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贵州 贵阳 551499)
高等教育具有7 个方面的特点和走向,即政治性、地方性、专业性、创新性、开放性、公益性和国际性。其中政治性指引和统领着办学方向。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在高校,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中心,是办好高质量学校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建设要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强基铸魂”,在大历史观的指导下,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
首先,要增强历史主体意识,彰显理论自信。要增强历史自觉,自觉警惕西方中心主义,自觉立足于中国自己的历史与现实,自觉构建思考历史问题的中国范式和中国话语。其次,要增强历史问题意识,彰显理论深度。要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来提出问题,从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来分析问题,切实解决学生的疑惑和关切。学生问题意识种子的产生,来自于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活跃的思想,对新生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理。增强问题意识,用问题驱动教学,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并且要"授人以渔",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逻辑和方法。再次,要增强历史整体意识,彰显理论高度。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相贯通、中国与世界相关联、部分与全局相统一,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从更高的层次全方位阐释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前,要将政治经济、国际国内时事、社会民生等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与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转化为一堂大思政课,把思政元素讲实、讲深、讲准、讲好,全面呈现史识与史实、信仰和信念、共性和个性、时代与时空这四对关系,在课程中融入中国精神、时代精神,培养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长存敬畏、积极上进、充满自信,时常保持同理心、平常心,使之转化成为国家、民族奉献青春力量的不竭动力。
在问题意识维度,教学设计应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主题。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教材,是最好的智库,是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是我们进行斗争的锐利武器。我们应具备历史性思维,它既是一种反思性思维,要对过去进行反思和扬弃,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又是一种创新性思维,要面向未来,开拓进取。同时,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最坚定的目标。而伟大复兴离不开价值引领。应构建历史叙事话语,通过历史叙事赋予的意识形态意义,塑造学生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在思政课教学设计中,以史实建逻辑、以人物话成长、以启示讲运用、以演进释发展、以阅读拓视野,抓住最能体现时代特点和历史地位的问题加以提炼、概括和分析,知其所来,明其所趋,继往开来,坚定前行,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主题融入思想意识的价值引领中。
在教学视域维度,应立足全球大视野彰显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中国发展理念在国际社会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脱贫成就的世界贡献对全球贫困治理的推动、中国价值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在世界的关注与影响等,从多方面凸显了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优越性。思政课程教学应立足全球大视野格局,彰显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要从“两个大局”的角度、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角度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理解和讲授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深刻影响。从大历史观出发,思政课堂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宏观的历史思考把握微观的历史对象,从历史思维的逻辑起点、价值理论基础、鲜明特征以及方法论意义等方面,分析历史现象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演进脉络。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规律、历史发展趋向的认知,从而形成贯通古今中外的宏观视野。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一些网络谣言时,学会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去识破谣言、明辨是非,涵养其家国情怀、构建其人生信仰,实现思想的引领。
在教学原则维度,应重点把握历史大趋势和大逻辑。在大历史观的指导下,结合学科特点、专业特色,纵向上以历史大趋势和大逻辑为主线,以世界史、中国史,党史、国史为纲,使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历史演进过程发展的必然;横向上与课程标准、教材知识点相结合,通过启发式、情景模拟式、问题链式等创新型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工科、理科、农医商等学科,以科技史音符奏响大思政课乐章。在内容上以科学、技术为内核,在史料选择上侧重于“四史”的融合,在方法论上要求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横向的空间视野中整体把握。从现实逻辑上选择贴合学生兴趣的科技史知识点,为“大思政课”提供丰硕资源;从历史逻辑上,科技史链接教材体系,可为全面把握思政课内容提供支撑。例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量变质变规律”这一知识点时,可以从科技史中选取中国通信技术从1G 到5G 的变化过程为案例进行分析,并融合在党史、新中国发展史的相关内容中,既以历史通原理,又以原理分析历史,深化学生对原理的把握。
教学形式要追求专题化、多元化,如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基础课,围绕“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内涵,并结合“基础”课的相关内容,从时代新人、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模范等方面阐释与红旗渠精神的契合点,运用理论加故事、主导加主体、课堂加实践的教学方法,是把红旗渠精神更好地融入"基础"课教学的一种积极探索。大历史观与大思政课视域下,可以选择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省思作为切入点,在课程中融入影视课教学,将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优质影视作品作为素材,以大历史观的角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段历史。抗美援朝战争是告别旧中国的屈辱、展现新中国精气神的立国之战,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精神;极大促进了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生产,提高了群众政治觉悟;间接支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反对美国侵略的斗争,使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威望空前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影响了新时代下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因此我们需要在大历史观视角下,让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的英雄形象永驻人心,就要从“大思政课”的视角,综合使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感悟英雄,在影视作品中欣赏英雄,在访谈记录中见证英雄,在实地调研中触摸英雄。
在“大思政”背景视域下,如何构建各环节、各领域、各要素通力合作、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思政课并不是只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更需要塑造价值。但是价值接受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接受,价值接受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现象,需要师生之间不断地“反思”。互联网时代使课程教学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要运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因此在大历史观视角下,教师不仅要讲好历史的本然,而且还要讲清楚历史的所以然,引导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不能单纯停留在讲授理想信念的理论上,更应将富有启发的案例和理论进行有机衔接,将历史事件中的典型人物、案例、故事融入到各个维度的授课中,不断追踪最新理论动态和生活变迁,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解构和沉浸式理解。
一方面,将历史思维方法引入思政课教学的教学设计中,并借此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更深入思考和深刻地理解牢记使命担当的重要内涵,使其感知运用历史规律、把握历史方向的重要内容,从中汲取历史文化的力量。另一方面,逐渐改变由“原理+例子”的授课方式,尝试以实践讲理论的新型教学方法,从真理、奋斗、忠诚三个维度拓展视野、延伸情感,增加思政课的时效性。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少而精、讲深讲透,不包打天下,不泛泛而谈,而是教会学生认识问题的客观判断力。大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学生丰富学习资料,建立历史思维方法;要“授人以渔”,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宽度,在自主学习中不断重温习得的内容。结合各学科独特优势和资源,丰富思政育人成果,积极结合专业学科特点,构建组织化、社会化、网络化“三全育人”协同工作体系。大力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加强劳动教育,擦亮青少年成长成才的中国底色。例如开展“田野思政”劳动教育,开展党建带团建,打造如“旅途问道大讲堂”“行走的党团课程”等“党建+专业+育人”深度融合工作平台,构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以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为例,该校结合“大党建、大思政、大技能”的办学理念,着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主抓手,凝练“崇德尚能 砺学敦行”的校训精神和“文化浸润技术,素质托起技能”的育人理念,形成了以党建带团建、以文化促育人、以课程教学为阵地、以“忠诚工匠”为研究载体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育人活动取得了新成效。例如组织“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晚会、“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视频大赛、“青年说”抖音大赛、“我和我的祖国”微视频大赛、“向阳而生绽放心声”心理征文比赛、贵州省大学生“悦动新声音”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启航新时代筑造装备梦”主题迎新晚会、“感恩奋进助脱贫携手共筑小康梦”主题教育文化扶贫走基层活动、“戏曲进校园经典共传承”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活动、“演绎青春见证成长”心理剧演出等丰富了思政育人的载体。
通过多种形式的课程实践,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特色,弘扬红色文化基因,将课程系统化,形象化,将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的融入到日常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