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僵化现象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1-11-25 10:03张茜媛
现代交际 2021年4期
关键词:二语第二语言母语

张茜媛

(中国计量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18)

“僵化”现象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往往无法避免,或者难以避免,对教师和学习者来说都是极其头疼的难点。僵化现象产生的时期一般是在学习的中后期,即学习者对某种语言大致掌握时,由于受母语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学习进程缓慢甚至倒退的现象。本文试分析产生“僵化”现象的原因,由此提出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中介语僵化现象

“僵化”现象是语言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一种语言停滞现象。Selinker(1972:36)将这种“僵化”(fossilization)定义为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而无关学习者年龄、学习时间长短。从理论上来说,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学习者的中介语会慢慢向目的语转化,然而,经Selinker研究发现,事实上有95%左右的学习者在目的语达到一定水平后,无法继续提升。语言僵化分为个体僵化、群体僵化、永久性僵化和暂时性僵化。个体僵化会产生语言偏误和语言综合能力的僵化。偏误是指个体学习者重复出现的相同错误达至中介语相对稳定的状态;群体僵化指群体的语言学习在同一阶段形成的共性僵化的语言现象;永久性僵化表明学习者中介语错误长时间存在并趋于固化,难以消除;暂时性僵化相较于永久性僵化,是可变的,短暂的中介语僵化现象,中介语错误不会长久停留,会随着学习者的继续学习而得到修正,语言学习仍在继续。

僵化现象的产生不仅与学习者自身的心理机制有关,还与各种环境条件、学习条件等外界因素有关。对于产生僵化的原因,有内因说和外因说两种。

(一)僵化现象的内因说

1.年龄因素

Lenneberge(1967)认为,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存在关键期,那时儿童左右脑的功能机制已经确定,语言功能被确定在左脑,这就表明语言的学习发展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Lamendella(1977)则提出了“次系统”(infrasystem)概念。学习者在完成母语的掌握后,学习第二语言时,会产生发展相应的次系统,由此产生一种介于两种语言之间的中介语,从而产生僵化现象。但随后的研究表明,语言学习在社会环境、学习环境等多方的影响下,年龄因素的影响程度实际上并不大。

2.学习策略

在二语学习者形成和发展中介语的过程中,学习策略的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Selinker认为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例如,中国学生在应对英语中的定语从句这一语法难点时,常常会采用回避(avoidance)策略,即用简单句来代替。这其实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学习者长期学习。

3.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会不自觉地将母语的语言规则和表达习惯应用到第二语言中,根据学习的效果可以将母语迁移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习惯性地借用母语的语言规则,作为应对难点的临时过渡手段,但长期使用则会造成僵化,出现“洋腔洋调”的现象。

(二)僵化现象的外因说

1.交际压力

二语学习者由于畏惧使用目的语,或无法流利地使用目的语交际时,会产生心理压力,因此,学习者可能会不自觉地使用更为简单直白的语言形式。然而,长期拒绝使用更高层次的语言交流形式,很容易导致中介语僵化的现象。另外,如果偏误得不到及时纠正,甚至招致消极负面的批评和评价,学习者心理负担会加重,往往采用消极回避、退缩简化等学习策略来应对交际中的问题,长此以往,中介语偏误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语言僵化,阻碍学习者的继续学习。

2.训练造成的迁移

由于训练方法不当,训练素材匮乏或不当使用,缺乏广泛的正确的目的语输入,会导致学生语言输入不达标。有的学生受到教师语言的口音影响,又或是其课堂用语不符合目的语,学生也得不到良好的语言输入,甚至语言输入偏误。另外,口语教材中常常采用完整的句型句式,而这其实与真正交流中的口语形式相差甚远,不符合地道的口语表达习惯,这也会造成语言僵化现象。除此之外,在一些贫困国家或地区,学习者的学习条件十分简陋,设备条件不完善,学习者只能靠书本及极少量的课外材料来了解第二语言的知识,所能得到的二语输入能力极弱。由此产生的语言僵化,是由环境条件所限制的。

3.交际反馈性质

交际得以继续的重要前提是说话双方的反馈与回应得以接受和继续,由此可以推断使用目的语交际的过程中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交际反馈类型,说话者也可以是学习者,听话者可以是目的语掌握能力较好的人。Vigil 和 Oller(1976)将这两类信息的反馈分为“情感”(affective)方面的反馈和“认知”(cognitive)方面的反馈,这两种类型的反馈都有肯定、中立和否定的状态。显然,肯定的情感反馈及认知反馈,可以鼓励学习者继续学习,对学习者的二语学习有积极肯定的促进作用,使他们的交际欲望更加强烈。但也存在错误没有及时改正,从而造成中介语僵化的问题。而否定的信息反馈不一定是消极负面的影响,反而能起到帮助学习者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语言僵化。肯定的情感反馈与否定的认知反馈相结合,可以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具有预防僵化的作用。

二、僵化对二语习得的具体影响

中介语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是一种普遍现象,由于英语教学相较其他外语教学更具典型性,特此针对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现状,探讨中介语僵化现象对二语习得的具体影响。

(一)“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是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产生僵化现象最显著的标志,呈现出有鲜明中文特色的英语。由于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英文时,常常以中文的思维思考,然后再翻译。如在英文写作时,常出现“There has/have been……”的句型结构,按照中国人的思维,“has/have”表达的是“有”的意思;而事实上“There be……”句型已经表示了“有”的意思。另外,学生在书写时,喜欢用简单句代替英语中复杂的句型,由于汉语思维“定语+中心语”的句型格式,因此在写作中会出现修饰语过长或名词套名词的现象,如:

“The prolong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is building is due to the solidity of its construction”,该句子主语部分相当冗长,恰当的表达应该是“This building has endured because it was solidly built”。

(二) 基础语法知识僵化

如果基础知识不牢固,那么在词法和句法的运用上会很容易出错。学生对第二语言知识使用过度,会引起基础语法知识的僵化。因为学习者在学习时,对已学过的第二语言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的过程中,由于过度概括而产生偏误。如不及时得到纠正,极易导致僵化。如最常见的名词单复数形式,一般来说英语中名词的复数形式是加“-s”或“-es”,还有其他特殊形式诸如单复数同形、可数与不可数的辨析等,学生容易混淆。除此之外,英语比汉语多了一类冠词,学生在写句子时,容易发生缺少冠词或冠词重复的现象,如“Mount Qomolangma is(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学生往往会将冠词“the”忽略掉。句法相较词法,难度更大,结构更复杂,如倒装、强调、固定句型等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常见的语法错误有句子成分多余、句子成分残缺、主谓搭配不一致、动词时态语态误用、介词to与不定式混淆、句子各成分排列不当等。如:“There is a proverb (which/that) says,An apple a day keeps a doctor away.”括号中的成分常常被省略掉。“Otherwise,my college life also should (should also) be valued.”这是属于像“also”这类的修饰成分在句中的位置关系问题。

三、教学启示及应对策略

(一)缩小母语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母语语言的影响较大,自身母语文化上的输出大于目的语的输出。为了减少母语的负迁移,学习者需要自主了解目的语相关的知识文化背景,大量阅读使用目的语编写的书籍。对于汉语学习者,除了学习教材上的内容外,在课外尽可能扩展汉语书籍,并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英语等其他语言的学习者也是如此。阅读书籍可以更加直观地检测学习者的二语学习情况,了解文化历史背景,加深对目的语的理解,获取更好、更地道的语言表达形式。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书本资料,聆听观看相关的音影素材,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推动学习者继续学习,增加目的语的语言输入,从而延缓或预防中介语僵化的产生。

(二)重视师资质量

教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引领者,教师的目的语水平能力对学习者二语习得情况影响最大,特别是对初级阶段的学生。教师应当熟练、流利且灵活运用目的语,这样才能正确把握目的语语言输入的质量与数量,这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当尽量使用目的语交流和教学,让学习者能够更加全面、直接地输入目的语。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习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不能一成不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容易引发语言僵化。针对学生学习时常出现的错误,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薄弱之处,教师应当积极引导纠正,让学生能及时意识到语言学习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三)正确对待学生错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错误,对此,教师应当采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不能一味批评,或是采取有错必纠的态度。事实上,错误的纠正也有轻重缓急之分,在不同阶段应当有不同的态度。在学习初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此时纠错需要严厉,以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稳固。在语言学习中后期,教师纠错的侧重点应当在语法结构上面,对于语音、口音的不规范,因为并不是处在目的语环境中,如果没有严重的错误,就不用过于强求。另外,学生因口误、笔误或者粗心大意而造成的错误,教师也不需要过多干涉纠正,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改正。除此之外,教师需要考虑到反馈机制,多关注学生的认知反馈与情感反馈,对于出现的错误给予适当的否定的认知反馈和一定的肯定的情感反馈,以激励学生继续学习。

(四)加强文化输入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学习需要文化背景的支撑。仅仅从课本教材上习得二语知识,是禁不起时间的消磨的。由于没有文化背景的支持,学习者所能学到的语言只能是浅显而单薄,且无法成系统的。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必定要去学习该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的学习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适应。举例来说,中国学生常常会用汉语的思维来思考英语,从而引发语言形式的僵化。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引进西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更深层次地了解一些难以解释的语法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解决一些语言使用上的问题,对语言僵化的产生有抑制作用。

四、结语

中介语的僵化现象属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个瓶颈期,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既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也与语言学习者自身的语言素养有关;同时,教学体制的固化、教学形式的单一,以及学习者心理认知的偏差也会导致僵化现象;因此,教师要以科学的方式、友善的态度教学,及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减缓或抑制僵化;语言学习者自身也需要努力克服自身缺陷,对待问题要严谨。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第二语言的掌握,对第二语言教学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猜你喜欢
二语第二语言母语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脑与第二语言学习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