仿大自然和按照一定顺序来顺应人的心灵发展。“教育心理学化”的内涵体现在:教育目的心理学化;教育内容心理学化;教育原则和方法心理学化。

他主张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都应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与学生能力发展规律相联系。合理的劳动课程目标定位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合理的劳动教育内容有利于学生整合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扎实基本技能。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的劳动教育课程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益。裴斯泰洛齐把语言、数学、历史、地理、艺术等课程与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技能训练相结合,同时强调通过体育来训练劳动精神和学习劳动技能,切实践行了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

裴斯泰洛齐主张劳动教育课程应满足社会需求,认为劳动是使人立足于社会,成为独立、自由个体的重要手段。因此劳动教育课程要使学生将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相结合。劳动教育涉及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基本要求,这样的劳动教育有助于学习者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变化和给人才提出的各种要求。劳动教育课程要为学习者提供专业知识的扎实根底,这是适应未来社会技术技能提高的前提条件,也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

(二)劳动教学

劳动教学本身具备极强的实践性,裴斯泰洛齐特别重视劳动教育过程的实践性特点,主张学习者在劳作中学习,可谓“劳”中学。例如,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葛笃德在教孩子读、写、算的同时,也教孩子学习纺纱[7]。

在劳动教学方法上,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渗透在劳动教学中,所提出的实践技巧培养和直观教学法都是值得称道的。其要素教育理论中关于体育要素的思想与劳动教学关系最为密切,他认为,人体的关节活动是体育最简单的要素。体育是从最基本的肢体动作开始的。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动作训练逐步复杂,并且四肢的训练要同感觉的训练相结合。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练习,不断促进儿童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的提高。他的劳动教学过程也很好地渗透了教育心理学化思想,他试图将教学过程与人的心智本性、学习环境以及学习中的交往结合起来。

从实践技巧与劳动教育的联系来看,他认为实践的技巧萌芽于儿童,虽然实践技巧的发展有赖于感官和四肢,但其进步与心智发展有关。裴斯泰洛齐认为实践技能早已存在于儿童时期,其发展是由简到复杂,其发展的基础是人心智的程度,而感官经验的获得有助于高级劳动。裴斯泰洛齐将感官和四肢视为职业教育得以实施的行为基础,而心智则是职业教育的思维基础。劳动教学以要素教育为基础,并结合了感官训练。感官经验在高级劳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感官经验获得的信息有助于人从事高级劳动。裴斯泰洛齐沿袭了夸美纽斯提出的直观教学原则,主张在直观教学中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劳作技能。

四、劳动教育实践

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实践在西方教育实践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究竟谁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第一位提出者,现在无从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裴斯泰洛齐是最早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第一人。从1775年的新庄“贫儿之家”,到1825年伊佛东学校的停办,其间32年裴斯泰洛齐都投身于劳动教育实践,其代表性实践经验集中体现在新庄“贫儿之家”和斯坦兹孤儿院的教育改革实践中。

(一)新庄“贫儿之家”的实践

裴斯泰洛齐在新庄的“贫儿之家”开始了教育与劳动的结合,解决贫苦儿童生活经费问题。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主要涉及“农业”和“家事”两部分,主要开展的劳动实践包括儿童在田地劳动以及纺织、烹饪等。同时,也教授儿童读、写、算等基本文化知识。这些教育实践正是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目的和功能观的现实体现。以生产劳动的方式解决“贫儿之家”的经费问题,将劳动穿插在教育中,裴斯泰洛齐认为,这是儿童实现个人独立生存的必要条件。裴斯泰洛齐认为能力是人的所有潜能的展现,不仅仅是劳动技能,而是通过劳动训练来获得更丰富的能力,这体现了他的劳动教育能力观。

(二)斯坦兹孤儿院的实践

裴斯泰洛齐在斯坦兹孤儿院继续进行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实验。在斯坦兹,他让孩子们每天利用早晨两小时和下午四小时的时间学习文化知识,白天的其余时间均参加劳动训练,并且以“学习与手工劳动相联系,学校与工场相联系”[8]为教劳结合的主要原则。这比起新庄时期的劳动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计划性和规范性,而且其劳动内容扩展到了手工业,并且其已经产生了“产学结合”意识。这一意识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产学结合”正是当今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方向之一。

五、当代实践价值

裴斯泰洛齐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他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诸领域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为当时的欧洲及后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裴斯泰洛齐是一位非常具有人文情怀的教育家,他的著作和实践活动都充满着对底层民众的无限悲悯和关怀,他的所有活力都奉献在平民教育实践中。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确立了生产劳动作为学校教育中心的基本原则,倡导并践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极大冲击了知识本位的学校教育观。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实现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关键载体,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具有独特价值。当前,学校在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实施路径、评价方式等领域亟待突破。回顾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我们可从中寻找若干有价值的思想火花。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思想的启发借鉴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全面发展育人体系建设的启示

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劳动教育,不能忽视依托劳动教育的综合素养培育。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基础知识的学习重要,实践能力的训练同样重要,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有利于人的协调发展。学校作为完整的育人场所,应承担起培养全面协调发展的人的任务。当前,一些学校在劳动教育的实施层面,较为重视对学生的劳作技能训练,却忽视了劳作技能、生活实践与道德品质、基础知识、身体素质及审美情怀等方面的结合。

(二)对劳动教育目标定位的启示

受自然主义教育观和德国哲学影响,裴斯泰洛齐认为劳动教育不应局限于技能训练,而应赋予劳动教育以广阔的能力观,以便有利于儿童在未来能够适应多变的社会发展。

(三)对劳动教育原则的启示

裴斯泰洛齐是“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将这套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始终,在劳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劳动能力的培养应从幼儿开始,并且以幼儿的心智发展特点为基础,随着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而发展,学校劳动教育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实施。

(四)对劳动教育方法的启示

劳动教育是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是基于儿童生活实践的整合性教育。劳动教育依赖于儿童的感官训练和身体素质培育,因此劳动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实践体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劳动教育目标的达成,对儿童感官和思维要求更高的劳动教育有助于儿童身心的高阶发展。

总之,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教育与劳动结合的探索和实践,以及与之有内在关联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和要素教育理论,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劳动教育对人的和谐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对当今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极具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劳动思想发展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热爱劳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