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数学计算能力的不足及提升对策

2021-11-27 21:20:40柯明
魅力中国 2021年21期
关键词:计算器数学计算计算能力

柯明

(库车市第三中学,新疆 库车 842000)

数学计算能力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计算能力属于数学核心素养中运算能力的一部分,根据前人所构建的各种核心素养体系可知,各项数学能力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因此,以“初中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对策”作为主要问题,以探讨“初中生数学计算能力的不足及影响因素”为次要问题开展研究,尝试探索出适合初中数学教师进行计算教学的使用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一、初中生数学计算能力的不足及影响因素

(一)概念公式理解不透,影响计算结果

大部分学生认为,初中数学课程的学习是要掌握更多新的知识和概念,对基础知识的储备和积累有所忽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归纳不够重视,导致整体运算习惯欠佳。主要表现在对概念公式把握不准,计算格式错误,过度追求运算的快速而影响正确性,在运算过程中缺乏简化意识,使问题变得复杂。另外,学生本身数学知识应用意识较低,对文字或图形及符号语言间的转换掌握不足,直接影响其计算的有效性,在实际问题的计算上只能看到已知条件而忽视隐含条件,缺乏对运算内容的总结和反思。概念和定义是保证学生实现数学知识累积的必要条件,只有正确地掌握基本的概念和运算法则,才能正确地展开计算,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有些计算失误是因为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而导致的。例如有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列出过这样的式子:(x-2y+3)-2(x+3y-1)=x-2y-2x+3y-1。这个式子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未能理解去括号法则和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错误。

(二)非智力因素影响,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

除了基本的计算方式之外,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计算准确度的重要原因,学生对计算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计算的过程中,单纯地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会导致错误的出现。另外,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想要快速得出结果,在遇到较为复杂的算式时,就会因耐心不足而草草计算得出结果,再有一些学生因为书写马虎不用草纸,在计算后也未能进行估算和验算,导致数学计算结果差错较大,直接影响计算能力。还有一些学生在面对数学计算时有畏难情绪,一旦题目数字较大或计算步骤较多,就会在思想上失去耐心而产生厌烦情绪,长此以往会出现恶性循环,直接影响计算水平的培养。

(三)过度依赖计算器,影响学生计算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初中数学教材中也体现了使用计算器解决计算问题的内容,但计算器在给计算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剥夺了学生练习计算的机会。现在,一些高端计算器设有方程和方程组的计算程序,只要学生输入数字就能得出答案,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锻炼。另外,考试过程中为了考察学生的思考过程而需要展现出解题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而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学生会因对计算器的过度依赖而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四)有的教师认知不足,忽视计算能力培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初中数学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上,忽视了最基础的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养成。在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向学生传授解题思路和技巧,课堂上开展运算练习的时间相对较少,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养成了重思考、轻计算的习惯,直接产生的结果就是学生会计算,但是计算的结果却存在较大偏差,直接影响数学成绩[1]。

(五)定式思维影响,学生信心不足

和小学计算内容相比,初中阶段的计算思维受有理数概念和以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内容的影响会呈现较大的变化,学生还停留在单纯计算的定式思维影响下,因学习内容变得复杂,计算起来更加吃力,就会使得一些学生出现运算障碍。例如,在解不等式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依照方程式的方法去做,将不等号写成等号,这就是定式思维所引起的运算失误。

二、初中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强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公式法则

公式法则是进行数学运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掌握各个计算公式和法则,保证学生在面对习题时能够选择正确的运算法则和公式,要重视对学生简算意识的培养,能够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例如,在讲解整式的乘除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分清运算顺序,再确定计算类型和计算法则,以此来保证计算的正确性。

(二)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会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和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学生计算的失误往往是因为书写失误造成的,教师要要求学生规范书写,养成验算检查的习惯,重视书写格式的检查。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板书书写和作业批改过程中保证字迹工整,解题步骤详细,以此来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

其次,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要引导学生在看到习题后,认真观察,分析并选择适合的公式和法则,确保概念定义不混淆,能够规范地运用计算技巧,不要省略步骤,能够按照顺序认真计算。

再有,锻炼学生分化步骤的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思维变化状况,合理设置教学起点和要求,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计划,对于一些复杂的知识点要引导学生学会分解,能够通过多步骤进行计算,让学生更为透彻地掌握计算方法。在计算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每一步计算的目的和依据,教师予以科学性地点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逐步将跨越性较大的步骤分化成学生能够理解并计算的小步骤。例如,在讲解分式方程7/(x2+x)+1/(x2-x)=6/(x2-1)-1 的过程中,先带领学生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之后确定最简公分母,因为一些学生在计算整式的过程中会出现漏乘的问题,所以在去分母之前加入“原方程可化为”的步骤进行因式分解,虽然步骤更多,但解题的准确率得到了提高。

(三)合理使用计算器,锻炼学生个体计算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日常计算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计算器,要在需要使用计算器的课程开始时要求学生统一使用,在此之前不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避免学生产生依赖。例如在七年级(上)有理数的加法后面的练习题中有涉及使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内容,教师可以将前后的课程内容统一讲解,之后带领学生练习并统一进行计算器课程,要根据教学情况的实际需求监督学生使用计算器,防止其滥用。

(四)强化教学练习,提升基本计算技能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严格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在练习题目的选择上,要选择难易程度适度的问题,保证问题水平符合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天课后作业的布置中安排两三道计算题,让学生进行练习,要控制科学的习题数量避免学生产生倦怠感。另外,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设置针对性的练习,保证练习的内容和教材内容相符合,实现基本分析、判断和计算能力的协同发展,另外在练习后要组织学生总结反思,找出计算的不足,在今后的联系中加以注意[2]。

(五)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积极主动参与练习

计算的过程本身是较为枯燥的,想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就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要重视日常的训练,帮助学生树立计算练习的信心。在课堂计算练习中,可以通过比赛、抢答、小组比拼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问题的设置上要由浅入深,以此适应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各种需求,在鼓励学生形成计算信心的同时,实现计算能力的提升。

结论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想要提高其计算能力,就要从多个角度协同入手,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从课程设置、课堂练习等方面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养成,实现初中数学成绩的整体提升。

猜你喜欢
计算器数学计算计算能力
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试析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计算教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2
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22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02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42
[计算器不是万能的]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02
一个损坏的计算器
读写算(中)(2015年10期)2015-11-07 07: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