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兴芬
摘要:计算教学作为数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基础课改下教育部门对课程教学改革也提出了新要求,为在优化教学课堂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不断优化调整现已迫在眉睫。鉴于此,本文主要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就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策略展开了系统化剖析,以便于在强化学生数感、锻炼学生计算思维以及培养学生逻辑能力、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的同时,促进数学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数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1-075
引言
伴随素质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部门对数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作为课程体系的基础内容,计算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对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核心素养优化教育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保证高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在帮组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以及推动学生全面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目前来讲在计算教学中,由于教师未能秉承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来落实现代化教育教学工作,再加之学生主观能动性孱弱化等问题普遍存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并不乐观,为此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不断调整,现已迫在眉睫。
一、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
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性培养,是新课改下计算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为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时不仅需摒弃传统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此同时还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建契合的教学情境,在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激发学生计算学习动力以及组织学生开展计算活动,以便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为他们数学思维的高效化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当前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实况将问题情境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由此在活跃学生思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求解、计算,最终为学生计算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有效性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在《分数乘法》内容讲解过程中,为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抽象概念,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列举相同分数相加的例题让学生根据以往知识进行求解,如“12/1+12/1+12/1+12/1=?”,而后询问学生有没有快速求解的方式来引出本文内容,由此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知识和理解。除此之外为确保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促使其全面了解计算知识,教师可通过创设如下情境——“手工课上用一张彩纸剪了2个剪贴画,已知每个剪贴画用了彩纸的4/1,问剪贴画共用了彩纸的几分之几?”,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终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此外还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优化教学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我管理作为素质教育体系深化改革下,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开展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来讲在计算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需关注于学生答案是否正确,同时也要提高对学生解题过程的关注度,为此教师还要对教育教学评价进行不断优化,换言之就是通过采取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在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不足的同时达到相互学习、互相验证的目的,最终保证了学生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除此之外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新课改下教育工作者还需从根本上提高对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关注度,具体而言就是教师需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会与人良好相处,以此在全面提高他们问题解决能力的前提下有效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在《数学广角—数与形》课程讲解过程中,“数和形”作为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教学中为确保高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教育工作者可要求学生相互讲解课程知识和内容,在讲解工作结束后教师先不做评价,而后让其他同学对学生方法进行评价,之后再让第一位学生对后面学生的评价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在汲取他人之所长的同时还能找到契合自身学习的方式方法,并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总结来不断创新新的计算方法,最终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概括而言,计算教学作为小学数学的基础部分,在教学中为确保高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工作者除了要秉承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外,与此同时还要基于“核心素养”下就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不断优化调整,以便于在确保教学工作规范化实施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马金华,徐海华,张建东.浅谈如何提升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20,12(02:111-112).
[2]苏双旺,刘元霞,陈金国.新课改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36):155-156.
[3]蓝艺明,徐海平,张家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2(06):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