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进阶”的小学古诗文教学实践探索

2021-11-30 01:51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阳羡小学吴红娟
青年心理 2021年25期
关键词:诗眼进阶导学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阳羡小学 吴红娟

小学中高段是学生思维逻辑培养的关键时期,对此,在教学过程中,以情思交融的方式,去关注思维的独立性、求异性、创造性思维,更能推动学生思维的进阶性发展。

一、以问题为“梯”,让学生看到古诗文的“立意之境”

(一)阶梯式“问题串”,由易到难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关于“瑟瑟”一词,书上有注释,其含义是“青绿色”,学习至此如果戛然而止,限制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我设计了“问题串”——“瑟瑟”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没有注释,你会用什么方法去理解“瑟瑟”?学生在已经知道“瑟瑟”含义的基础上去寻找,有学生用字典查到知道“瑟瑟”有“碧玉”的意思,水波荡漾犹如一块碧玉,可以推测“瑟瑟”的颜色跟碧玉接近。也有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为黄昏的江面是红绿相间,存在着反差美。

通过拓宽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猜测“瑟瑟”的含义,体会诗人就是抓住江面上呈现出来的两种颜色,来表现残阳照射下江面细波粼粼、光色瞬息万变的景象。诗人如此沉醉,把自己的喜悦之情也寄寓在了景物描写之中。

阶梯式“问题串”给学生搭建了思考的支架,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推动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评价能力的思维发展。

(二)预习式“导学单”,由浅入深

以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前置性学习,设计有梯度的“导学单”,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共享思维的方向、路径、媒介和线索,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更能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思维能力。

在教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时,用预习式“导学单”作为适度的学习支架。“导学单”分两部分。第一,对古诗内容的预习,包括大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借助注释,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第二是相关的评价设计,如能借助注释说一两句诗的意思,能借助注释说一首诗的意思。学生根据“导学单”的要求进行预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星级指标完成,也可以选择更高一级的项目进行挑战。

借助“导学单”的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思路,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二、以诗眼为“窗”,让学生看到古诗文的“寓意之绝”

在教《墨梅》和《石灰吟》这两首古诗的时候,学生对于“只留清气满乾坤”和“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两个“留”有疑惑,常会与“流”混淆。在初步了解两首诗的意思后,问:“这两句中都有一个‘留’字,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紧扣两个“留”,以此为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字义、朗读的比较,结合诗句及诗人的生平,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画面,感受这两个“留”字意蕴的巧妙。通过体悟、朗读、比较,学生真切感受到“清白”是实实在在留在人间的,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清气”是随风飘荡的,原诗采用“流”字,要读出飘逸之感,而统编版教材,调整为“留”,结合《墨梅》这首题画诗的特点,也发现,这种随风飘荡的“清气”,只有散发着墨香的梅才能永久地“留”住。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有各自观点的碰撞,有质疑,有反思,有批判,思维正在逐步进阶发展。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诗眼在“西湖比西子”这一千古设喻上。围绕诗眼,实施追问:“西子”是谁?为什么西施可以被称为“西子”?有道德有水平的人被尊称为“子”,可以把西湖比作孔子、孟子、庄子吗?在一连串的追问中,学生明白了西施是个绝色美人。接着,紧扣“西湖比西子”这一诗眼,感受西湖的晴雨景致,美不胜收。美人与美景,不同姿态各具风姿,各领风骚。顺着如此独特的一个比喻,引导学生顺势而为地不断探究,不断打开思维的闸门,不断激活思维的“泉眼”,在对比中发现异同,在鉴赏中领悟寓意之绝,突破思维之阶。

有诗眼意识的切入和渗透,学生对全诗有“一览众山小”的眼界和胸襟,从而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向高阶思维深入、迈进。

三、以想象为“径”,让学生看到古诗文的“达意之美”

通过对古诗文的赏析,学生能“视通千里,思接千载”,能调动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丰富的意境。

以统编语文教材三上《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为例:在“走近西子”环节,教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时,我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交流所了解到的西子形象,再问:苏轼是怎么描写她的美的呢?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想象“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的各种美态:穿布衣时是美的,穿华服是美的;唱歌的时候是美的,跳舞的时候是美的,走路是美的,坐着是美的,站着也是美的;笑很美,哭也很美,健健康康的西施是美的,连生病时楚楚可怜的样子也很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西施的美丽形象跃然于脑海中,再相机出示西施各种姿态的画面,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意境中西施的各种姿态,进行了“化客为我”“你我合一”的角色转变,在“物我交融”的状态中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融进西湖”环节,教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学生自由朗读感悟,在教师的启发唤醒中,激发原有的生活体验,大胆想象。他们仿佛看到了湖面上波光粼粼、金光闪闪的样子;仿佛看到了阳光下的湖面,碧波荡漾,水里的鱼儿自由欢唱,岸边的垂柳轻摇身姿;仿佛看到远方的山被雾气笼罩着,披上了一件薄薄的纱衣,朦朦胧胧,模糊一片,就像走进了仙境一般。晴雨两种天,西湖两种美,一个清晰响亮,一个轻轻柔柔,带着各自的感受和想象美美地朗读。接着,教师又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西湖,晴天有晴天的美,雨天有雨天的美,真是晴雨总相宜啊!你觉得西湖还有什么是总相宜的呢?学生小手高高举起,有的说“水光山色总相宜”,有的说“潋滟空蒙总相宜”。在一组西湖的风景照片的展示中,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了一幅幅“总相宜”的美丽画卷,他们觉得西湖一年四季总相宜,春夏秋冬总相宜,早晨黄昏总相宜,刮风下雨总相宜,蓝天碧水总相宜……美丽的西湖,无论怎样的天气,无论怎样的环境,都尽显风姿,在苏轼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画卷。此时,再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出古诗的节律,读出古诗的意境。这种入情入境的对比朗读,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活跃,理解也更为透彻。

教学中,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赏析,把古诗中的意象语言想象成一幕幕立体的场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言语思维能力也将不断提升。

四、以比较为“轴”,让学生看到古诗文的“创意之妙”

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时,把《望洞庭》《望天门山》这两首放在一起比较着教。先让学生比较一下:如果每首诗都分为两个画面,可以怎样分呢?《望天门山》可以分为远望天门山、近看天门山,《望洞庭》可以分为湖之大、山之小两个画面,也可以分为近看洞庭湖、远看洞庭湖。通过画面的比较,引导学生明确空间顺序,感知写作角度。接着再让学生好好读读两首诗,比较一下有哪些异同之处。引导学生联系起来思考发现相同之处有很多:都是写景的,作者都是唐朝诗人等。不同之处更多:一个是从远到近,一个是从近到远;一个是壮阔豪放,一个是优美诗意;一个是白天,一个是晚上。另外,诗里的颜色不同,作者的情感也不同,可以推断出诗人的性格也更不相同。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通过品味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学生的理解、评价、思辨等能力在不断得以提升。

通过比较阅读,在互动交流中,比出了差异,比出了个性,比出了特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透视诗人意象选择的主旨表达,逐步实现思维能力的不断进阶。

总之,语文课堂是煽情、煽智、煽思的有机结合体。语文课堂就应该运用“语文的方法”,通过“听说读写思”等语文的活动去践行“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之一——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情思交融的古诗文教学,时时迸发思维的激发点、情感的交融点、智慧的萌生点,时时涌动学生生命成长的活力。在这期间,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提升,思维品质在不断提升,科学思维的态度在逐步养成,这个过程便是思维进阶的过程。

猜你喜欢
诗眼进阶导学
砥砺奋进“十三五”,看安凯客车“出海”进阶之路
Flying Forward
终究有一枚诗眼
诗眼
诗眼
传祺GM6:家用MPV新进阶
时髦进阶版法式美甲
我是小导游
《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