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四化”教学,提升名著导读教学质量

2021-11-18 03:54谢治平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41期
关键词:四化引导阅读

谢治平

摘要:虽然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专门设置了“名著导读”板块,但由于各种原因,名著导读的教学质量仍然堪忧,名著阅读的任务完成得仍然不够实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然还不够。为此,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如何进一步提升名著导读教学的质量,仍然是我们语文教师要不遗余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兴趣;阅读;引导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1-174

一、名著导读教学兴趣化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直接有效的动力,阅读名著也必须要有持续的兴趣。学生如果没有阅读名著的兴趣,就必然会敷衍了事,读不下去,阅读效果就将无从谈起。为此,教师在名著导读教学的过程中,或者简要介绍名著的相关故事、精彩情节,或者简要介绍作者的有关趣事、轶事,或者引入别人的相关评价、议论,等等,进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如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推荐的第一部必读名著《朝花夕拾》,因为有的学生可能对鲁迅的作品阅读兴趣就不浓,觉得晦涩难懂,提不起兴趣,这可能与鲁迅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因素有关。这时,教师可先对《朝花夕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比如,大家想不想知道鲁迅的童年、少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吗?少年时代的鲁迅是不是一个乖孩子呢?这本书啊,鲁迅以生动的笔触对自己的童年、少年生活做了详细生动的描绘,作者为什么不喜欢猫啊,作者是怎样的喜欢《山海经》啊,作者是多么的渴望去看五猖会啊,作者多么喜欢他美丽的百草园啊,作者在三味書屋是怎样读书的,衍太太是怎样使坏教他偷自家的东西的……大家看,鲁迅的童年、少年生活是不是很有趣啊,大家想不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学习呢,那就请拿起名著,认真阅读吧。这样简介,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鲁迅心灵上的距离,产生了一读名著的欲望。只要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名著导读”的教学将会变得容易得多。我们要以“趣”字贯穿全程,采用读前“引趣”、读中“品趣”、读后“生趣”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把整本书读下去的愿望。

二、名著导读教学课程化

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名著导读”板块是分散安排在各册教材中的,而且每册是分两次进行编排的。但我们语文老师,可以把各册教材的名著导读板块按照教师册数的顺序整合起来,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它们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序列。如七年级上册的《朝花夕拾》要引导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西游记》要教会学生精读和跳读;七年级下册的《骆驼祥子》要教给学生圈点和批注,《海底两万里》要教会学生快速阅读;八年级上册的《红星照耀中国》要求教给学生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昆虫记》要求教给学生科普作品的阅读方法;八年级下册的《傅雷家书》要教给学生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要教给学生摘抄和做笔记的方法;九年级上册的《艾青诗选》教给学生怎样读诗的方法,《水浒传》要教给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方法;九年级下册的《儒林外史》要教给学生讽刺作品的阅读方法,《简爱》要教给学生外国小说的阅读方法。这十二次必读名著的导读,我们可以按照课程的要求,明确列入语文教学的课程计划之中,确定长期(整个学段)、中期(每学年)、短期(每周)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周计划中更应该明确名著阅读的教学内容和课时。 这样,我们就能够建立初中三年的名著导读体系,分阶段训练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型上,我们可以构建三种课型,并努力上好。课后有针对性或选择性的重点、局部再读,进行检测与反馈。

三、名著导读教学活动化

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指出,“部编本”主治学生“不读书、少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可见,新教材重在读书兴趣的引导与培养。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栏目设置上,专门设置了“专题探究”这一板块,教师可在专题探究这部分的教学中开展名著阅读的相关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名著阅读的乐趣。如何激趣呢?一是利用名著视频。视频比较直观,冲击力比较强。笔者先用视频激趣,然后引导学生与原著对比探究。比如分析“李逵之死”时,先让学生观看央视版“李逵之死”视频片断,再让学生翻出原著,对比探究“宋江先告诉李逵是毒酒,李逵喝下”与“宋江先让李逵喝下,才告诉他”。探究的过程就是对名著的精读过程,这对提高名著阅读的有效性很有帮助。二是做名著卡片。卡片制作不用统一形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为名著人物制作个性化卡片。为人物设计一个符合其身份的动漫形象,把人物相关的情节等加入到卡片之中。比如有个学生用路线图的形式为《水浒传》中林冲这一形象制作卡片,把与林冲相关的故事情节按路线的形式画出来。三是写人物小传。比如笔者在布置学生阅读名著《水浒传》时,要求为书中出现频率高的人物撰写人物小传,比如《李逵传》《鲁智深传》《武松传》等。通过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学生在名著阅读活动中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阅读名著的兴趣就更浓厚了。

四、名著导读教学评价化

课程评价是督促名著导读能够顺利有效地完成的关键。过程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能否真正地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可用“完成”“基本完成”“未完成”等词来记录,而阅读的状态可用“很投入”“较投入”“不情愿”等词来表述。形成性评价旨在以考查和检测的方式来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果,实现考与教的结合。 但名著阅读不能单纯采用“考试”的唯一方式进行评价。众所周知,名著阅读是一个长时间坚持的过程,一部名著,往往几十万字上百万字,阅读一般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如果学生的阅读情况长期得不到展示,阅读成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评价,那样就会直接扼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无法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进步,无法树立信心继续在名著阅读的海洋中前进,没有兴趣完成后续的阅读。因此,名著导读教学要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致。

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朱永新也说“对教育,阅读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段,是授之以渔的最终目的。”对于部编初中语文的名著导读,尤其是对名著导读还持有强烈兴趣的初中生,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这种兴趣,充分发挥好“名著导读”课的主阵地作用,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热爱名著导读的种子,为以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基。

参考文献[1]徐中洋. 实施"四化"教学,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 2013(11):15-15.

猜你喜欢
四化引导阅读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