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媛媛
[摘 要]苏教版教材在每一单元后都会安排相应的“综合与实践”专题活动,文章从苏教版新旧教材的“综合与实践”专题数量与内容安排的对比出发,分析新版教材“综合与实践”专题的类型分布特征,并探讨了“综合与实践”专题的功能,以期指导教师解读教材“综合与实践”课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从而更好地落实数学课程标准。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教材分析;功能探究;苏教版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2-0016-03
目前中小学教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主要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两方面入手,而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和实践的能力。基于这一点,苏教版新教材的一至六年级一共编排了34个“综合与实践”活动课题。这些课题通过现实的、开放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并通过设置问题和障碍,让学生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结合自身所学知识积极思考解决对策,并学会与同学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贴近生活,设置的问题都是生活中能遇到的,因此,学生可以从生活出发,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内在联系,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应用和实践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苏教版新旧教材“综合与实践”的对比
如图1,从数量上看,新版教材中“综合与实践”专题的数量比旧版教材的减少了13个(新版教材有34个专题,而旧版教材有47个专题),且大致呈现每册书少一个课题的趋势。从“综合与实践”课题数量在各年级分布特点来看,旧版教材的分布比较杂乱,没有明显的层次性,而新版教材的分布特点更加鲜明,其中1~2年级每年设置4个专题,3~4年级每年设置6个专题,5~6年级每年设置7个专题。为什么在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综合与实践能力的情况下, “综合与实践”的课题数量反而减少了?
对此,一些一线教师给出了如下原因:课时紧张,要保证课程精简,迎合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教材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数量上的减少可能是考虑到课时原因,每个学期的数学课时是有限的,要合理分配有限的时间,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课时充足的情况下,“综合与实践”专题课时必然会减少,部分教师则会有选择地安排上课时间和上课顺序,不一定会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另外,活动课设计复杂,实施过程中需要动用的人力物力庞大,减少课题数可以使得教材内容更加精简、凝练,能让学生感受知识紧密联系生活,感悟到数学终将回归生活。
二、新版教材“综合与实践”类型分布特征分析
马云鹏教授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中写到:“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差异,综合实践在三个学段呈现不同的形态。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第三学段以课题学习为主……”但“綜合与实践”在三个阶段都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因此这三种形态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分界。大多数学者将“综合与实践”课程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类:认知性的实践活动、模拟性的实践活动和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基于自身的理解和对教材的分析,笔者将新版教材“综合与实践”专题分成五个类型“认知发展型、游戏活动型、实践感悟型、发现规律型、实验探究型”,并由此对新版教材在不同学段专题类型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
第一学段的综合实践类型以认知发展型为主(在这一阶段有6个认知发展型综合实践活动),游戏活动型、实践感悟型、发现规律型数量均匀分布。第二学段的综合实践类型中,实验探究型数量最多(几乎占所有类型的一半),其次是发现规律型,主要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学生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综合实践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简单的观察、直接感悟就可以得到结论的活动,比如游戏活动型、实践感悟型,适用于中低年级。另外,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刚刚起步,良好的认知对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第一学段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就能看出教材十分关注这个阶段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发现规律型和实验探究型课对学生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有相对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态度。在发现规律型课上,学生要观察发现、比较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很高,但也符合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从形象直观往抽象逻辑发展这一规律。实验探究型课的一般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回顾反思。在第二学段,学生经过教师引导是有能力去发现、实验、总结的,同时,学生通过主动发问、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回顾反思,就能启发思维、锻炼综合能力。
事实上,有些“综合与实践”课题不能完全归为某一类,例如课题“制定旅游计划”,从活动流程“提出问题—费用预算—尝试实践—回顾反思”来看属于课题研究型的,但是其中也包含实地调查与统计。因此,活动类型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相互包含也说明了“综合与实践”专题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的综合性。
三、苏教版教材“综合与实践”专题的功能探究
1.复习与巩固知识功能
通过翻看苏教版教材不难发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都是安排在各册教材某一单元之后。每个“综合与实践”活动都包含了相关单元的知识要点,这使得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了相关知识点。
中外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对知识的巩固,要贯彻这一传统,除了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加强知识的巩固、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方法之外,还要通过知识的扩充、改组和运用来巩固,而“综合与实践”专题就是在基础知识上加以扩充、改组和加入实际运用。例如,二年级下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测定方向”,利用学生熟悉的环境——学校,让学生感受建筑物的方向并描述,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的认识;三年级下册的“算24点”,以扑克牌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运用“加、减、乘、除”进行运算,在有趣的游戏过程中巩固了混合运算这一知识点。
综上,每个“综合与实践”专题都离不开一个或几个数学知识点,使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能及时帮助学生有效巩固知识。
2.发现和解决问题功能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通过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材编写的内容可以看出,每个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都是按照“三步走”的流程模式设定:第一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对问题进行深度分析;第三步,运用前期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对应的,教师在教学时也基本按照“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展开。操作程序一般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拟定计划—验证假说”。例如二年级上册“我们身体上的‘尺”,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身体尺”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学生提供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有助于学生将数学智慧带入生活解决困难。又如,六年级下册“大树有多高”实践活动中,先提出问题“要想知道一棵大树的高度,可以怎样做?”,学生经过讨论与交流得出了不同的方案,但不是每一个方案都能够得以实践,因此想要解决操作困难这一问题还得想办法;得出结果后如何验证这一结果的准确性?还需要想办法解决。这个活动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苏教版教材中像这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还有很多,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现场,亲手去操作,才能让他们切身感受“问题出现—解决”这一过程,也只有在实际训练中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出现,需要学生去发现、接受并解决,经过如此反复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
3.培养和发展思维功能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的教育不只是一种活动结果,更是在于训练思维技能,提高思维品质,而综合与实践活动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二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安排了“比比想想”“想想拼拼”“拼拼说说”这几个环节:首先需要学生认识手中的七巧板,并且能说出它的组成;接着要求学生用不同数量的七巧板拼出认识的、熟悉的图形;最后呈现已经拼好的七巧板,让学生想图案像什么,并让他们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拼出不同的图案。七巧板的发现、思考与操作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状分析与逻辑思维能力。又如,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实际是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绘制平面图”等“综合与实践”活动都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
4.思想和道德教育功能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不可缺少的途径,只停留在口头上的教育是柔弱无力的,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亲自去发现、感受到的才是深刻的。例如四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专题“一亿有多大”,学生在说一说、数一数、量一量的过程中感受到“亿”的庞大,在最后的环节“称一称”——称大米重量,通过每粒大米的重量计算“若每人节约一粒米,中国十三亿人能节约多少,又可以供多少人吃多少天”,教育学生节约每一粒米。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的德育教育使学生有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有趣的七巧板”“综合与实践”专题涉及七巧板的历史:七巧板是我国传统的智力玩具,被称作“唐图”,后来流传到了国外。这一段历史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文化并建立民族自豪感。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可见德育的地位之高。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的素材,尤其是像“综合与实践”这部分显性的德育素材,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综合与实践”活动便是良好的契机,学生能在其中感受德育于无声,从而形成优秀的品质,完善人格。
从2000年教学大纲对实践活动做出具体要求,到2001年课程标准将数学实践活动扩展为“综合与实践”,作为规定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很多一线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从多个角度对“综合与实践”专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仅就苏教版教材“综合与实践”的类型分布及功能做了简要分析,以期指导教师解读教材“综合与实践”课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从而更好地落实数学课程标准。
[ 参 考 文 献 ]
[1] 毕宏东.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之我见[J].广西教育, 2012(37).
[2] 蔡庆有. 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课程分析[J].教学与管理, 2017(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斯苗儿.是一个领域,更是一种数学教育价值观:“实践与综合应用”备课解读与难点透视[J].人民教育,2006(7).
[5] 陳明泰.充分发挥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多重功能[J].贵州教育,2010(17).
[6] 彭国庆.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19(35).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