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与思考

2021-11-30 00:16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邓柳华
青年心理 2021年34期
关键词:分配律表面积乘法

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邓柳华

随着“双减”政策施行,如何把学生的过度作业的“量”减下去,把作业的“质”提上来,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对此,本文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 就如何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做到分层有序、精练有度做了探索实践。

一、创新作业形式 变“静”为“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创新作业形式,变“静”为“动”,将传统的写一写、算一算灵活变身为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理一理、试一试。

【题例】1 公顷有多大?

问题:小朋友们,三年级我们认识了三个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其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用到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那就是“公顷”。你可以上网查一查,也可以请教家里人:1 公顷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学校几个操场的面积合起来会是1 公顷呢?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用到“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呢?把你研究的过程用画图和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这样的作业方式,通过充分挖掘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点,创新作业形式,变“静”为“动”,赋予了作业更多的趣味性,让学生“喜欢做”。布置这样的作业可以避免作业的重复性,却能提高作业质量,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课程学习的获得感。

二、回归现实生活 变“虚”为“实”

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基于此,教师要常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丰富宽作业形式,既关注课内又关注课外,既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又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提升作业价值,真正做到为学生减负。

【题例】“克与千克”体验之旅

对于“克与千克”的学习,体验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在周末走进超市,开始他们的探究之旅。通过掂一掂——对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称一称——加深了对质量的直观感受,说一说——让孩子适时进行总结,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进一步建立正确而清晰的表象。作业设计如下:

(一)我来看一看

1.到超市看看,哪些商品是用“克”做单位?

2.再看看哪些商品是用“千克”做单位?

(二)我来掂一掂

买1 千克水果,掂一掂并数一数1 千克有几个。

(三)我来称一称

一个苹果大约重( )克,2 瓶矿泉水大约重( )千克。

(四)我来说一说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想说的?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将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撬动学生思维 变“记”为“探”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把作业的作用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这样的作业只能让学生停留在记忆层面,学生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对此,教师应设计能触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可参与、乐参与,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题例】说理作业:乘法分配律的N 种模样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探索了“乘法分配律”,欢欢同学因感冒在家休息,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还不理解,你打算用什么方法给她解释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可以用画图、算式、文字说明、画表格等形式说理)

运算定律教学中,乘法分配律最难了。在这个单元教学结束后,怎样设计作业进行巩固提升呢?学生们在接触了各种乘法分配律的“变形”后,也逐步发现了一些“秘诀”。但要想学生真正把乘法分配律内化好,我设计了“乘法分配律的N 种模样”的说理作业,让学生从点子图、周长面积的计算、应用问题、笔算等角度解释说明。这个发现的过程,就是对乘法分配律特征进行再次理解的过程,也是规律内化的过程,更是自我创造的过程。

通过挖掘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设计注重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探究,深入思考,解决问题、获得真知,用写一写、画一画、讲一讲的方式呈现学生的思考历程,很好地突出了作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撬动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培育了学科的核心素养,把“减负提质”落到实处。

四、体现作业层次 变“切”为“异”

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梯度的作业,做到分层有序、精练有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在学完“长方体表面积”一课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份题组作业:“给长方体标上长、宽、高,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吗?”这份作业分3 个层次,既有推导、应用长方体表面积的选题,也有探究的提示。学生可以先选择第1 题,假如认为解决第1 题有困难,可以选择第2 题,以此类推。

这份作业的设计如下:

1.请你解决下面的问题(可以列式计算、文字说明或画一画)

(1)你认为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写一写,也可以画一画。

(2)制作这个长方体,你认为至少需要多少卡纸?请算一算。

(3)可以有什么方法验证你的做法是对的?可以画一画,也可以用身边的长方体说明。

(4)现在你知道长方体的表面积怎么算了吗?试着写出公式。

2.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

(1)画一画: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哪些?你会试着画出它的展开图吗?

(2)说一说:根据表面展开图,想一想它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并说说每一步算出的是哪个面的面积。

(3)想一想: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你能试着写写计算公式吗?

3.剪一剪,做一做

(1)请你把身边的长方体剪开,你能画出它的表面展开图吗?试一试。

(2)要求做这个长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卡纸,实际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 )。

(3)根据表面展开图,能知道长方体的表面积包含( )面、( )面、( )面、( )面、( )面、( )面等( )个面的面积。

(4)现在你知道长方体的表面积怎么算了吗?

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先完成的学生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同伴,再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最后进行全班汇报,师生一起归纳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的分层次、有弹性的模式,既能“吃饱”,又可以“吃好”,真正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达到减负的目的。

五、培养思辨能力 变“闭”为“放”

在数学课堂中,开放性的作业具有不确定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应该多设计能够激活学生大脑、拓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培养思辨能力,做到准、精、巧、少,提升课堂实效。例如,教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开放式作业。

【题例】有一个长12 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沿边剪下一个边长4 厘米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有怎样的变化?

小朋友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你认为剩下图形的周长会有什么变化呢?先想一想,再动手画一画、算一算、比一比,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这样开放式的设计,通过要求学生动手画、算,开口说想法,倒逼学生想象、思考、辨析、深化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的实际应用,在结构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平移、变与不变的思想,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推理和表达的能力,突出开放性作业的探究性和发展性,这样的作业减少了不必要重复写的过程,学生会“想做”并“爱做”,同时起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总之,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数学作业需要我们精心准备,认真解读教材,因生而变,因材而异,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优化作业,降低重复性,增强趣味性、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让作业发挥最大作用,使学生乐于参与,真正做到“减负提质”。

猜你喜欢
分配律表面积乘法
数形结合 突破难点——“乘法分配律”教学新探索
巧求表面积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求正方体的表面积
把加法变成乘法
表面积是多少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表面积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