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研究

2021-12-07 23:20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育人政治思想

郝 佳 婧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40)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通过实践将世界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自然界、人以及“人化的自然”。文化这一概念包含的内容在广义上囊括了人类的所有精神活动以及精神活动中的各类产品。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因此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必然显现出人的印记。文化在人们生动鲜活的实践中才得以诞生并不断发展,人在文化的面前显然具有绝对的发言权。但另一方面,文化也并非完全是人的“附属品”,文化可以对人产生与塑造、影响甚至改变的作用。可以看出,文化是“人化”与“化人”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的这一基本观点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对“兴文化,育新人”[1]的重要任务作出了明确部署。其中的“文化”指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也直接决定了我们育人的具体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就是对文化的教育功能加以正确利用,应用一定的方式和载体教化人、塑造人、影响人、熏陶人,培育时代新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输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满自信、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合格人才。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基本特征

顾名思义,文化育人的内涵就是用文化来对人进行教育。虽然说当前学术界对文化育人的概念莫衷一是,还缺乏一致的定论。首先,根据文化的内容来说,文化育人就是要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的同时,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文化观,进而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完善个体人格。从教育的角度看,文化育人就是根据教育的规律和教育对象的具体特征,优化文化环境等方式,让教育客体在文化的感染和浸润下达到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事业,不仅要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还要传授给人们文化知识,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学生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主动积极地承担起文化育人的重要责任。因此,我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就是利用好文化的教育功能,培育时代新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方式表现出潜隐性、在育人过程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在育人的效果上有着鲜明的持久性。

第一,文化育人的方式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在很多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需要通过借助具有潜隐性的育人方式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课堂教育的理论灌输形式,同样属于文化活动,属于文化育人的范畴。但是有所区别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虽然包括了理论教育,但却不限于课堂样态的理论教育,除了理论灌输之外更加倾向于应用具有潜隐性的教育手段实现育人的目的。显然,理论灌输并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实践所诉诸的唯一途径。文化育人必然要应用理论灌输,但是,文化育人除了应用显性教育,还应当注重运用看不见、摸不着却的的确确存在着影响的文化活动达到育人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要善于运用文化育人潜隐性的特质,让大学生置身于文化氛围之中,虽不察觉,但时时刻刻都在受到优秀文化、先进文化的教育、感染和熏陶,达到育人的目的。

第二,文化育人的过程展示出高度的协同性。文化育人内部各要素不是割裂的。在文化育人的内部和文化育人的整个过程中都是有其严密的内在理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以实现人的“文化”为重要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过程不是依靠某种单一的力量实现的,是需要各种教育力量一致发力、协同进行,展现出了协同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过程的协同性表现在高校内部不同的教育力量、教育要素在横向上要相互配合,在纵向上要有效衔接。具体来讲,身处不同岗位的教师都不同程度地肩负着文化育人的责任,不同岗位的教师应当相互配合,协同育人;在纵向上,不同年级的文化育人层次应当有所区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本身就是各方教育力量相互配合、各种教育方式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要素综合考量的过程,绝不是单一的教育力量、教育方式、教育要素的独奏,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中协调各种要素,使其相互配合、同向同行。

第三,文化育人的效果展现出了高度的持久性。文化的力量虽然未必会对人的行为产生直接性的影响,但是却能够对思想品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这样渗透式的文化育人模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效果更具持久性,效果更加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需要重视调动大学生个人的内在力量,实现大学生个体的“自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影响力。文化能够完善人的人格、滋养人的心灵,人格的完善和心灵的滋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人无时无刻不在受到文化的影响,使得文化育人的效果有着持久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不是瞬时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感染浸润的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内化,从而实现行为的转化。文化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灵和精神起到浸润的作用,让文化更高效地融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未来走向。文化育人,就是要作用于人的精神,丰富人的头脑、浸润人的心灵,实现大学生在知情意信行各方面得到发展,固话文化育人的实际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目标所在

就国家的角度来讲,精神文明建设的稳步发展是有效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一步;对于社会来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的要求;于学校建设来讲,是高校实现发展的必然路径。我国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就需要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重要价值目标。

第一,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支新生力量、重要力量,大学生可以用自身高尚的道德素质去辐射带动其他的社会成员,进而提升全社会、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具体来讲,就是要在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与道德素质上着力。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政治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实践,很多情况下文化育人实践的方式是柔性的,是一种潜隐但却不可小觑的“软力量”。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在文化育人的实践中能够得到大幅提升。其次,文化育人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可以产生促进作用。大学生是接受社会风气影响的群体,同时也能够引领社会风气的重要群体。大学生身上寄托着增强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希望,大学生群体道德素养的高低,也是中华民族总体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表现。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培育大学生的道德品行,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实践的重要目标。开展文化育人的关键环节,就在于以什么性质、何种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蕴含了崇高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蕴含了社会、单位、家庭等不同场域的道德表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育人,提升了大学生个人的品德素养,也是社会之德、国家之德、民族之德的进步。显然,立德在先,“立德”是“树人”的基础,要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将“立德”作为重要环节,为“树真人”提供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厚植文化自信。首先,要积极帮助大学生进一步牢固树立科学的文化观。文化观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于文化现象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的总和,在性质上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2]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好地履行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化观,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点,拥有正确对待不同性质、不同来源、不同内容的文化的能力。其次,要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大学生需要在树立科学文化观的基础上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这是时代新人应具备的素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的重要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概念和部署,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厚植文化自信,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实践过程当中,要注重涵养大学生的文化行为,让大学生在文化的主动学习与潜在涵养当中涵养道德、优化行为,更加确证自身对中华民族身份的心理认同,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从精神深处生成一种认同感,进而厚植文化自信。

第三,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文明与文化两者是相互联系却又内涵迥异的词汇。有了人的存在,文化也就诞生了,但是有人的诞生未必能带来文明。文明是文化更为高级的形态,文明意味着人的开化,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广泛汇聚。文化素养是个人或群体文明程度的鲜明体现,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高低是未来社会成员的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文明素养是建立在对文化有着正确的认知、深厚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崇高的信念和规范的行为基础之上的,包含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规范的社会行为。大学生文明素养的高低,直接映射了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有效增进大学生的文明程度,是在提升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的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大学生不仅是青年群体中的一分子,也是青年中优秀的代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是需要得到社会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重要任务,要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增进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方法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要从增强基础设施的文化意蕴、重视校园风气的营造、注重仪式的运用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不断增强校园基础设施的文化底蕴。增强基础设施的文化意蕴,就要从自然与人文两个维度去对校园的环境进行净化和营造。要更加有效地培养时代新人,需要发挥环境的涵养功能,强化校园当中的文化意蕴。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需要让学生感觉到校园自然环境的美丽,强化校园环境的育人导向,让校园里的每一个建筑、每一面墙壁、每一条街道甚至每一个路灯都能教育人、涵养人。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命名都不应是随意的,应当以教育的角度进行审视。具体来讲,要以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为基础,以大学生出现频率较高的教室、寝室、食堂、活动中心等地点为着力点,营造健康向上的教师文化创设、寝室文化、食堂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其他场域的校园文化。校园里的建筑不是随意搭建的,校园一花一树、一草一木的种植和栽培都有其育人价值。在各类建筑物、道路等设施的命名上也需要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具体来讲,可以结合高校的具体优势和特色,充分体现高校的价值目标。如博学楼、尚学楼、成栋楼、奋斗路、桃李路等,都是在基础设施中增加了文化意蕴,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就能树立起追求真理的良好品格,在潜移默化中便可陶冶其精神。在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上,也应当体现其浓厚的育人特色。图书馆是校园中国学术气息较为浓厚的场所之一。图书馆的建设应当具有意义,并设置宣传板、条幅、标语或二维码等,让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学校图书馆的历史沿革,感受到图书馆中的书香氛围,以浓郁的书香涵养大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树立崇尚学术、热爱真理的良好品行。还要注重大学生寝室文化的营造,举办大学生寝室文化大赛,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风气教化的实效,用优秀的寝室文化弘扬校园正能量,以浓厚的文化底蕴育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实效。

第二,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首先,要对高校校规校训的文化资源加以整合与利用,积极营造出向上的校园风气。具体来讲,可以用高校自身具有特殊性、感染力的独特办学理念、校风学风等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为大学生施以积极影响。高校的校训是一所高校教风学风、师德师风的凝结,结构严谨、寥寥数字、字字铿锵,有着丰富的理论价值,对大学生也具有育人作用。高校校训有着健康向上的主体基调、简洁明了的具体内容,朗朗上口的节奏,无疑是高校进行文化育人实践的重要价值资源。其次,要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寝风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一定的氛围作为文化育人的润滑剂,高校应当保持良好的风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也需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寝风,以极具感染力与导向力的群体风尚对大学生进行感染。风气可以在人际之间传染,人的思想和行为也会受到风气的影响。树立爱国爱党、恪守道德、刻苦好学、勤劳勤俭、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引导大学生追求真理、崇德向善、开拓创新。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发挥示范效应,注重以行带人。运用良好的风气感染大学生,还涉及到教育主体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进一步加强自律,做到身体力行,将自身作为大学生的鲜活表率,以自身的良好品质带动学生,为大学生做出良好示范,用人格魅力打动大学生,这同样是一种风气的感染作用。最后,要有效营造积极向上校园风气,要紧密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一所高校的校风是使得该校得以立身的总体风尚。高校应当打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品德涵养。如师范类院校可利用学校的特色,引导学生树立身正垂范的价值理念,培养大学生从大学阶段就树立高尚的师德;农林类高校可以依托农业、林业优势,培养学生甘愿扎根基层、不畏惧苦累的崇高精神,培养大学生养成环保意识,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理工类高校应当发挥自身严谨治学、敢于勇于乐于追求真理等精神,对学生进行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价值引导。

第三,要高度重视仪式的正确运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实践当中,不仅要从文化的内容上着眼,也要注重利用文化的形式,即充分运用仪式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实践,要正确科学地运用仪式,通过仪式、营造仪式感来浸润与感染大学生。应用仪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大学生在面临加入共青团、加入中国共产党、面临各种考试、选择进一步升学、毕业、实习、就业等问题时,容易产生情绪波动、思想波动的现象,在这种时间节点进行文化育人,注重仪式的运用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四年,蕴含着诸多人生的成长节点,尤其是在入学、入党、毕业时,更要注重仪式的运用和仪式感的营造。比如,在入学时,高校一般都会举行入学仪式或是开学典礼,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具体实践,应当主动把握此契机,注重对大学生政治素质、道德素养的引导,大学生在仪式中能够更好地接受所渗透的价值理念,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顺利过渡,还可以对大学生的人格进行进一步塑造。再比如,在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重要人生节点上,在严格遵守入党程序的前提下,也可以注重仪式感的营造,要积极借助强化国歌、国际歌的感染力,进一步增进仪式感的营造,在仪式感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党性。同理,在大学生的实习、毕业之际,同样要注重仪式感的营造,把握时机,规范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

第四,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开发和逐渐普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带来了危机。一部分大学生可能在新媒体时代的庞杂信息中迷失方向,在许多问题上缺乏正确判断。另一方面,快速普及和广泛运用的新媒体技术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具体实践带来了重要的教育契机。高校应当充分运用好互联网技术,并积极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主动以网络文化来“化人”。新媒体技术相对于传统教育媒介来讲,有着传播速度更快、信息含量更广的突出优势,其教育信息传播的形式更加契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接受习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也应采取更加具有时代性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具体来讲,可以建设校园网站,建设微信公众平台、微博账号等。在某些重大纪念日的时间节点上,譬如艾滋病宣传日等,要结合具体的节日的背景,积极向学生普及文化知识,讲述与节日和纪念日相关的故事,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扩展大学生的知识覆盖面。在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上,可以以文字、图片、短视频、微电影的技术展开,要注重将文图音像结合运用,体现育人方式的综合性。在“化人”的内容设计上,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为关键、为引领,引导大学生接受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滋养,以此有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具体实践。

猜你喜欢
育人政治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