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辉
(仙居县环境保护监测站,浙江 台州 318000)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无论是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还是工业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水资源提供支持。但是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粗放管理状态中,出现了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现象,使得原本就匮乏的水资源更是面临无法持续利用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为了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在正轨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基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工作现状,探寻有效的多样化措施,推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发展,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们品质生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使得我国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外加保护工作由于认识不到位而没有落实到位,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污染和浪费问题,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中,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总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近些年来,人们在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中,不断地对自然施以肆意行为,使得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外加当前我国广大民众缺乏节水意识,导致其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水资源浪费问题,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使得人类赖以生存地球出现了“健康”问题,这不利于人类的持续发展。而在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可以通过先进科技和工程措施等手段,使得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使用,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有效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生态环境健康持续发展[1]。不仅如此,通过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整治,可以营造良好的水环境,进而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二)缓解用水压力问题。水资源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基于某种角度来说,人类一旦失去水资源,则失去了持续生存的条件。因此,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人们应注重水资源的保护。而在现实中,我国在生产生活中,由于认知和重视度不足,导致水资源不仅浪费严重,还污染严重,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进而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持续发展。而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可以让广大民众正确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浪费水资源就是毁灭人类,从而能够在全社会中营造节约水资源的良好氛围[2]。同时,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净化河流水环境,致力于满足区域用水需求,可以保障人民的饮水安全,又可以大幅度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并实现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3]。
(三)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正式掀开新篇章,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加强水资源保护作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应在思想上提高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规避各类问题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才能不断提升该区域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激发更多的人留在家乡并建设家乡的欲望,这样自然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4]。不仅如此,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也将取得显著成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最终使得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践行,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保障作用[5]。
(一)加强植被生态建设,实现水资源保护目的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实现生存和持续发展,不计得失地大量乱砍伐森林,虽然通过这种方式保障了生产材料的充足供应,但是对该区域的植被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水土流失变成了常见现象,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缺乏完善且可行的水土资源管理制度,导致生态问题发生之后,容易出现推诿责任的现象,不利于水资源保护工作效果的提升[6]。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针对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出台完善且可行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和制度,并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系统,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有保障,据此使得水资源保护工作可以有效落实到位。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宣传工作,使得广大民众能够正确认识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广大民众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民众可以主动参与到相关工作中,并积极配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各项生态文明建设举措,从而可以大幅度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工作效果[7]。
生态环境与水资源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除了城市建设用水和工业用水外,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天气变化等,都是影响水资源保护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本身具有复杂性和种类丰富性等特点,能够为水资源的储备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8]。针对这种情况,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应加强植被生态建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效果,继而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在农业方面,我国应注重农用水资源的均衡配置,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优化水资源配置,重点保障北方等缺水地区的供应,据此有效提高农业综合水平。在工业方面,既要调整水资源产业结构和布局,又要注重用水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二)加强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近些年来,我国针对水土保持建设工作,加强了相应工程建设,实现了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目的,并在循环科技的支持下,实现了水土资源的平衡发展,更是为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监测数据显示,增加植被覆盖率可以显著降低洪水效应,抵御自然灾害,尤其是一些江河流流域,应尽可能地栽植树木造林,确保森林植被覆盖率逐步增加,这样就可以起到防洪效果,且发挥出的效能在40%以上。基于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地区空间分布特征,合理地划分植被区,据此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
植被生态建设是一项庞大且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应落实标本兼治理念,以生态工程为重点实施对象,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由于我国地区降水不尽相同,针对一些缺水地区应适当地扩大雨水涵养和浇灌面积,并基于水资源利用率提高角度考虑,建立匹配的节水管理机制,通过覆盖旱地方式来实现水土保持。针对当前已经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做好监控和防范工作的同时,注重先进灌溉技术的合理使用,确保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双管齐下,以此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除此之外,在社区、学校等人口密集区域展开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尤其教育基地,应注重教育职能作用的发挥,倡导全体师生节约用水,在食堂、走廊等显眼位置张贴节约用水的标语,不断地扩大宣传范围和力度,使得全体师生能够主动参与节约用水活动中,为水资源保护工作贡献一份力量。不仅如此,社区是集中生活用水量较大的区域,应通过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大会,号召广大社区群众共同参与,集中学习水资源保护价值和意义等知识,养成节水环保意识,继而为水资源保护工作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技术工程建设,有效保护水资源
就水资源利用来说,水站是重要的调度区,相关人员应对技术工程建设引起重视,定期检查水资源防控设备,确保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的有效性。同时,在技术工程项目建设中,更换压滤机、增加生物排泥系统、技术改造等,都是有效的工程建设项目,可以起到良好的水资源保护作用。以更换压滤机为例,可以有效清除污水中的淤泥,实现节能用水和净化水质的目的。但是在水资源利用时,往往会出现先进技术缺乏问题,容易出现水悬浮颗粒较多的现象,这要求注重生物滤池排泥系统的使用,通过发挥生物科技的积极作用,抑制硝化细菌的生长,有效保护水资源。另外,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针对水资源利用做好风险防控工作,避免水资源枯竭问题的发生,尤其是江河一带的农业用水,若出现水土流失严重问题,不仅会降低防洪能力,还会影响农业生产。因此,为了提高江河蓄水能力,不仅要做好定期排查和检查工作,还要防止泥土中有害物质进入水体。不仅如此,在水环境检查工作中,若发现水污染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治理水污染,有效保护水资源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息息相关,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对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引起重视,加强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行动起来,并加强植被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治理,才能不断提高水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为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