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宇
摘要:古诗文展示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经济生活,具有显著教育价值,为了进一步提高古诗文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构建文学史观。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文学史观的建构原则,其次分析了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文学史观的建构策略,以期为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提供参考。
關键词:古诗文教学;初中语文;文学史观
引言:初中语文古诗文多以文本形式单独罗列,教材之间缺少联系,再加上教师的逐个讲解,使得学生难以形成完善的古诗文知识体系,难以将各项知识真正整合起来。文学史观的建构,则能够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奠定基础,使得学生以历史为基准将各个古诗文作品串联起来,从而强化古诗文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效果。
1.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文学史观的建构原则
1.1适度性原则
文学史观建构适度性原则指的是教师需要基于初中古诗词教材,以讲解文学性知识为主,以了解文学史知识为辅,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1]。具体来讲,文学史观建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古诗词内容和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能力;这表示教师不能出现过度介绍古诗词相关文学史知识的情况,只需要令学生掌握整体文学史发展脉络即可,如果过度解读和理解,则可能会令文学教育倾向于史学教育。
1.2有序性原则
文学史观建构有序性原则指的是教师需要基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及古诗词教材,总结每篇古诗词和每个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有目标、有顺序、有重点、有主次的设计教学环节,并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古诗词掌握水平、认知水平,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最后科学落实各项教学环节,做到高效顺利完成教学计划。总体来讲,文学史观建构有序性主要涉及到了教学环节有序性、学生学习现状有序性、教学过程有序性三部分,只有确保文学史观建构有序性,才能够充分结合理论和实践。
1.3客观性原则
文学史观建构客观性原则要求教师确保收集古诗文学习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历史知识陈述和总结过程中保持客观真实的态度[2]。具体来讲,教师需要确保古诗文学习史料的客观性,例如,与古诗文相关的作品、作者生平等,教师需要按照史料的标准判断这些资料的真伪;需要确保历史知识的客观性,撰写者在记录史料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带有个人主观意识,这使得任何研究资料陈述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个人色彩,再加上文学资料在流传过程中会出现丢失、篡改、损坏等情况,完全客观陈述史实是不可能的,教师只能尽量为学生提供一手资料,尽量确保史实的客观性。
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文学史观的建构策略
2.1树立古诗文教学文学史观建构理念
教师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完成文学史观构建,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运用文学史观,具体策略如下。第一,教师可以将古诗文与现代生活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以古鉴今;例如,在讲解《记承天寺夜游》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他作品,从而品读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情,同时还可以表达自己对于“闲人”的理解。第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来收获知识之外的内容;例如,在讲解《孟子二章》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课文或从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最喜欢的古诗词,并且可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2基于教材构建古诗文教学课堂模式
教师需要通过科学的古诗文教学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有完成了教材教学,才能够从文学史的角度进一步进行扩展,具体策略如下。第一,教师可以基于教材中的古诗词知识和内容,对学生进行集中教学,并且寻找效率较高的教学方式,尽量应用更少的课堂时间完成基本教学任务[3]。第二,教师可以将文学史知识学习转移到课堂上,转变既往的课外学习模式,使得课外学习和阅读不再流于形式,表示教育需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学习文学史知识的机会和时间,而不是当成课外作业布置下去。第三,教师可以在一节课教学结束之后,对本节课涉及到的文学史知识进行总结,并且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讨论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实现文学史知识的互通。
2.3通过扩展阅读渠道积累文学史素材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普遍较大,使得学生很少有时间参与到课后阅读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实现文学史观建构,教师需要组织学生扩展阅读渠道,积累文学史素材,具体策略如下。第一,教师可以进一步强化教材内古诗词文章阅读,能够被选入到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经典篇章,其中蕴含了大量的文学史知识和历史文化,强化对这些篇章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文学史,同时形成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第二,教师可以扩展课外阅读渠道,以此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审美;例如,可以向学生推荐与教材篇章相关古诗词阅读,如《史记》、《中国文学史》等,可以组织学生绘制与文学史发展相关的黑板报。
2.4通过文学史观建构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文学史知识涉及到的范围较为广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高对各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需要有效的监督,具体策略如下。第一,教师可以监督学生养成做笔记的良好习惯,通过记笔记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加深对各项知识的印象,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在长期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必然能够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学史观,从而将文学史知识应用到后续学习中。第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定期为学生设置开发性题目,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解答问题,以此来了解学生对于各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对后续教学进行针对性调整,真正形成自己的文学史知识体系。
结束语:综上,教师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树立古诗文教学文学史观建构理念、基于教材构建古诗文教学课堂模式等策略引导学生建构文学史观,这是因为文学史观构建符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在具体建构策略的指导下,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有利于通过初中语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樊迪.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文学史意识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2]杨景顺.古诗文教学中文学史观的建立与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16.
[3]王明丽.余恕诚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借鉴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