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泽楠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师德失范事件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一些幼儿园、中小学和高校,相继出现在网络热搜中。这使得人们不禁发出一声感叹:“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的老师到底怎么了?”尤其是对于一些事件中受伤害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生涯本应该是美好的,本是可以在老师的鼓励下勇往直前的,现在却不得不生活在巨大的心理阴影之下。值得庆幸的是,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国家一直在完善相应的举措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在2020年12月,教育部又对8 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问题进行公开曝光,以示警告那些可能存在师德失范问题的教师。面对当前作为教育界一大痛点的师德失范问题,本文从我国近五年公布的师德失范事件入手,对其进行社会学分析,探寻有效的改善措施。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它是教师在从事职业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职业准则。一般来说,拥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可以言传身教并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品行端正、学业优秀的学生。
失范,或无规范,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指现代化过程中,因传统价值和传统社会规范遭到削弱、破坏、乃至瓦解,所导致的社会成员心理上失去价值指引、价值观瓦解的无序状态[1]。
在道德规范层面产生的越轨行为称为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三个方面[2]。师德失范,属于职业道德的失范,是指教师处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各种复杂的外来文化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初心和信念,导致教师价值观失序,不再遵从内心良知的呼唤,不再顾忌惩罚的威慑力量,而是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处理各种工作中,做出伤害学生身心发展和有违教师职业规范的行为。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最早对教师“有所为”和“不能为”工作做出规定的指导性文件。随后,国家又针对不断发生的师德失范事件,多次出台针对师德失范行为的相关文件。各高校也紧随国家的政策导向,纷纷制定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指导意见。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十不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本文将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界定为:一是有违国家法律法规、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有损教师形象声誉的言行;二是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行为;三是品行不良,有侮辱学生、体罚学生、危害学生身心健康且情节恶劣的行为。凡是符合三点中的任意一点,就可以成为师德失范行为。
(1)耽误学生的终身发展。任顺元将师德失范行为归类为九种行为,这九种行为是教师对学生的不道德行为,分别为:偏爱行为、偏见行为、冷漠行为、猜疑行为、体罚行为、挖苦行为、权压行为、“告状”行为、放任行为[3]。这九种行为的出现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淡化师生关系,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耽误学生的终身发展。偏爱、偏见等行为直接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忽视了学生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违背了教育的一视同仁原则,不利于学生集体的建立。体罚、权压、挖苦等行为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伤害,使学生要么盲目顺从老师,失去个性,要么在痛苦中做出极端行为。在高校出现的“权压”行为,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反抗心理,出现厌学、或自杀等极端反应;而放任行为,则会使学生在学术研究上得不到发展,在思想品德上得不到引导,从而影响学生的职业与人生前途。
(2)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师德失范现象从不同维度折射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4]。首先,教师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压力,职业信念开始动摇,对教育事业失去信心,专业情感容易“出轨”。其次,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把自己仅当作提高学生成绩的工具,把学生当成考试的机器,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有的教师固步自封,沉浸在自我世界,不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不接受学生提出的新知识和新思路,从而打击学生的自信,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影响校园的文化建设。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道德基因的转接者,也是缔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园丁[5]。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产生,会使学生惧怕老师,甚至惧怕上学,这也会使得原本浓郁的尊师重道校园文化遭到破坏。教师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师德失范行为可能会使原本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化为乌有。比如,幼儿园虐童事件,不仅会导致教师承受法律责任,也会陷学校于危险的境地,学校自此成为了社会谴责的对象。
师德失范,指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也指教师职业伦理失范。近年来,关于师德失范事件的曝光率越来越高,从幼儿园的教师虐童事件到高校导师对学生施压事件。但是,在中国知网以“师德失范”作为主题词,仅能搜索到期刊论文156 篇,硕博论文9 篇。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师德失范问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只是学者们在试图从积极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如以“师德建设”作为主题词,可以搜索到9 147 篇文章。而师德建设要立足于对师德失范问题的深入剖析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提出更加合适的师德建设意见。这足以见得师德失范问题是值得研究的。
本文以我国近五年发生的师德师范事件为研究样本,尽可能详尽客观地呈现我国师德失范的现状,归纳其特点,并从社会学的权力论下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追溯,探讨师德的价值理性。换言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采取尊重事实、始终坚持以解决师德失范问题为导向的原则,采用理论结合实证、数据分析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以期尽可能地接近师德失范问题的真实状况,并寻求解决对策。
随着社会对师德失范事件的逐渐曝光,师德失范问题越发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教育部门也开始一改避而不谈的作风,主动公开各地区出现的师德失范事件。2020年教育部曝光了8 起具有代表性的师德失范案例,同时,各大省份也在定期通报师德失范典型案例。这有利于统计到最真实、有效、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以百度、新浪微博、网易新闻为检索平台对近五年来的师德师范事件进行检索和样本筛选,样本选取的标准为事件具有完整性和客观性,且满足上述提到的师德失范行为界定。本研究最终选出2016—2020年底30 起具有代表性的师德失范事件(见表1),涵盖了幼儿园、大中小学所有的阶段和全国大部分省份,并对其进行时间上的归类和发生地点、表现形态、损害后果、处理方式等关键词的提取分析,以期全面、系统、详实地反映近五年来我国出现的师德失范事件。
表1 2016—2020年30 起典型师德失范事件一览
续表
为了能更直观地呈现这段期间我国师德失范事件发生的走势,将上述30 例事件用EX⁃CEL 做出年度分布趋势图(见图1)。由图1 可知,近五年来我国师德失范事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62.5%。在2016—2019 这四年中师德失范事件为个位数,2016—2018年平稳上升,2018—2019年趋于平缓。然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互联网发展迅猛,社交新媒体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我国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曝光由于其便捷性,已经成为监督新时代师德失范行为的主渠道[6]。师德失范事件一经发现就被各大媒体公之于众。2020年更是达到顶峰,这一年,师德失范事件数量急剧上升,共12 起,是2019年的2 倍,足以感受到社会对师德失范的关注度。
图1 2016-2020年我国师德失范事件数量走势
将30 起典型师德失范事件以所处地域简单地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部分,结果显示:源自南方地区的师德失范事件略多于北方地区,占比56%。其原因在于师德问题的出现离不开大环境,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带来了多元的价值理念和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着国人固有的价值观念[7]。受到市场文化与其他功利性文化的影响,一些南方地区的教师经受不起诱惑,做出一些违背教育工作者初心的行为。然而,北方地区师德失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也在于经济。经济增长缓慢,教师工资比较低,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一定的热情,师德失范问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8]。
经过数据整理发现,近五年来大学是出现师德失范事件的高发区。在高校出现的师德失范事件为17 例,占比为57%。高校不是世外桃源,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多教师开始关注工作与经济回报的关系,不择手段追求经济利益,享乐思想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不断弱化[9]。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导师责任意识不强,出于个人需要,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者[10]。大学不同于中小学、幼儿园,大学里的教师与学生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还会因为学术研究及就业准备等出现很多利益冲突。在两个同样“成熟”的主客体之间,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恰当的行为方式会直接导致师德失范问题的出现。
如前所述,只要是符合上文中对师德失范行为界定中的任意一条,均可证明该教师师德失范。在对30 起师德失范事件进行整理时发现,其表现形态比较丰富。例如,高校主要以性侵、压榨、辱骂学生、发表不正当言论为主;幼儿园主要以虐童为主;小学和中学以体罚、应援明星、收礼、侮辱学生为主。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这么丰富的形式下,师德失范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师生冲突。师生冲突是师生之间由于价值观、目标、地位、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直接的、公开的旨在遏止对方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过程[11]。高校出现的师生冲突一般与利益相关,而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师生冲突一般是由于互动不顺利而导致的。同时,教师和学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教师欠缺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意识,都会引起冲突事件[12]。冲突关系的形成,将直接意味着师德失范行为行走在了危险的边缘。
尽管师德失范的表现形态多样,但其产生的结果,对学生和社会造成的伤害都是十分严重的。对于幼儿园虐童事件中的幼儿来讲,教师不再是他们想象中的天使,教师作为恶魔一般的存在会伤害到幼儿的心灵,进而会影响他们整个人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高校中被性侵的学生和被压榨的学生们,他们如果不甘受辱,往往会选择极端行为(包括结束自己的生命)来结束这“糟糕的一切”。经调查发现,经常处于师德失范影响下的学生自卑心理严重、自尊心差、目标感差、冷漠、合作意识欠缺[13]。然而,对于涉事教师,学校乃至社会对他们的惩治力度大多轻打轻放,严重者多以解聘、取消教师资格为主,仅有少数事件被立案调查。例如,在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甚至做出恢复导师王某招生的决定,但是鉴于民众在媒体中的反应过大,此决定最终在群众的谴责声中落空。
目前,我国对于师德失范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师德建设的探讨,关于师德失范形成原因的剖析较少。虽然在已有的文献中学者们多从教育学、伦理学的视角探讨师德问题,本文拟从政治学的角度切入,基于微观权力理论分析师德失范形成的原因。
福柯指出,把握权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谁掌握了权力,而在于权力是如何运作,这就是权力的技术问题、权力的机制问题[14]。为此,福柯提出了“规训权力”的概念。他认为规训是权力的一种方式,权力体现着规训;规训不是一种机制,也不是简单的一种手段,它是一种权力技术,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处的社会正是一种规训社会。进而福柯认为,在规训社会中权力不再是压制性的,而是生产性的,它以一种关系网的形式存在着;权力生产出知识、真理,反过来,知识也带来了权力;学校也是现代规训权力下的产物,同时,学校也承担着创造知识的任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都存在于规训权力的关系之下,规训权力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移植了现代社会工业化管理模式,是现代工具理性的一种体现,造成教育与人关系的异化和一系列师德失范事件的产生[15]。
(1)规训社会下失度的教师权力。在福柯的规训社会里,纪律成了一般的支配方式。学校是规训社会的直接产物,学校给学生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由教师来监督学生执行。同时,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自然而然享有很多权力。然而,权力是改变个人或群体行为的能力,是一种控制的能力;有权力意味着可以使某人或某一群体做他们本来不会做的行为[16]。这种权力是压迫性的、是规训化的。教师是否拥有权力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假使教师权力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规训是合理的。但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过度使用教师权力,甚至出现滥用乱用的情况。本应该是促进教育双方按照教育生活的目的和方式去行动的教育权力,结果却被师德低下的教师当作支配学生、谋自己私利的武器。
(2)规训权力下失真的教师权威。在福柯看来,规训社会下的学校如同监狱,教师拥有规训权力,享有绝对的权威,可以监督学生的一举一动;不同于监狱里的酷刑,学校是通过对时间、空间和活动的编码对学生进行控制,驯服学生的身体。我国传统文化将“师”放在至高位置,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风气。教师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是有威信的,学生也愿意听从老师的观点。可是,部分教师将威信变成耍威风,以高高在上和理所应当的姿态要求学生服从自己的安排。例如,导师有自主决定研究生能否顺利毕业的权力,使用得当可以促进学生的学术发展,但是使用不当则会造成对学生的权力压榨。
(3)规训教育下失当的教育惩戒。福柯认为,现代学校是一个典型的规训场所,教育活动演变为生产制造过程,成为“规训教育”。规训教育的落实必然会产生教育惩罚,然而,在现实的操作中,有的教师对教育惩戒的边界不清晰,出现教育惩戒不当的情况。例如,有的教师将惩戒简单等同于体罚或变相体罚(让学生互扇耳光);也有的教师躲藏在惩戒权的保护下,将学生当作发泄情绪的对象,对学生做出故意的伤害性行为,比如一系列的幼儿园虐童事件。这些行为都不符合教育惩戒权的初衷。设定教师惩戒权的目的是为了儿童利益最大化或者最佳化[17],而不是让教师在法律的庇护下为所欲为地利用规训权力惩罚学生。
引起师德失范现象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教师本人,有一部分原因来自我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因此,必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齐头并进,促进价值理性下的师德回归。
(1)规范教师权力的行使。教师权力成为了一种“强制性力量”,是来源于教师对权利的不当使用。权力是权利的衍生物,教师权利是制度赋予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的强制性权力则是教师在错误的教育观念和不成熟的教学方法下的产物[18]。所以,即使教师权力可以更好地维护教师权利的有效行使,部分教师还是会将其过度使用,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师德失范事件发生。教师权力不是教师个人所拥有的特权,它的使用必须遵循教育的道德性和逻辑性,才能获得自身的合理性[19]。因此,规范教师权力行使,使教师可以更好地行使权利,还学生更多的自主和自由,让学生在教师的呵护下而不是压制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2)促进教师权威的转型。韦伯提出权威有三种类型:传统权威、法理权威、感召权威。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是每个学生需要遵守的法则,而教师则是法理权威的行使者。然而,新时代的师生角色早已不是“管理”和“被管理者”,教师无权控制和约束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尽管权威对于开展教学活动是有价值的,但权威不能变成教师个人不正当教学理念的庇护伞。我们应当鼓励教师建立感召权威,提升个人的素质和魅力,成为学生的榜样,吸引并带领学生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权威要跟威信相结合,威信是一种可以学生认可、敬仰、爱戴的声望,可以与学生内心价值观的认同结合起来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
(3)建立关怀式的师生关系。师德失范事件之所以频繁的发生,根本就在于师生之间没有建立起联系,师生之间缺乏对话与交往。现实生活中,学生不敢跟老师沟通,老师也没能从关注学生成长的角度实施教育教学行为。学生把教师当成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教师把学生作为附属与工具,师生之间没有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要弯下腰来与学生建立关怀式的师生关系,跟他们成为朋友。即,不仅仅是关心他们表面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他们内在的价值需求。
(1)慎重处理师德失范相关报道。如前所述,经过统计发现近几年师德失范事件的曝光率明显增加,呈增长的态势。高曝光率给社会大众带来了什么样的信号呢?想必一部分群众在看到不断爆出的师德失范事件时,会对我们的教育失去信心。也有的人会认为已报道的事件可以作为反面案例,以此来警戒教育者们。然而,我们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事实上,许多教师由此变得更加谨慎,除了要考虑怎样将知识授给学生,还要担心自己的行为会不会伤害到学生,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被曝光的对象。有的不良媒体会在没有搞清楚事情的原委时就将其报道出来,不仅影响了教师的个人发展,还误导了社会风气。因此,要慎重处理师德失范相关报道,一方面深入地查清问题的事实,公正处理,并及时地向社会大众披露;另一方面多传播一些优秀教师的个人事迹,激励教师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2)多方参与师德失范风气治理。当前我国在师德建设上已有很大的建树,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师德失范惩治处理办法。在此基础上,应当继续强化师德建设惩处机制,事前多宣传,事后零容忍,对于已出现的师德失范事件,追查到底,并进行严格处理。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师德失范问题绝对不可能完全消失,一定是一个长期且不断“出新”的问题。因此,一方面对待不同的师德失范行为,做出更加明确的惩治办法;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另外,学校也应当同家长建立密切联系,家校一体共同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监督,共同建立师德失范问题的防范体制。