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研究
——以“教育心理学”为例

2021-11-17 11:48
林区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心理学

王 凤

(宁夏大学 教育学院,银川 750021)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方式正逐步在高等教育界达成共识,即促使专业课程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贯通融合、同向发力,形成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课程建设体系。顺应改革趋势,各学科专业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形式和载体、方法和路径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丰富的实践[2]。基于此,本文以“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实现“教育心理学”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有机统一。

一、首要任务:明确课程育人目标

从学科性质来看,“教育心理学”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能够为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或科学依据;也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有助于帮助教师了解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现象,提高教育教学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因此,在“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需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维度来制定相关的课程目标,在原有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基础上,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作为“价值塑造”与“科学能力”相连的重要结点。即在制定课程目标时“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和能力意蕴,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彰显价值引领。”[3]

1.传授专业知识,了解学科体系

“传授专业知识、了解知识推理是所有专业课程设计的初衷,无论是思政课程亦或是课程思政,其设计理念都不能违背这一初衷。”[4]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时,要帮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教授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学习理论的同时,还应帮助学生厘清“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分支学科的主要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发展史与未来发展趋势,洞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未来,为学生明确未来学习与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辅助支持。

2.关注能力培养,践行知行合一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让知识能够得到学以致用。第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与行为特征,做到内在知识与外在行动的统一,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练中了解、发现、分析、解决教学问题,以更加有效地指导自身进行教学活动。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教育教学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为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及未来专业发展奠定相关的能力基础,满足学生日后从事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

3.追寻价值塑造,落实育人理念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更要解决人生道路与方向选择的疑惑”[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加强道德修养。第一,培养学生树立个人专业发展与国家教育建设紧密联系的意识和态度,引导学生致力于投身国家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怀。第二,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帮助学生明晰作为人民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帮助其剖析从事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第三,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与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养成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就如同“传道、授业、解惑”一样。虽然,各个部分之间具有不同的价值意蕴,培养学生的出发点、立足点、落脚点有所差异,但不能否认三者之间是互为一个整体的,是相辅相成的,其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并共同筑成课程思政目标的主要内容与实践方向。

二、源头活水: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不是对思政课程的简单补充,而是对思政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是让显性的思政课程内容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得到隐性的贯彻,在充分挖掘“教育心理学”思政德育元素过程中,发挥师生、课程教材的育人功能,达到密切协作的教育目标。明确每门课程内含的德育元素,是推进课程思政的认识基础[6]。课程思政德育元素的挖掘既是彰显学科育人价值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为深入分析“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思政德育元素,一是要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两者兼具的学科特性,使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应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二是要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为出发点,将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学科课程特点与现今教育热点问题有效融合,进而使显性的思政课程内容得到隐性贯彻,并深入感知。以“教育心理学”的各类学习专题为例,挖掘思政德育元素。“教育心理学”共包含八个专题内容,分别是教育心理学概述、学习与学习理论、学习迁移、学习动机、知识的学习与教学、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学习策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不同的课程内容,思政要求与目标不同,相应融入课程的方式也不同。本文将围绕上述八个专题,分别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想政治德育元素,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分析的契合点、融入点。“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元素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在“教育心理学概述”专题中,以讲述“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中西方从无到有的阶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以及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为主。对中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了解,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对比古今中外“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从无到有的实践历程,挖掘能够激发学生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的思政元素。

在“学习与学习理论”专题中,主要介绍学习的内涵、特点、原因以及四大学习理论,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对四大学习理论主要观点的介绍,以及相关代表人物研究成果和在研究过程中对学习理论体现出的钻研精神的总结分析,表明此专题学习融合了让学生在学习工作中,树立不畏艰险、求真务实的职业规范与综合素养这一元素。

在“学习迁移”专题中,主要介绍有关迁移的一般理论概述以及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促进迁移学习的教学原则。“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学科,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意识与能力,挖掘坚持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学以致用的育人元素。

在“学习动机”专题中,主要介绍学习动机的一般理论基础、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以及如何有效激发并培养学习动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直接的、内部的学习动机,即推动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更应关注外部的、间接的学习动机,即要把学生当前的学习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相联系,将个人梦与家国梦有机统一,从而挖掘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专业探索、国家复兴紧密相连这一元素。

在“知识的学习与教学”专题中,主要介绍陈述性知识学习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理论概况、通过教学如何促进上述两类知识的有效学习以及影响知识学习的主要因素。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热爱,鼓励学生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科学、辩证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的亲身示范也会深刻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效果,这凸显了课程思政教学中榜样的巨大力量。

在“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专题中,主要介绍问题及问题解决、创造力培养这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知行合一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教学中的热点话题,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做延伸性学习研究,突破仅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的限制。

在“学习策略”专题中,主要介绍学习策略的内涵及其分类、三种典型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以及如何促进学习策略的形成。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投身到祖国的建设当中,与全世界共同见证“中国速度”。

在“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专题中,主要介绍品德的一般形成理论、品德的培养与形成以及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保证提升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形成良好的、符合道德规范的职业品格。

三、主要途径:拓展课程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教学法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可以结合学科发展历史中的里程碑事件及标志性人物事迹,或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时事新闻,将其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历史、掌握标志性成就、感受专研精神,促进学生理解学科知识的重要价值作用。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教学案例后的心得体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科知识的使用价值,促使学生将自身专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与认真的工作态度。

2.问题导向教学法

在问题导向教学法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学生是探究者。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相关的学习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在“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专题中,教师可以通过“品德与道德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品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传授吗”“影响品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并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等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3.小组讨论教学法

将小组讨论教学法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小组合作交流能力。教师通过向各小组发放不同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协商共同完成,给予学生自由展示与交流的空间。另外,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可呈现多元化。例如,在“学习策略”专题中,可通过小组汇报的形式,分别对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进行分工讲解;在“学习动机”专题中,可将不同小组的学生分成正方与反方,围绕“内在动机是否与外在动机同等重要”这一问题进行辩论。

4.情境体验教学法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提到:“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7]直观、情境式的体验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通过实物展示、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例如,在“知识的学习与教学”专题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或绘制简笔画等形式,梳理学生知识的习得过程;在“学习动机”专题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传话筒、讲故事”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以PPT、微视频录制等方法,分享各自学习或参与实践活动的内在动机。

四、重要保障:创新课程考核体系

1.遵循科学的评价原则

在对“教育心理学”进行课程思政评价时,需注意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与方法,以及从不同维度内容进行测量与考察。首先,课程思政评价应遵循量化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坚持学业分数测评的量化评价方式,又要对学生的教育修养、职业伦理、工作态度等进行评价。其次,课程思政评价应遵循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关注学生的学期总结性评价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阶段性表现。最后,课程思政评价要坚持诊断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既要重视学生对现有课程教学情况的接受程度,也要激励并支持学生完善现有的发展目标与实践体系。

2.坚持多元的评价主体

首先,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实施者,其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如何有重要的发言权,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学生真实学习生活为背景,建立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双重考核评价标准。其次,学生也应成为“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评价中的主体之一,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了“教育心理学”学科专业素养;是否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准确地分析师生的心理及行为表现情况;是否明晰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等都是学生自身不断进行反思与评价的内容。另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科专家、社会用人单位等相关人员都应该成为“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评价的重要成员,他们能够给予学科思政建设更多新的建议与观点。

3.构建全面的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评价需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以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教育心理学”课程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是否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梳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及育人需求,本文构建了“三横五纵”评价体系。该体系共分为爱国情怀、职业精神、知识能力、身心人格、综合素养五个纵向维度的内容,以及三个不同横向层面上的内容,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猜你喜欢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心理学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