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四明山人文旅游资源中学地理研学课程设计

2021-11-17 11:48马仁锋秦佳文
林区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研学人文旅行

马仁锋,秦佳文,2

(1.宁波大学 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浙江 宁波 315211;2.悉尼大学理学院环境系,澳大利亚 悉尼NSW 2006)

引言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学生集体参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科考体验、实践教学活动[1]。2013 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国办发〔2013〕10号)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设想[2], 2014年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将研学旅行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并支持在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研学旅行基地[3]。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颁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明确鼓励广泛开展研学旅行[4]。研学旅行过程需要与不同学科有机融合,渗透到日常课程教学中方能被学生吸收。地理学是探究地表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基础学科,既关心地方和全球,又重视不同尺度人地关系的相互联系[5]。基础教育阶段地理科学育人价值主要以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途径,研学课程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生活化、社会化情境,是实现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国东部四明山区域生态资源优越,人文资源丰富,乡村脱贫与振兴实践模式典型,传统村落与革命教育基地密布,围绕四明山开展地理学研学旅游课程设计[6],可以有效提升地理学野外实践育人价值,既能促进地理学在研学旅行发展过程中发挥“排头兵”作用,又能加快推进四明山区域绿色发展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建设浙江四明山人文研学课程的时代价值与坚实基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综合性与专业化,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四个方面。核心素养不是直接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5],这就要求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感知、根植于真实或虚拟的地理教学情境,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诸如研学旅行之类鲜活的、具体的生活地理教学探索,由此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研学旅行和以生活为导向的地理教育都具有自主性,教学过程都倾向于在真实自然环境、学生生活和社会活动场景进行,这有利于情景化培养学生人地观,提升学生区域认知水平和地方综合思维能力,尤其是能够提高中学生区域认知探究策略及其实操能力。研学旅行将课堂“走出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开展系列专题实践学习或探究式学习,既是对知识的再次巩固与理解,又锻炼和提升了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与综合性思维能力。研学旅行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相互交织形成合力,将有效促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必修部分人文地理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见表1)。

表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研学相关要求及适用内容举例

四明山位于浙江东部的宁绍地区,平均海拔700 米左右,林深茂密,各种鸟兽出没其间,山青、水秀、谷幽、岩奇、瀑壮以及“凉夏、冬雪、雾凇”的独特气候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享有浙东“大绿肺”“天然氧吧”等美誉。四明山人文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建有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资源有24处;以余姚梁弄—横坎头村为中心的四明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19个革命根据地之一,是浙江省红色旅游文化的品牌,享有“幸福革命老区”的美誉。红色旅游资源群以梁弄—横坎头村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便于综合利用。建设四明山研学基地、开发研学课程,将服务于宁波及周边地区中学生巨大的研学市场需求。

二、浙江四明山研学课程设计的人文旅游资源基础

宁波市旅游资源普查显示,四明山区域人文旅游资源点106个、自然旅游资源点38个。利用ArcGIS10.2 软件对数据进行多缓冲区分析和平均最近邻分析,以此刻画出四明山人文旅游资源分布特征。

宁波市四明山区域的人文旅游资源点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位于东北部的大隐镇与横街镇、南部的溪口镇和西北部的梁弄镇拥有人文旅游资源点达77 个(占72.6%),是四明山区域人文旅游资源点密集的街道乡镇。位于中部、东部与北部的6个街道乡镇各有人文旅游资源点数量在 4—6 个,分布稀疏。鹿亭乡与四明山镇人文旅游资源点数量仅为 0—1 个,资源匮乏。因此,宁波市四明山区域人文旅游资源点分布总体呈现出起止于梁弄镇与溪口镇的反“C”字形的空间形态,形成了一条向东凸出的人文旅游资源带(见表2)。

表2 四明山人文旅游资源点分布数

利用ArcGIS 10.2软缓冲区工具对四明山区人文旅游资源点以1km、2km、3km为半径作缓冲区分析,得到人文旅游资源点在四明山区覆盖面积的差异分别为175.17km2、495.18km2、800.33km2,占宁波市四明山区域国土面积的13.07%、36.95%和59.73%(见图1)。可见,四明山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覆盖范围大,是宁波市人文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图1显示了四明山区人文旅游资源分为三块高覆盖区:(1)分布在梁弄镇、梨洲街道和陆埠镇的西北—北椭圆形片区;(2)分布在大岚镇、章水镇、龙观乡、鄞江镇、横街镇和大隐镇6个乡镇街道的中—东—东北三角形片区;(3)分布在溪口镇的东南—南“X”片区。根据地理邻近性,三片区设计是各具特色与高联通性的人文旅游资源路线。

利用ArcGIS10.2平均最近邻工具分析,四明山区人文旅游资源点平均最近邻特征识别四明山区人文旅游资源的空间状态,发现四明山人文旅游资源点最邻近比率为0.56,z得分为-8.66,对应p值为0.01,说明在超过99.99%可信度下四明山区人文旅游资源呈集聚分布,这表明其有利于更好地发掘与发挥人文旅游资源的人文价值与旅游价值。

综合分析可知,四明山区人文旅游资源点分布具有覆盖度高、集聚分布等特征,其中革命旧址、历史遗迹、古镇村落等旅游资源最为丰富,这为四明山区发掘、发挥人文旅游资源提供了优势条件。同时,如此集聚的人文旅游资源分布格局也有利于成片聚核串联发展人文旅游资源景点,减少了景点间的距离,十分便于初高中短时研学旅行路线的安排。

三、浙江四明山高中人文地理研学课程设计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学提示中明确表示了“将时间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式”,并且建议以“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要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好研学旅行的主题,将四明山人文旅游资源集聚片区与主题整合好,有助于精准落实课标要求。

(一)四明山人文旅游资源地理研学课程主题与案例

统计分析宁波四明山区旅游资源单体类型可知,人文旅游资源点占77.4%,优势明显。其中,浙东抗日根据地、河姆渡遗址、它山堰等是热点旅游地。为此,四明山人文旅游资源地理研学课程设计了四个主题(见表3)。

表3 四明山研学课程开发设计

1.走进悠悠古渡,探寻史前文化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1982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 年10 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河姆渡遗址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如农作物、纺织、古建筑、制陶工艺等都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是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领域的重要资料。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研学既可结合初中历史教材,又能契合中学地理的综合思维能力训练要求,帮助学生建立分析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时空变化与相互影响下地理现象与问题的能力。

2.重走红色之路,做红色传承人

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位于余姚市梁弄镇,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2006 年6 月被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群丰富的红色资源将成为激活红色基因的生动课堂,使研学中学生更生动地了解革命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有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梁弄作为余姚四明山区重要城镇,结合梁弄遥感影像图,学生以分组合作形式探究当地自然与人文要素对产业(梁弄大糕)的影响,理解镇域内部空间结构,探究梁弄镇形成的区位条件。

3.知味龙观,一品茶香

海曙龙观乡是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为“七山二地一分水”典型乡镇,拥有五龙潭4A 级风景名胜区、中坡山省级森林公园等,是中国桂花之乡、省级旅游强乡、森林城镇。该乡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从唐代五龙神堂、古祭坛、宋代古刹天井寺、灵威庙、明清牌坊群到摩崖石刻、楼钥墓,从磻溪、半山、茶耷等古村落到龙观革命史迹陈列馆、竹文化博物馆、五龙潭茶博园、光伏展览室等一批历史文化、科普体验基地,这些旅游资源都有利于研学旅行的开展。龙观乡以“旅游+茶业”形式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该主题十分契合“生活中的地理”。

4.走进古代水利工程,感受千年匠心文化

它山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属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阻咸、蓄淡、引水、灌溉的枢纽工程,位于浙江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它山旁,樟溪出口处。学生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它山堰的结构,体悟它山堰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重要影响,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表达对工匠精神的敬佩之情。

(二)四明山人文旅游资源地理研学课程线路与实施要点

地理研学线路设计要将学生安全放在首位,同时考虑时间、经济、师资等成本,以及野外探究实践的科学性、趣味性与分组容量(学生数),尽量合理安排并撰写研学设计方案,保障研学活动顺利实施。鉴于四明山人文旅游资源点的串联特性以及四明山自然地理环境的逻辑性,面向高中地理课程的研学经典路线及其实施要点具体如下:

1.研学主题——探寻史前文化,感受千年匠心路线安排:学校—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它山堰—学校。实施要点:研学前认真了解河姆渡遗址,观看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探索发现》它山堰系列纪录片;抵达河姆渡博物馆后,安排学生一起观看 4D 影片《梦幻河姆渡》(时长22分钟),观影后组织学生在遗址陈列馆和现场遗址馆分组开展研学(时间控制在 120分钟);午餐时段,分组讨论气候变迁、沧海桑田与宁波成陆历程,以及相应宁波港址迁徙特征;参观它山堰博物馆,重在分析它山堰结构与河流地貌、水文之间关系,可以以探究式小组课题完成,同时结合宁波鄞州区城市化进程讨论鄞江古镇保护与发展(时长约为 150 分钟);返程后要撰写研学报告,开展分组汇报与评定工作。

2.研学主题——品龙观茶香,走红色之路路线安排:学校—龙观乡—梁弄镇横坎头村—四明山烈士陵园—学校。实施要点:研学前仔细研读教材中关于茶叶生长条件内容、准备梁弄镇地形图;到龙观乡茶园实地聆听茶园老师专业讲解调查适宜种植茶叶的自然条件及当地茶叶产量影响因素,分组体验制茶工艺流程(120分钟),访谈茶叶品牌与市场需求情况;参观横坎头村文化建筑,了解新四军浙东纵队抗战时局(60分钟),前往四明山烈士陵园聆听讲解、献花(40 分钟);分组考察梁弄古镇、调查梁弄大糕制作工艺与产业链情况(40分钟);回校整理问卷与访谈信息,完成地理标志产品、聚落形成的区位因素探究任务并撰写研学报告。

结束语

地理课程标准将研学纳入教育计划,校外实践教学形式能够将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有机贯穿其中,帮助学生综合发展。地理课程研学需要充分利用“地域性”资源,构建分层实施中学人文地理研学课程。研究发现,浙江四明山人文旅游资源分布呈集聚模式,集聚核是梁弄镇、溪口镇,具备建成研学基地的潜质。设计四条主题线路:走进悠悠古渡,探寻史前文化;重走红色之路,做红色传承人;知味龙观,一品茶香;走进古代水利工程,感受千年匠心文化。将四明山优质人文旅游资源融入中学地理研学课程,提升四明山地理研学旅课程的科学性。同时,建议根据研学旅行时长优化每个景点的研学时间,但是最长不宜超过3小时,研学过程需要统筹分组人数,保证学生均参与其中,避免等待时间过长或是出现拥堵情况;研学内容可以围绕某一景区结合周边进行辐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也可以从中选取2—3个景点进行线路规划;教师应做到行前有备案、活动有方案、应急有预案。

猜你喜欢
研学人文旅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